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蝙蝠侠精神解读,兼评《暗夜骑士归来》

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蝙蝠侠精神解读,兼评《暗夜骑士归来》
跟很多人一样,我对于蝙蝠侠系列的喜欢,始于诺兰的《黑暗骑士》(下简称TDK)——希斯莱杰的小丑令我整个精神随之癫狂,“why so serious”这句台词甚至一度成为我的生活信条,令我遭遇困境时变得无比麻木与强大。
我开始去翻看蝙蝠侠的各类作品,尤其是小丑出现的故事。之后,《黑暗骑士:崛起》上映,不知别人怎么看,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没有能带给我心底的震撼,或许是前作的光芒太过耀眼。
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米勒的《暗夜骑士归来》。这部作品所展示出的强大信念,令我建立起来的整个蝙蝠侠认知体系瞬间崩塌。与它的气场和格局相比,TDK不过是诺兰发泄迷茫、希斯莱杰狂飙演技的小家子舞台剧罢了。
当然,作为电影来讲,TDK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它很好的总结了蝙蝠侠系列对于社会、体制及英雄精神的拷问,并将之打包抛向了观众。因而我们看TDK,感受到了一片黑暗。蝙蝠侠这个角色本应是黑暗中的光点,是燎原的星火,但TDK显然没有完成这个阐释——所以人们看完TDK,更多人喜欢上的是小丑。而之后的黑暗骑士崛起也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贝恩这个路人型小BOSS令人不知所云,大BOSS米兰达只不过象征着仇恨,夜翼和猫女的刻画也算不上成功,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讲,黑暗骑士崛起是不错的,该有的都有了,但对于蝙蝠侠内核精神的阐释,这一部电影并未能回答TDK中的问题。
诺兰的蝙蝠侠系列无疑受到了米勒作品的影响,它成功的营造了米勒的黑暗,却也仅仅营造了黑暗。
而《暗夜骑士归来》这部历史上将蝙蝠侠拖入黑暗时代的作品,实则在讲述的是希望。
一、高谭市
高谭市是一座失败的城市,官员腐败、罪犯横行、人民懦弱。但高谭并不是一座道德最烂的城市特例,蝙蝠侠归来故事中,受核弹爆炸影响,美国所有城市都陷入了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可见高谭并非是罪恶之城,它只不过是众多城市中普通的一座,它所代表着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而高谭市中政府、警局、检察院所代表的则是体制。
谈到体制这个词,我们往往流露出厌烦与憎恶的情绪。事实上,体制并非总是不好的,它是必要且必需的,并且,大部分时间,它是保护我们的,政府、警察、军队无疑不是如此。但体制会失效,甚至会被人利用。体制的失效,导致罪恶不能被有效制裁,于是人们开始麻木不仁、道德沦丧,于是罪恶进一步蔓延,社会就此进入恶性循环——高谭市即是如此。
因此蝙蝠侠系列的人性观事实上是性恶观,而体制在约束着人性中的恶。
TDK中,小丑说道,释放这种恶,只需要“轻轻的一推”,而这轻轻一推的便是体制失效。
所以说,当核弹爆炸时,美国所有城市瞬间才会全部堕落为高谭市。
二、蝙蝠侠
基于这种背景,蝙蝠侠出现了。蝙蝠侠是一个义务警察,是一个在体制外打击罪恶的人。与罪恶这一社会概念相比,蝙蝠侠即使是一个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超级英雄,他依旧太渺小了。以个人单位去对抗一种社会概念,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他注定失败。
在方式上,他采取了以暴制暴,通过建立心理威慑,消除罪恶。这显然是打击罪恶的最直接方式,但这一做法本身却又是体制所不容的。
因此,同所有“侠”一样,蝙蝠侠从诞生一刻便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蝙蝠侠并不是反体制的,他不是一个暴徒,也不是一个革命者。蝙蝠侠内心中是改良派,他希望的是体制复原,因而他的最初合作对象是戈登局长和哈维邓特检察官。他希望体制能正常运行,希望高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这则是他精神境界高于其他超级英雄的地方。
而事实上,蝙蝠侠抓错了重点,体制失效不过是外因,社会混乱的真正内因是“人性本恶”。即使高谭市某一天恢复了秩序,只要“轻轻的一推”,便随时会再次陷入罪恶的深渊。
这是蝙蝠侠的外部悲剧。
三、蝙蝠侠与小丑
喜欢蝙蝠侠系列的人都会说一句话“蝙蝠侠与小丑: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便是“对体制的不敬”。不同的是,蝙蝠侠想通过“违反体制”去维护体制,而小丑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反体制者。
小丑同时还是蝙蝠侠内心的黑暗面与恐惧。游离于体制之外,不受体制约束,蝙蝠侠也怕自己会某一天因享受这种快感而堕落,那样他便彻底成为了小丑,因此他给自己划了一铁则,那就是“不杀人”。
但不杀人,便也无法杀死小丑。于是蝙蝠侠掉入了小丑的逻辑陷阱。
因此从蝙蝠侠自身立论的角度出发,他不可能战胜小丑。因为他对自己的做法本身便抱有怀疑,“不杀人”这条铁则只不过是他内心矛盾的遮羞布。
这是蝙蝠侠的内部悲剧。
四、戈登与哈维邓特
戈登和哈维邓特在最初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是体制内和蝙蝠侠合作的两个人,也是从体制内部努力复原体制秩序的两个人。
但哈维邓特堕落了,不同作品中,他堕落的原因不同,但我们却都可以将之归结为“轻轻的一推”,于是哈维邓特开始厌恶体制,检察官成为了双面人。
而戈登局长则可以说是整个蝙蝠侠系列中最完美的人物,正直、勇敢、坚定,同时也不死板。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瑕疵(除了“元年”中的婚外情之外),他为高谭市的秩序贡献出了他的一生。但他卸任时,我们却蓦然发现,高谭市并未因他一生的奋斗而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高谭市还是他最初到来时的那个高谭市。
戈登和哈维邓特的失败说明了,当体制失效时,体制内的人便无法从体制内去挽救体制。
这是体制内精英的悲剧。
五、猫女与绿箭
猫女与绿箭是两个游侠。这两个人并无蝙蝠侠那般远大的理想,也无蝙蝠侠那般强大的意志,他们也比蝙蝠侠单纯的多。
因此,相比蝙蝠侠,他们对体制更加不屑。绿箭不单打击罪恶,他还劫富济贫;猫女则本身就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
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岁月带走了猫女的身材、超人切掉了绿箭的手臂。
不过,奥利弗毕竟是条汉子,即使没有手臂,他还是用嘴向超人射出了复仇的一箭,但这一箭却已不是罗宾汉的一箭。
白驹过隙,理想主义却显得越发重要。
猫女的沉沦,绿箭的流亡宣告着没有理想信念的叛逆者即使不输给体制,也会输给时间。
这是体制外叛逆者的悲剧。
六、超人
超人曾经是蝙蝠侠。
但超人更加强大,他不但有着更强的能力,还有这无穷的寿命。无穷的寿命便意味着无限的时间。
因此,他没有必要像其他超级英雄一样死磕。只要信念还在,他便有资本耗得起。
于是,超人妥协了,他与体制和解,亲手拆散了当初的正义联盟。超人不再是人民英雄,而成为了国家英雄,也沦为了政府机器。
此时的超人已成为了无限寿命的戈登警长。但戈登警长耗尽一生办不到的事,超人耗尽无限个一生也一样办不到,因为他已身处体制内。
这是妥协者的悲剧。
七、小丑之死
蝙蝠侠最终厌倦了。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然后杀死了小丑。
小丑狂笑着自焚,“I make you lose control”,对于小丑的逻辑来讲,蝙蝠侠输了。
但蝙蝠侠也因此解脱,小丑之死标志着他与体制彻底的决裂。
蝙蝠侠不再是一个改良者,他不在寄希望于体制,开始相信他自己。
于是,“Tonight, i am the law”。
八、民众觉醒
当蝙蝠侠与体制纠缠不清时,民众并未完全相信蝙蝠侠。
而当蝙蝠侠杀掉小丑,彻底执行自己的法律时,刚才还混乱的一片的民众却突然间顿悟了,无论是平民还是暴徒都放下了武器,手挽手一同维护高谭秩序。
新任女警长甚至高呼:"He is so big"
这无疑是扯淡的,太理想化了。这一段不是米勒在讲故事,只是在写诗。
个人的觉醒可能是顿悟,但民众的觉醒不会是顿悟,只会是渐悟。这期间需要一个一个蝙蝠侠的前仆后继。
九、蝙蝠侠与超人的决战
最后,当完成了一切他所能做的之后。蝙蝠下走向了他最后的宿命。
蝙蝠侠决定与仅次于上帝的超人对决。这时的超人已是体制的代表。蝙蝠侠与超人力量的悬殊恰恰代表着个人与体制力量的悬殊。
如同个人对抗罪恶一样,个人对抗体制,一样不可能成功。
这是一场必败的战斗,并且对于蝙蝠侠而言,他只有短短的8分钟。
但他义无反顾。
蝙蝠侠拼尽了全力,超人元气大伤且无心迎战,蝙蝠侠在这8分钟里终于取得了上风。
“…我要你…记住…克拉克…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你独处的时候…我要你记住…我…扼住你喉咙的手…我要…你记住…唯一打败过你的人…”
然后蝙蝠侠华丽的假死。
这一刻,我早已泪流满面。
是的,我们每个个体都无法战胜体制,但相比体制的冰冷,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如此炙热。
当炙热的灵魂如同鸡蛋一样撞向体制冰冷的高墙时,诗性正义就此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芒。
古今中外,无论作家笔下还是历史现实,皆是如此。
这种光芒我们可以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看到它,在肖申克监狱的地洞中能看到它,在耶路撒冷的文学奖获奖演讲中看到它,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架上看到它,在戊戌年北京菜市口“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呼声中看到它,在亚拉巴马州的公交车上看到它……
这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却又如此耀眼,如同天上的星芒,繁星汇聚,照醒了民众,也照亮了历史的夜空。
“你是要当一辈子懦夫,还是要当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蝙蝠侠精神解读,兼评《暗夜骑士归来》
跟很多人一样,我对于蝙蝠侠系列的喜欢,始于诺兰的《黑暗骑士》(下简称TDK)——希斯莱杰的小丑令我整个精神随之癫狂,“why so serious”这句台词甚至一度成为我的生活信条,令我遭遇困境时变得无比麻木与强大。
我开始去翻看蝙蝠侠的各类作品,尤其是小丑出现的故事。之后,《黑暗骑士:崛起》上映,不知别人怎么看,但对我来说,这是一部失败的作品,没有能带给我心底的震撼,或许是前作的光芒太过耀眼。
直到某一天,我看到了米勒的《暗夜骑士归来》。这部作品所展示出的强大信念,令我建立起来的整个蝙蝠侠认知体系瞬间崩塌。与它的气场和格局相比,TDK不过是诺兰发泄迷茫、希斯莱杰狂飙演技的小家子舞台剧罢了。
当然,作为电影来讲,TDK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它很好的总结了蝙蝠侠系列对于社会、体制及英雄精神的拷问,并将之打包抛向了观众。因而我们看TDK,感受到了一片黑暗。蝙蝠侠这个角色本应是黑暗中的光点,是燎原的星火,但TDK显然没有完成这个阐释——所以人们看完TDK,更多人喜欢上的是小丑。而之后的黑暗骑士崛起也没有能完成这一任务,贝恩这个路人型小BOSS令人不知所云,大BOSS米兰达只不过象征着仇恨,夜翼和猫女的刻画也算不上成功,对于一部好莱坞大片来讲,黑暗骑士崛起是不错的,该有的都有了,但对于蝙蝠侠内核精神的阐释,这一部电影并未能回答TDK中的问题。
诺兰的蝙蝠侠系列无疑受到了米勒作品的影响,它成功的营造了米勒的黑暗,却也仅仅营造了黑暗。
而《暗夜骑士归来》这部历史上将蝙蝠侠拖入黑暗时代的作品,实则在讲述的是希望。
一、高谭市
高谭市是一座失败的城市,官员腐败、罪犯横行、人民懦弱。但高谭并不是一座道德最烂的城市特例,蝙蝠侠归来故事中,受核弹爆炸影响,美国所有城市都陷入了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可见高谭并非是罪恶之城,它只不过是众多城市中普通的一座,它所代表着的是我们这个社会。而高谭市中政府、警局、检察院所代表的则是体制。
谈到体制这个词,我们往往流露出厌烦与憎恶的情绪。事实上,体制并非总是不好的,它是必要且必需的,并且,大部分时间,它是保护我们的,政府、警察、军队无疑不是如此。但体制会失效,甚至会被人利用。体制的失效,导致罪恶不能被有效制裁,于是人们开始麻木不仁、道德沦丧,于是罪恶进一步蔓延,社会就此进入恶性循环——高谭市即是如此。
因此蝙蝠侠系列的人性观事实上是性恶观,而体制在约束着人性中的恶。
TDK中,小丑说道,释放这种恶,只需要“轻轻的一推”,而这轻轻一推的便是体制失效。
所以说,当核弹爆炸时,美国所有城市瞬间才会全部堕落为高谭市。
二、蝙蝠侠
基于这种背景,蝙蝠侠出现了。蝙蝠侠是一个义务警察,是一个在体制外打击罪恶的人。与罪恶这一社会概念相比,蝙蝠侠即使是一个拥有各类先进设备的超级英雄,他依旧太渺小了。以个人单位去对抗一种社会概念,这场战争,从一开始,他注定失败。
在方式上,他采取了以暴制暴,通过建立心理威慑,消除罪恶。这显然是打击罪恶的最直接方式,但这一做法本身却又是体制所不容的。
因此,同所有“侠”一样,蝙蝠侠从诞生一刻便是这样一个矛盾体。
蝙蝠侠并不是反体制的,他不是一个暴徒,也不是一个革命者。蝙蝠侠内心中是改良派,他希望的是体制复原,因而他的最初合作对象是戈登局长和哈维邓特检察官。他希望体制能正常运行,希望高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这则是他精神境界高于其他超级英雄的地方。
而事实上,蝙蝠侠抓错了重点,体制失效不过是外因,社会混乱的真正内因是“人性本恶”。即使高谭市某一天恢复了秩序,只要“轻轻的一推”,便随时会再次陷入罪恶的深渊。
这是蝙蝠侠的外部悲剧。
三、蝙蝠侠与小丑
喜欢蝙蝠侠系列的人都会说一句话“蝙蝠侠与小丑: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枚硬币便是“对体制的不敬”。不同的是,蝙蝠侠想通过“违反体制”去维护体制,而小丑则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反体制者。
小丑同时还是蝙蝠侠内心的黑暗面与恐惧。游离于体制之外,不受体制约束,蝙蝠侠也怕自己会某一天因享受这种快感而堕落,那样他便彻底成为了小丑,因此他给自己划了一铁则,那就是“不杀人”。
但不杀人,便也无法杀死小丑。于是蝙蝠侠掉入了小丑的逻辑陷阱。
因此从蝙蝠侠自身立论的角度出发,他不可能战胜小丑。因为他对自己的做法本身便抱有怀疑,“不杀人”这条铁则只不过是他内心矛盾的遮羞布。
这是蝙蝠侠的内部悲剧。
四、戈登与哈维邓特
戈登和哈维邓特在最初并没有什么不同。他们是体制内和蝙蝠侠合作的两个人,也是从体制内部努力复原体制秩序的两个人。
但哈维邓特堕落了,不同作品中,他堕落的原因不同,但我们却都可以将之归结为“轻轻的一推”,于是哈维邓特开始厌恶体制,检察官成为了双面人。
而戈登局长则可以说是整个蝙蝠侠系列中最完美的人物,正直、勇敢、坚定,同时也不死板。他的身上几乎看不到任何瑕疵(除了“元年”中的婚外情之外),他为高谭市的秩序贡献出了他的一生。但他卸任时,我们却蓦然发现,高谭市并未因他一生的奋斗而发生任何实质性改变,高谭市还是他最初到来时的那个高谭市。
戈登和哈维邓特的失败说明了,当体制失效时,体制内的人便无法从体制内去挽救体制。
这是体制内精英的悲剧。
五、猫女与绿箭
猫女与绿箭是两个游侠。这两个人并无蝙蝠侠那般远大的理想,也无蝙蝠侠那般强大的意志,他们也比蝙蝠侠单纯的多。
因此,相比蝙蝠侠,他们对体制更加不屑。绿箭不单打击罪恶,他还劫富济贫;猫女则本身就是个亦正亦邪的角色。
老兵不死,只会凋零。岁月带走了猫女的身材、超人切掉了绿箭的手臂。
不过,奥利弗毕竟是条汉子,即使没有手臂,他还是用嘴向超人射出了复仇的一箭,但这一箭却已不是罗宾汉的一箭。
白驹过隙,理想主义却显得越发重要。
猫女的沉沦,绿箭的流亡宣告着没有理想信念的叛逆者即使不输给体制,也会输给时间。
这是体制外叛逆者的悲剧。
六、超人
超人曾经是蝙蝠侠。
但超人更加强大,他不但有着更强的能力,还有这无穷的寿命。无穷的寿命便意味着无限的时间。
因此,他没有必要像其他超级英雄一样死磕。只要信念还在,他便有资本耗得起。
于是,超人妥协了,他与体制和解,亲手拆散了当初的正义联盟。超人不再是人民英雄,而成为了国家英雄,也沦为了政府机器。
此时的超人已成为了无限寿命的戈登警长。但戈登警长耗尽一生办不到的事,超人耗尽无限个一生也一样办不到,因为他已身处体制内。
这是妥协者的悲剧。
七、小丑之死
蝙蝠侠最终厌倦了。他承认了自己的失败,然后杀死了小丑。
小丑狂笑着自焚,“I make you lose control”,对于小丑的逻辑来讲,蝙蝠侠输了。
但蝙蝠侠也因此解脱,小丑之死标志着他与体制彻底的决裂。
蝙蝠侠不再是一个改良者,他不在寄希望于体制,开始相信他自己。
于是,“Tonight, i am the law”。
八、民众觉醒
当蝙蝠侠与体制纠缠不清时,民众并未完全相信蝙蝠侠。
而当蝙蝠侠杀掉小丑,彻底执行自己的法律时,刚才还混乱的一片的民众却突然间顿悟了,无论是平民还是暴徒都放下了武器,手挽手一同维护高谭秩序。
新任女警长甚至高呼:"He is so big"
这无疑是扯淡的,太理想化了。这一段不是米勒在讲故事,只是在写诗。
个人的觉醒可能是顿悟,但民众的觉醒不会是顿悟,只会是渐悟。这期间需要一个一个蝙蝠侠的前仆后继。
九、蝙蝠侠与超人的决战
最后,当完成了一切他所能做的之后。蝙蝠下走向了他最后的宿命。
蝙蝠侠决定与仅次于上帝的超人对决。这时的超人已是体制的代表。蝙蝠侠与超人力量的悬殊恰恰代表着个人与体制力量的悬殊。
如同个人对抗罪恶一样,个人对抗体制,一样不可能成功。
这是一场必败的战斗,并且对于蝙蝠侠而言,他只有短短的8分钟。
但他义无反顾。
蝙蝠侠拼尽了全力,超人元气大伤且无心迎战,蝙蝠侠在这8分钟里终于取得了上风。
“…我要你…记住…克拉克…在未来的日子里…在你独处的时候…我要你记住…我…扼住你喉咙的手…我要…你记住…唯一打败过你的人…”
然后蝙蝠侠华丽的假死。
这一刻,我早已泪流满面。
是的,我们每个个体都无法战胜体制,但相比体制的冰冷,我们每个人的灵魂都是如此炙热。
当炙热的灵魂如同鸡蛋一样撞向体制冰冷的高墙时,诗性正义就此闪耀出的人性的光芒。
古今中外,无论作家笔下还是历史现实,皆是如此。
这种光芒我们可以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看到它,在肖申克监狱的地洞中能看到它,在耶路撒冷的文学奖获奖演讲中看到它,在罗马鲜花广场的火刑架上看到它,在戊戌年北京菜市口“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呼声中看到它,在亚拉巴马州的公交车上看到它……
这光芒是如此的微小,却又如此耀眼,如同天上的星芒,繁星汇聚,照醒了民众,也照亮了历史的夜空。
“你是要当一辈子懦夫,还是要当英雄,哪怕只有几分钟,你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这篇影评有剧透
这是蝙蝠侠系列最深度的一部。
好电影总是能激发出深刻的思考。楼主说的我都赞同,除了这个片子的超人是我看过最帅的一个
你分析的太好了
窃以为,人性还是向善的,人性之善恶,也像硬币之两面,在平常时期,或许处处显示出贪婪、自私,然而在极端情况下,却又时常闪现出人性中的光辉一面——就如蝙蝠侠,他是如此的卓尔不群,因而时常会让我们觉得太过稀少,太过渺小,太过脆弱;但无论古今中外,在我们中间,却永远都会有那么一个两个的存在——他们告诉我们每个人,希望永存,人性向善!
做英雄,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
TDK难道仅仅是黑暗?看电影要多走走心啊
个人的觉醒可能是顿悟,但民众的觉醒不会是顿悟,只会是渐悟。这期间需要一个一个蝙蝠侠的前仆后继。
———————————— 说得太好了。。。但幸而这一段的诗化,还给人一丝安慰,不然太虐了,已经太虐了。。。
写得非常精彩,尤其是对超人的解读部分。我也不认为在这里超人就是堕落了,而应该是迷失了。可他为什么会迷失,楼主的解读很精彩——因为超人毕竟是“神”,他哪怕再善良和关心人类,由于时间对于他的意义完全不同,他对人类的情感的感同身受能力还是受到限制的。所以不能指望超人一个人就把地球照顾好,还是要靠每一个人自己觉醒,这也是蝙蝠侠存在的意义。
关于超人的部分,窃以为楼主还是要抽时间去看看漫画版,动画版少了太多心里戏,大招被核爆的那一段独白分明是神来之笔但是没有呈现出来
其实小丑自己扭断脖子的那一段是不是蝙蝠侠自己幻想的?小丑其实已经被他扭断脖子了?
跪着看
趴着看
蝙蝠侠最好看的一部。比诺兰的鬼电影好一千倍
还需要信念
诺兰的三部曲跟蝙蝠侠没任何关系,完全是套上了名字的警匪片。但不可否认的是,诺兰的功劳是把蝙蝠侠推广到了全世界,有史以来最高的普及面。 虽然美漫迷不认同诺兰的作品是蝙蝠侠……
举个例子,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经济在崛起,都知道中国现在了不起,但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却很片面。
以至于很多人因为看过诺兰的三部曲,就认为这就是蝙蝠侠,其实是错误的,因为这个蝙蝠侠是诺兰自创的。里面的全部赫赫有名的人物,也只是套用个名字,实际上没任何关系。
顶楼主
蝙蝠侠元年和TDK共同撑起后青铜时代的蝙蝠侠躯壳和精神。没有TDK,就没有诺兰三部曲。即使有希斯莱杰那精湛的演技,也无法完整诠释本作丑爷那彻头彻尾混乱的本质,对蝙蝠侠至死不渝
高加索山上的悬崖是指何事?
想听哈哈君评论一下BVS。
确实写得很好,学习了
写得实在太好了,被推荐上来看到,震撼
你说的对
只看了你的开篇那段,如果你认为TDK仅仅营造了黑暗,那我只用一句话反驳:行走于黑暗,侍奉于光明。真正英雄不只属于阳光下的英雄,也属于那些承受黑暗的英雄。
我感觉我会做懦夫虽然很丢人,但是我第一时间做的决定
十年饮冰,热血难凉
真的反感这种捧一个踩一个的作风,说句难听的,小学生才喜欢搞这一套。
这影评神了啊。
分析得真好
相当深度的解读
捧一踩一,不喜
不把诺兰的三部曲当做蝙蝠侠的电影看,才能更客观的评价。你觉得这个三部曲没有表现出蝙蝠侠的形象和伟大,我觉得这反倒是亮点。可能黑暗骑士里游轮上的囚犯和黑暗骑士崛起中保卫城市的警察才是蝙蝠侠心中真正希望看到的。
最近的事情让我不禁又想起这篇影评。 个人的觉醒可能是顿悟,但民众的觉醒不会是顿悟,只会是渐悟。这期间需要一个一个蝙蝠侠的前仆后继。 在这样的时刻,我多么希望看到一个一个真正的蝙蝠侠。这也是蝙蝠侠的心声,他希望哥谭不再需要蝙蝠侠,他希望人人都可以是蝙蝠侠。一个一个的,敢于以卵击石的,敢于承担骂名讲真话的人,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甚至本身处于体制内部的人。需要一次一次的,以鲜血去换取民智的觉醒,哥谭才能获得新生。
有一处写错了。诺兰没有受米勒影响。诺兰三部曲第三部早于蝙蝠侠黑暗骑士归来第一部。
分析太牛了!个人觉得这是我看过所有蝙蝠侠电影中最震撼人心的一部 可以说效果是振聋发聩的
超人曾经也不是蝙蝠侠!超人从来都是光明之子,蝙蝠侠一直都是黑暗骑士!
蝙蝠侠没有杀小丑,这是你这里最大的错误!小丑是自杀!
诺兰版事实是魔改!
蝙蝠侠不是执行自己的法律,他说了,是“今夜”。民众也不叫觉醒,只是畏于威权而又重归秩序,这与他们以为小丑是蝙蝠侠杀的没直接关系!
蝙蝠侠与超人大战,是理念的冲突,与美国体制关系实际不大。有冷战时期美国不同思潮的社会背景!蝙蝠侠本来跟大超的对决就有一半是假的,大超没想真打,老爷也为了要装死。一个被迫营业,一个一直在演戏!
还有,没那么多所谓的这种那种的悲剧!米勒也没那么深刻!
写的真不错
你是懂踩一捧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