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每年被毒蛇咬伤(venomous snake
bite)致死者约有20000~25000人。被毒蛇咬伤机会较多的人群为农民、渔民、野外工作者和从事毒蛇研究人员。咬伤部位以手、臂、足和下肢为常见。毒蛇咬伤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一、认识毒蛇
(一)常见分类:世界上有毒蛇近500种,我国至少有50种,常见的毒蛇主要有:
①眼镜科(眼镜蛇、眼镜王蛇、金环蛇、银环蛇);
②蝰蛇科分为蝰亚蛇科(蝰蛇),
③蝮亚蛇科(尖吻蝮、竹叶青和蝮蛇);
④海蛇科(海蛇)。
长江以北以蝮蛇为常见,东南沿海有海蛇。
眼镜蛇
眼镜蛇依靠神经性毒液杀死猎物。神经性毒液可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因而出现肌肉麻痹而致命。
眼镜蛇(尤其是较大型种类)的噬咬可以致命,取决于注入毒液量的多少,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会影响呼吸;尽管抗蛇毒血清是有效的,但也必须在被咬伤后尽快注射。在南亚和东南亚,每年发生数千起相关的死亡案例。
http://s12/middle/acfaa2abtc60ad02497cb&690
尖吻蝮(五步蛇)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大,三角形,鼻子上翘(看上去象叼个烟头):尖吻蝮(五步蛇)凶狠,主动袭击,症状发病凶,全身出血,伤口剧痛、组织坏死。
http://s5/middle/acfaa2abtc60adc885034&690
蝰蛇
通身棕褐色为主,头三角形略长:蝰蛇。受惊时,能长时间对峙。全长1米,重达1.5千克,蝰蛇原产泰国,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非洲。特点是行动迟钝,身体粗壮,头宽大。许多种类为陆栖。
http://s9/bmiddle/acfaa2abt7a344aab40c8&690
亦称"青环海蛇","斑海蛇",爬行纲,海蛇科。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有毒。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
http://s3/bmiddle/acfaa2abtc60b054f74c2&690
(二)毒蛇的毒性分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三)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四)蛇的生活规律:
蛇是变温动物,它的活动与外界气温有密切联系,气温达到18度以上才出来活动。在南方通常5-10月分是蛇伤发病最高时期。特别是在闷热欲雨或雨后初晴时蛇经常出洞活动。洪水时将大范围的蛇洞淹没,也会造成陆地上无家可归的蛇增多。
所以夏天雨前、雨后、洪水过后的时间内要特别注意防蛇。
蛇类的昼夜活动有一定规律,蛇种不同,活动规律也不同,有的蛇在白天活动,有的蛇蛇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蛇伤也主要集中在白天9-15时,晚上18-22时。
此外蝮蛇(北方常见的蛇)对热源很敏感,有扑火习惯,所以夜间行路要穿长裤,用明火照亮时,要防避毒蛇咬伤。露营时应将帐篷拉链完全合上。
毒蛇怕人,受惊后会迅速逃跑,一般不会主动攻击人。大多由于我们没有发现它而过分逼近蛇体,或无意踩到毒蛇身体时,它才咬人。因此,在适于毒蛇活动的环境中行走时,提高警惕,并做适当的防护,许多蛇伤是可以避免的。
二、毒蛇咬伤诊断
蛇咬伤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特别已确认为某种蛇咬伤或已捕获到咬伤人的蛇,应鉴别系毒蛇咬伤抑或非毒蛇咬伤,参阅表10-2-12和图10-2-6。用ELISA方法测定伤口渗液、血清、脑脊液和其他体液中的特异蛇毒抗原,约15~30分钟即可测得系何种蛇毒。毒蛇咬伤有时尚需与毒蜘蛛或其他昆虫咬伤鉴别。
(1)保持镇静:伤员切勿惊慌、乱跑,应就地休息,减少体力活动,以防毒素向全身扩散。
(2)结扎伤肢:在伤口近心端5~10厘米处,用止血带或绳子、腰带、手帕、布带等勒住患肢(以保持动脉血流不受阻为度),以阻断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减少毒素扩散与吸收。结扎后每20~30分钟放松1~2分钟,以防肢体因循环障碍时间过长而坏死。
http://s9/small/acfaa2abtc60b9afdb928&690
(3)冲洗伤口:立即用冷开水、泉水、自来水或生理盐水、肥皂水冲洗伤口,有条件的可用1:500的高锰酸钾或双氧水、1%新洁尔灭等冲伤口,把伤口浅表处的毒液冲走。如果伤口中尚有毒牙存在,应及时拔出。
(4)美国心脏协会推荐: ① .蛇咬伤不建议吸引,因为吸出量极低但反而会加重损伤。 ② .可在近心端用绷带包扎肢体,上肢压力40-70mmHg,下肢55-70mmHg,即松紧度仅能插入1指。可降低淋巴回流,适合野外证据水平C-Ⅱa。不建议常规切开伤口,挤伤口手法不当会促进扩散,及时口腔粘膜无破损也不能用口吸伤口。
(5)伤处冷敷:用冰抉、冰水等冷敷伤口周围。可减缓毒素扩散与吸收。
(6)使用蛇药:我国生产的蛇药,如南通蛇药、上海蛇药、群生蛇药、湛江蛇药等,对蛇伤有较好的疗效。有条件应尽快使用,咬伤24小时后则效果不佳。具体用法如下:
①南通蛇药:又叫季德胜蛇药,首次口服10片,以后每4小时服5片,重者药量可加倍,连服至消肿为止。同时可将药片以白酒适量加温开水溶化后,涂于伤口周围半寸处。
②群生蛇药:剂型有多种,用于各种毒蛇咬伤、使用方法可参照说明书。
③上海蛇药每次服10片,以后每小时服5片。湛江蛇药、广西蛇药等;可按各地出产的口服、外用、注射剂的使用说朋书使用。
(7)民间单验方(仅限伤口初步处理,随后立即送医):
①新鲜半边莲150克,煎汤,一日3次口服。也可用半边莲捣烂敷伤口周围。
②鬼针草60克、煎汤代茶饮,日数次不等。
③雄黄、大蒜各适量,捣烂外敷。
④
白菊花、金银花各25克,甘草10克,水煎服。
注意:各类外敷药,只能敷于伤口周围,不可直接敷盖伤口,以免妨碍毒液排出。
经过上述初步处理后,应尽快把伤员送往医院救治。入院后还将根据病情需要,选用抗蛇毒血清等治症。在转运途中、要注意伤员保暖,多给予水喝,并密切观察伤员的呼吸、脉搏,以防伤员粹死。
四、野外防蛇手册(预防比治疗重要,所以先说预防)
1、在蛇区行走时,扎好裤脚(更不能穿短裤),穿高帮鞋,最好是户外鞋(忌穿凉鞋)。
2、在草丛中行走时,手持棍棒,边走边打草,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
3、夜间行走应用手电筒、头灯等照明设备
4、野外露营时应将附近之长草、泥洞、石穴清除,撒上蛇粉或者硫磺粉,以防蛇类躲藏;也可以在营地周围一圈用工具翻挖小沟。
5、关好帐篷门,最好放置硫磺皂。
6、常备蛇药,以防万一!
7、遇见毒蛇,应远道绕行,若被蛇追逐时,应向山坡跑,或忽左忽右地之字型转弯跑,切勿直跑或直向下坡跑。
五、常见错误观念和问题:
错误一:小蛇不毒? 错!!!
虽然一般情况下被大蛇咬伤症状更严重,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刚孵化出不久的小蛇完全有可能比它那茶杯粗的蛇妈妈毒性大。比如大蛇捕食频繁,咬人时注毒量较少。反之,小蛇尤其是刚刚孵化的小蛇较少捕食,因此咬人时注毒量相对较多,而且小蛇大多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人凶狠。许多养蛇专业户甚至蛇类专家都吃过这个教训。
另外蛇的种类不同,毒性强弱也不同,如银环蛇的个头通常很小,但是它的蛇毒的毒性却极强。所以,哪怕遇到小蛇,也不能掉以轻心。
错误认识二:被蛇咬过,但是几十分钟内没有不适感,那一定是无毒蛇了
实际上,有些毒蛇咬伤后的症状要经过1到4小时才能显现出来。比如97年福建附一医院就收治了一个8岁大的小孩,他被银环蛇咬伤后4小时才出现症状,耽误了最宝贵的抢救时间,后来经各方全力抢救,仍然昏迷了一个多星期才苏醒。
错误认识三:被蛇咬了,吾命休矣
事实上,野外无毒蛇占多数,被无毒蛇咬伤的人,因为精神过度紧张,也可能因惊恐而出现伤口剧痛红肿甚至昏倒的现象。这是心理暗示的结果。即便是有毒蛇咬伤,也会有“侥幸”存在:毒蛇咬人时不一定放出毒液或把足够量的毒液注入人体,被毒蛇咬伤的人只有小部分中毒症状比较严重,个别人有生命危险。如果治疗及时,甚至可以使100%的人救活(可惜的是,很多人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使这个100%只是理想数字)。
错误认识四:三角脑袋的才是毒蛇
不一定的,有的毒蛇就不是三角脑袋。
民间说法:蛇往往咬第二个人?
一队人行进的时候,第一个人起了“打草惊蛇”的作用,然后这个人走过去了,第二个人跟上来,正好被蛇“看”到,当了倒霉蛋。这种民间说法有一定道理。
问题:要不要捉住/打死咬人的毒蛇以供医生参考具体是哪种毒蛇?
答案:如果你不认识这条蛇,那么医生肯定、绝对、特别希望你把蛇带给他看,以利于判断蛇的种类。但是别把“一定把这条蛇捉回去”记成是必须必需的事情,这样做对于某些没有见过蛇、打过蛇的人来讲徒加了二次咬伤的危险!!。何必再搭进第二个被咬伤的人?
对一些蛇,如眼镜蛇等,用衣服盖住蛇身再打应是有效的。
问题:确认是无毒蛇咬伤,如何处理?
答案:无毒蛇咬了,不用任何处理。当然,如果有创可贴,贴上一片也可以。
问题:若不知是有毒蛇还是无毒蛇咬伤,怎么办?
答案:按毒蛇咬伤处理。
http://s7/mw690/003aoWy7gy6J1qfGhyCc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