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孟子遇上张飞……

标签:
孟子齐王子思不召张飞 |
分类: 儒家文化 |
孟子生于战国,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怎么说来着:士人的春天?可以这么讲吧。——可孟子并不满意。
孟子到齐国,准备朝见齐王。刚要出门,恰好碰上齐王的使者来传话:寡人本打算到客舍拜会孟先生,不料患了感冒,怕风不敢出门。不知您肯不肯屈尊上朝,
让我见一面?孟子回答说: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前往。——给对方碰了个软钉子。
孟子这是干什么?不是正准备去吗,怎么人家一请,反而“拿起糖”来?——咱们只能揣测,孟子是被齐王的虚伪惹恼了:你招呼我去见你,明说就是了,干嘛还假惺惺装病啊?你这样,我偏不去!你能生病,我就不能生病吗?
第二天,孟子大摇大摆出门拜客。学生公孙丑劝他:昨天您托病谢绝齐王,今天又公然出门拜客,有些不妥吧?孟子说:昨天病了,今天不许好吗?——硬是去了。
使者,临时撒个谎,说我哥他昨天确实不舒服,今天好了,正去朝见齐王呢。一边派人分头去堵孟子,告诉他:先别回家,无论如何到朝廷走一遭。
孟子犟脾气上来了:不去!一拐弯,躲进景丑家。景丑劝孟子:齐王待您够恭敬的啦,可我看不出您对齐王有足够的恭敬。孟子反驳说:你们才对齐王不恭敬呢!你们从来不拿仁义的道理去劝说齐王。我知道你们心里怎么想的:就他?也配谈仁义?——我呢,不是尧舜之道就不敢跟齐王说;我是不是比你们更敬重齐王?
有人说:这孟子的脾气可真够“个色”的!——这不是脾气个色,这是原则问题。这原则传承有绪,得之于孟子的师爷子思。
子思是孔子的嫡孙,孟子又是子思门人的学生。孟子大概没见过这位师爷,但也没少得其真传。——子思在鲁国时,鲁缪公隔三差五往他那儿跑。有一回还略带讨好地跟他说:古代的千乘之君跟士人交朋友,是怎么做的呢?子思听了不高兴,说:古人是说国君拜士人为师吧,难道说的是跟士人交朋友吗?
按孟子的理解,子思话里有话:若论地位,缪公您是君主,我是臣下,我哪敢跟您称兄道弟攀交情啊?可若论道德,您向我求教,这难道是朋友关系吗?您得管我叫老师才对啊!——你看看,鲁缪公主动来看子思,子思还不依不饶呢;孟子又怎能违背师训、主动去看齐王呢!
让我看,子思、孟子真是太不知足啦!不要说鲁缪公礼贤下士,主动到子思府上求教;单说齐王对孟子,也够客气的;请他去谈谈,还找个借口、措辞委婉,真是给足了面子。要不我说孟子赶上好时候了呢!
战国那会儿,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孟子后来当面告诫齐王:国君做的不好就该让贤!齐王听着不顺耳,却也没把他怎么地。——正因话语空间如此宽松,所以战国才冒出那么多出类拔萃的人才、产生那么多光华璀璨的学说。
到后来就不行了,秦始皇焚书坑儒、汉高祖拿儒者帽子当尿盆……大一统的江山容不得这些“自高自大”的读书人。——只有到了风雨飘摇的汉末三国之际,天下英雄逐鹿中原,有识之士才深感人才的重要。像刘备“三顾茅庐”,便在历史上留下佳话。
史书上的描述过于简略,只说“(刘)备由是诣(诸葛)亮,凡三往乃见”(《资治通鉴》);到了小说《三国演义》中,这十个字的记述被敷演成洋洋洒洒的万言故事:“准诸侯”刘玄德不但主动拜会诸葛亮,还不惮烦劳,连续三次登门——刘备不见得读过《孟子》,但他深深懂得“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的道理。
刘备的兄弟张飞是一介莽夫,就没有这种高屋建瓴的见识。他说:“量此村夫,何足当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第三次登门时,诸葛亮在草堂高卧,刘备如同“程门立雪”的小学生,在堂下拱候。张飞见状发怒说:“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孟子的幸运在于,没遇上张飞式的当权者;否则,缚其手、火其屋,看你还当不当“不召之臣”!
其实更幸运的是刘备君臣,因为在刘、关劝阻下,张飞的鲁莽举动被及时制止,这才有了后来的鼎足三分。设想当日若刘、关袖手,任张飞捆绑羞辱诸葛亮,痛快则痛快矣,恐怕日后的“三国演义”,便只剩下“吴魏争锋”了,哪里还有蜀汉的份儿?——孟子的底气,也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