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旅馆里的较量

一直以来,我就觉得应该有这样的小说产生,那就是这部小说没有情节,但可以象一首动人心扉的曲子,或者象毕加索的一幅画,因为只有这样的小说,才能准确地反映人的内心深处那动荡的世界。这样的小说也许已经很多,不过,如果我没有看错D.M.托马斯的《白色旅馆》应该是其中杰出的一部。小说分为六部。
第一部取名为《唐璜》采用的是诗体,反应的是女主人公动荡的内心世界,其实说动荡的情欲世界更准确一些,摘几句:
他从我身后溜过来\猛地进入我的体内\他探得好深\令我半是冰凉的心如鲜花怒放\ 我搞不清他进入的方位\只觉得白色旅馆和群山在晃动\原是洁白的视野中飞过道道黑色的闪电
而这个他在女主人公的幻想中竟是弗洛伊德的儿子。有人说,女主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色情与暴力,女主人公自己的话好象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一段时间,我不是想到性,就是想到死,有时是同时想到这两件事”,只有弗洛依德知道那其实是人顽强的生存意志与同样顽强的死亡本能的较量。
第二部《盖斯延日记》其实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幻觉,或者是在她的梦中发生的一切;第三部《安娜女士》写的弗洛伊德是对女主人公病情的分析和诊治过程;第四部《疗养地》写的是女主人公治愈以后的一段正常生活。
第五部是《昏睡的车厢》,其实写的是一次完美的大屠杀。我以前虽然知道《辛德勒的名单》,看过《钢琴师》,但看着那些大屠杀的细节时,心里还是觉得很悲伤,人类是如此罪恶以至于我觉得人类的出现真是太荒谬的事,也许这个世界永远没有人类,永远无知无觉才是完美的。只有人类会细细体味已经过去的恐怖与血腥,又会一次次重复曾经的恐怖与血腥。人类做了那么多罪恶的事,就是全部灭绝都抵不上曾经犯下的罪恶,但可以把所犯下的罪恶彻底埋藏,好让它看起来从来不曾发生过一样。
女主人公和她的孩子(实际是她后来下嫁的丈夫留下的孩子)在被子弹打死以前跳下了悬崖,女主人公死于一个德国士兵猛踢她的胸部和骨盆,她在弗洛伊德那里就诊时,就是那两个地方一直疼痛不已,女主人公一直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好象能预测地要发生的一切,现在终于被证实了。
其实那时她并没有彻底死,有一个士兵拿了一个刺刀在她的下身模仿性交时的动作不停地捅,女主人公抽搐——放松,抽搐——放松,也仿佛真的是在经历一次性高潮,直到彻底死去。
也许可以弗洛伊德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得到救治,但面对着整个人类的无序和动荡,他却一样的无能为力,而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灵魂都得到了救治,个体的得救,就毫无意义。
小说中这样说:“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无法探访……,如果有一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人类的始祖亚当时代便一直在聆听、做笔记,他仍然无法充分探究一个民族的心理,甚至无法了解一个人的想法。”
我看着那些血腥的场面,觉得那些事就是自己干的,或者因为干那个的是我自己的同类,所以不会与我有没有干系,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人类尽快灭绝,并且从我开始。
第六部是《营地》好象写的是女主人公死后的景象,但她不知自己已死,她见到了多年前她的死于一次大火的妈妈,那时她的妈妈正和她的姨父在偷情,还和她死去的爸爸通了电话,她也见到了老态龙钟的弗洛伊德,只是他已经认不出她来了。她好象不知他们其实都已经死去,她搞清楚了她妈妈和她姨父的一些真相,也许因为那件事才埋下了她成为精神病人的祸根,她的母亲这样说:
“他对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性吸引力,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当然我也试图说服自己相信我这是坠入情网了。你瞧,我还引了普希金的诗呢:‘待我们再度聚首/在橄榄树萌里/在永远湛蓝的天空下/我最亲爱的/我们会分享爱的香吻……’就是这一类的东西,连篇累牍的。我们女人总是不愿意承认,人主要是受性欲的支配,如果那是一场不朽的爱情,你就会觉得更容易得到宽恕,但我要老实说那不是。”
丽莎最后问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来到世上,本该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究竟出了什么事。”
弗洛伊德一样回答不了她这个问题。
虽然小说没有明说,但我觉得所谓白色旅馆其实指的是一具白色的棺材,人所有的欲望在这里得到满足和熄灭.
对了,这部小说的作者在中国可能知道的人还不是太多, D.M.托马斯(1935-),英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迄今共著有九部长篇小说,《白色旅馆》为他的代表作,出版当年即获布克奖提名,作者也因此蜚声国际文坛,成为英国新崛起的一位重量级作家而受人瞩目。
第一部取名为《唐璜》采用的是诗体,反应的是女主人公动荡的内心世界,其实说动荡的情欲世界更准确一些,摘几句:
他从我身后溜过来\猛地进入我的体内\他探得好深\令我半是冰凉的心如鲜花怒放\ 我搞不清他进入的方位\只觉得白色旅馆和群山在晃动\原是洁白的视野中飞过道道黑色的闪电
而这个他在女主人公的幻想中竟是弗洛伊德的儿子。有人说,女主公的内心世界充满了色情与暴力,女主人公自己的话好象也证明了这一点:“有一段时间,我不是想到性,就是想到死,有时是同时想到这两件事”,只有弗洛依德知道那其实是人顽强的生存意志与同样顽强的死亡本能的较量。
第二部《盖斯延日记》其实写的是女主人公的幻觉,或者是在她的梦中发生的一切;第三部《安娜女士》写的弗洛伊德是对女主人公病情的分析和诊治过程;第四部《疗养地》写的是女主人公治愈以后的一段正常生活。
第五部是《昏睡的车厢》,其实写的是一次完美的大屠杀。我以前虽然知道《辛德勒的名单》,看过《钢琴师》,但看着那些大屠杀的细节时,心里还是觉得很悲伤,人类是如此罪恶以至于我觉得人类的出现真是太荒谬的事,也许这个世界永远没有人类,永远无知无觉才是完美的。只有人类会细细体味已经过去的恐怖与血腥,又会一次次重复曾经的恐怖与血腥。人类做了那么多罪恶的事,就是全部灭绝都抵不上曾经犯下的罪恶,但可以把所犯下的罪恶彻底埋藏,好让它看起来从来不曾发生过一样。
女主人公和她的孩子(实际是她后来下嫁的丈夫留下的孩子)在被子弹打死以前跳下了悬崖,女主人公死于一个德国士兵猛踢她的胸部和骨盆,她在弗洛伊德那里就诊时,就是那两个地方一直疼痛不已,女主人公一直有一种特异功能,就是好象能预测地要发生的一切,现在终于被证实了。
其实那时她并没有彻底死,有一个士兵拿了一个刺刀在她的下身模仿性交时的动作不停地捅,女主人公抽搐——放松,抽搐——放松,也仿佛真的是在经历一次性高潮,直到彻底死去。
也许可以弗洛伊德能让一个人的灵魂得到救治,但面对着整个人类的无序和动荡,他却一样的无能为力,而如果不是所有的人的灵魂都得到了救治,个体的得救,就毫无意义。
小说中这样说:“人的灵魂是一个遥远的国度,无法接近,无法探访……,如果有一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从人类的始祖亚当时代便一直在聆听、做笔记,他仍然无法充分探究一个民族的心理,甚至无法了解一个人的想法。”
我看着那些血腥的场面,觉得那些事就是自己干的,或者因为干那个的是我自己的同类,所以不会与我有没有干系,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人类尽快灭绝,并且从我开始。
第六部是《营地》好象写的是女主人公死后的景象,但她不知自己已死,她见到了多年前她的死于一次大火的妈妈,那时她的妈妈正和她的姨父在偷情,还和她死去的爸爸通了电话,她也见到了老态龙钟的弗洛伊德,只是他已经认不出她来了。她好象不知他们其实都已经死去,她搞清楚了她妈妈和她姨父的一些真相,也许因为那件事才埋下了她成为精神病人的祸根,她的母亲这样说:
“他对我有一种很强烈的性吸引力,这一点我必须承认。当然我也试图说服自己相信我这是坠入情网了。你瞧,我还引了普希金的诗呢:‘待我们再度聚首/在橄榄树萌里/在永远湛蓝的天空下/我最亲爱的/我们会分享爱的香吻……’就是这一类的东西,连篇累牍的。我们女人总是不愿意承认,人主要是受性欲的支配,如果那是一场不朽的爱情,你就会觉得更容易得到宽恕,但我要老实说那不是。”
丽莎最后问道:“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来到世上,本该快快乐乐地享受生活,究竟出了什么事。”
弗洛伊德一样回答不了她这个问题。
虽然小说没有明说,但我觉得所谓白色旅馆其实指的是一具白色的棺材,人所有的欲望在这里得到满足和熄灭.
对了,这部小说的作者在中国可能知道的人还不是太多, D.M.托马斯(1935-),英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迄今共著有九部长篇小说,《白色旅馆》为他的代表作,出版当年即获布克奖提名,作者也因此蜚声国际文坛,成为英国新崛起的一位重量级作家而受人瞩目。
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也喜欢这本小说。关于人的内心孤独和世界的恐怖。 书评写得挺好。
“有一段时间,我不是想到性,就是想到死,有时是同时想到这两件事。” 我有段时间也是这样。。。
这本小说,又出新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