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周末2012年度图书】2012:我的阅读笔记

随着莫言的获奖,无论在公众中还是在评论家中,中国小说的怎么写和怎么读,中国当代文学的成败得失,中国文学的世界性意义,中国人百年以来复杂经验的如何记忆和如何表达,都重新成为了新问题,一切皆无定论,一切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阎彬

纯属偶然,看到李锐的《张马丁的第八天》时,正读远藤周作的《沉默》,某种程度上,两位东方作家处理的是同一个主题:基督教在东方的遭遇。两位作家各有各的绝望,对远藤来说,他正好就抵达了沉默:人或许根本不知他们所信的是什么、不知神恩以何种方式降临;而李锐,他并无远藤那样深厚的宗教背景,他停留在远藤的开始之处:一种关于灵魂与救赎的遥远叙事,风马牛不相及而一定要相及地落在这片土地的人心中。李锐是意犹未尽的,“国族”终究是横亘在那里,他其实有很多很多话要说——当然,我怀疑他能否说得出来。

李敬泽 (CFP/图)

《张马丁的第八天》出版于2011年12月,这正好使它落到时间的缝隙里,有不知所终之势。我们已经习惯于按年盘点一切,已经形成了相应的整理经验、保存记忆的固定形式,有时形式决定内容,某些技术性因素决定了我们记住什么、记不住什么,比如,一本书出版在12月,算在这一年来不及,算在下一年却又难以入账,结果放在那里成了坏账。但《张马丁的第八天》其实是一部重要作品,王德威说:“李锐写出了当代小说中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


岩泉
回复

岩泉

2013-04-12

改革是否成功? 改革是否成功?那就看绝大多数人民是否得到实惠。若是像前些年贱卖国有资产,只是极少数人特别是腐败分子得到大头,人民却付出血的代价,那这样的改革,我认为是失败了,而且是彻底地失败了。今天,那些既得利益者,为了保护他们通过不法手段获取的利益,不想再往下改了。于是就有“深水区”一说……

岩泉
回复

岩泉

2013-04-06

<清问你们这书店有莫言的书吗?> 刚才我到新华书店,问一位服务生:“清问你们这书店有莫言的书卖吗?” 他说:“昨天也有几位老师问‘有没有莫言的书’,实话告诉你,我们书店好像没进过他的书。”   我不解地说:这是为什么?“ 他不假思索地答道:“大概是不合主旋律吧,”说着像是想起了什么,补充说:“比如他有一篇小说里明显带有‘不赞成搞计划生育的观点’。可是计划生育却是我们的国策。另外,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写人性的东西。总之,他的作品唱赞歌的成分太少,所以,不太主张读他的东西。因此销路自然就成问题。我们作为书店,是什么书好卖进什么书,而不是什么文学价值不价值。” 我啊了一声说:“难怪,他的书在咱们书店买不到……” 好在我多年订阅了《作品与争鸣》,于是我从已存的旧书、杂志堆里,找到2010年第1期上选登的《蛙》。 记得当时我刚看了几行,楼下联通快递送货员叫我下去领包裹。打开一看,是我邮购的《一切的顶峰》等六本“梁宗岱著译精华”(插图本)。 于是如饥似渴地从第一本读到第六本,断断续续足足看了半年。所以就将他的《蛙》搁在一边,没想到这一搁就搁到今天他获得诺奖,才刮目相看。

回复

2013-04-03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倒转的“红轮”》《乡关何处》都是男人写的书,值得一读。这几本书没有犬儒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