鍒嗕韩鍒板井鍗�
0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震区媒体记者上千人 人民日报:不要打扰救援

2013年04月24日09:17  人民网 我有话说

  “我们是××报业集团的,想开一张去芦山的通行证。”

  “不行啊,里面媒体太多了。”

  “你就给我们开一张吧,我们还拉了一车物资。”

  在雅安市政府应急办,记者听到了这样一组对话。

  据该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芦山县的媒体记者已有上千人,汽车三四百辆,其中有境外媒体记者一百多人。这还只是登记过的,没登记就硬往里闯的记者则没有统计。

  “如果照片拍的不好,是因为你站的不够近”——冲在新闻第一线,是记者的天职。及时、真实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推力。尤其在灾难现场,新闻媒体的存在非常重要,它们是抗震救灾队伍中重要的一员,真实的灾难报道,不仅有助于外界了解灾情,还可以引导社会做出合理的救援决策。

  但同时,媒体伦理在救灾现场又极为重要。曾经发生这样的事:个别记者要求救援人员暂停搬运伤员,就是为了拍一张照片。灾区是一个特殊的战场,这里进行的每一项工作都牵连着生命。诚然,新闻大战是市场化背景下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承担社会责任,是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灾区生活资源不足、救援道路拥挤,这些都是包括媒体在内的抗震救灾人员必须尊重的客观条件。在此基础上的媒介伦理自律与他律,则是比占用资源更值得重视的问题。此次芦山地震,不少记者一上路就开始转发一条条微信——“先救人、再采访”、“不要打扰救援工作现场”、“多倾听、少发问”、“不要反复采访悲伤的人”……经历了“5·12”后多次灾难报道,媒体人对灾难报道伦理的自省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

  许多国家都有一些不成文的新闻行业规定:在采访工作面有限的情况下,抽签决定代表采访,材料供媒体分享;救灾现场用绳子开辟出采访区和工作区,定期安排休息中的救援人员介绍情况。类似的安排完全可以平衡报道与工作,而实现这一切,则需要组织者和管理者建立媒体与现场的缓冲带。

  我们的报道也不必都集中在一线现场。实际上,与灾区有关的重要信息,政府都会通过微博、网站公布,信息化的进步可以用足;后方医院的志愿者故事,深入采访也会有很多收获。好故事后方也不是没有的,媒体的敬业和水平,不单表现在跋山涉水、访苦问寒上,还表现在深入思考、全面把握上。只要留心,救援报道题材到处都是。

  媒体人当然追求“在现场”,但如果“在现场”的作用添乱大于贡献,就需要掂量一下了。其实,新闻理想并不是只有在热闹喧嚣处才能实现,那种为采写新闻而制造新闻的做法是不足为训的。(熊 建)

(原标题:芦山震区媒体记者上千人 媒体吁不要打扰救援)

(编辑:SN053)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暂时没有数据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娆㈣繋鍙戣〃璇勮

鍙戝竷
  • 新闻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
  • 体育欧冠半决赛-拜仁主场4-0血洗巴萨 视频
  • 娱乐熊黛林气愤回应劈腿赌场大亨 称污蔑
  • 财经亏损央企高管薪酬不降反升 被批未市场化
  • 科技网络购物后悔权首入消法:保障7日内退货
  • 博客柴静:北大卖猪肉男复杂人生 地震专题
  • 读书参谋精英铁骨军旅情:军事忠诚
  • 教育北大卖猪肉毕业生称自卑 不让女儿学文科
  • 育儿内地孕妇假结婚在港被判入狱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