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小宪八年 中信未改“大公司银行”

胡蓉萍 张可2012-08-18 10:06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蓉萍 张可 8月30日,中信银行将会发布其2012年半年报,这或许是其行长陈小宪最后一次在中信银行的财报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没有意外的话,已到中信集团报到的朱小黄将成为他的继任者。

八年前,他曾经带着一个复制另一个招商银行的梦想进入中信银行。在2011年的年报中,中信银行实现零售银行营业收入104.27亿元,仅占该行营业收入的13.94%,离他曾经希望达到的“20%”的目标还有距离。此时,他的老东家招商银行零售银行的营业收入已占其银行营业收入高达40%。

陈小宪的中信八年,是一个中型国有控股的商业银行进行股改和业务重塑的缩影。回过头来看,陈小宪的银行改革方向依然代表着这个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中信银行内部人士对本报记者评价称这八年“很不错、很艰难、很难得”。

这八年

2004年底,时任招行常务副行长的陈小宪受原中信集团邀请,就任当时的中信实业银行行长。

公开的资料显示,陈小宪为经济学博士,具有丰富的金融管理理论水平和银行实际工作经验。他1982年进入银行业。1994年以前,一直在人民银行工作,1994年,陈小宪进入招商银行,2001年5月至2004年11月担任招行常务副行长。

中信实业银行与招商银行同时诞生于1987年。在上个世纪,中信实业银行在银行界的地位一直遥遥领先于招商银行,位居中国商业银行第六、股份制银行第二。

这一状况后来开始发生改变。招行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筹集资本,并着力突出发展零售银行业务,迅速追赶上来并开始在多项指标上领先。

一位中信银行内部人士这样对本报记者形容他:“陈小宪行长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很直,脾气和本事一样大,对下属很严厉。他很有能力,对商业银行经营的领悟、眼光、对大势的判断、宣传鼓动能力,都是很罕见的。”

陈小宪掌舵中信实业银行之后,面对的是如何解决困扰中信发展的两大问题——偏高的不良贷款和较低的资本充足率。

他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其目标之一是怎么用较小的资本推动较大的规模。

这就要求他致力于发展零售银行业务。2004年6月末,中信实业银行总资产4667亿元,实现经营利润25.83亿元,不良率为7.2%。而到了2012年3月末,中信银行资产总额达2.6万亿元人民币,实现归属于本行股东的净利润85.63亿元,同比增长31.64%,不良贷款率为0.56%。

在中信银行的发展历程中,其规模从100亿到1000亿用了十年,从1000亿到一万亿只用了十年,而从2007年上市后到2011年的5年里,资产规模就从一万亿到了两万六千亿。

上述中信银行内部人士认为这个八年中信银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说:“一个银行的带头人很重要。原来中信银行管理是机关化的。原来层层开会,资源浪费,其实这中间,总行的精神在削弱,在失真。陈小宪来了之后就开全行视频会,一贯到底,让总行精神更透明,大大提高了效率。员工的理论水平和收入水平,这八年都有所提高。”

除了陈小宪为核心的管理层,中信银行控股股东中信集团的支持也在有形无形中助力中信银行的发展。上市是明显的体现。

中信集团“出血”剥离了中信银行的不良贷款后,2007年4月27日,中信银行A股和H股同步上市。中信银行发行受到了境内外投资者的高度关注和追捧,是当年年初以来全球融资规模最大的IPO。

长城证券银行业研究员黄飙表示,上市之后的中信银行发展速度非常快,资产规模,业务网点扩张明显提速,加速扩张同时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即使在08-09年资产质量也保持了良好。而且资本补充较为顺利,资本充足率在股份制银行中处于较高水平。

彼时中信集团选择西班牙对外银行(简称“BBVA”)作为战略投资者时时,市场都表示了不理解,认为不是一个国际的大的金融机构,但现在来看,中信集团选择BBVA是对的,一是BBVA出价最高,二是它作为战略投资者,始终没有减持。

上市之后,中信银行资本充足率很高,彼时管理层还担心影响银行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事实上,中信银行的ROE也确实在2009年、2010年和2011年都排在了兴业银行和招商银行后面,去年的ROE甚至落后于兴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

不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及现在的经济增速放缓、银行股跌破净资产,高资本充足率反而成为优势,这样中信就少了很多银行需要面临的再融资问题。

零售:20%依然只是目标

到目前为止,在中信银行,依然还有陈小宪未完成的目标。2004年底获任命为行长16天后,他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我以集团领导的身份调查研究了一个多月,我们必须加速零售业务的发展。”

2006年初,陈小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详细阐述了在结构调整中提出零售银行战略的原因。他说:“现在全国金融资产60%是个人金融资产,40%是对公资产,也就是15万亿元个人资产,将近11万亿元对公资产。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怎么选择?过去我们对公业务在全国股份制银行中是名列前茅的,然而对私业务的不足已经严重滞后了我们的发展。在保持对公业务优势的基础上,实施对私银行战略,不是某个人的看法,是客观环境逼迫我们作出的选择。”

但零售业务需要很多前期投入,而且效果并不那么立竿见影。上述中信银行内部人士称:“股东都是理想化的,要求利润多多的,不良低低的;然而事实上,风险和收益是成正比的。”

对于零售银行的发展,招行行长马蔚华曾说过一句比较经典的话:“你不做对公业务,今天没饭吃。你不做零售业务,明天没饭吃。”

这些年,以陈小宪为核心的管理层在发展零售这块业务上不断争取股东支持。上述中信银行内部人士表示:“如果和股东意见有分歧,陈小宪行长也会直接表露出不满,去争取银行未来发展的方向。”

到了2008年初,中信银行的零售业务并没有革命性变化。此时,陈小宪提出中信银行要走和其他银行不一样的零售银行发展道路,比如发展路径问题,中信银行将直接一步切入到客户经营这个层面。

根据中信银行2011年年报,该行实现零售银行营业收入104.27亿元人民币,占该行营业收入的13.94%。而陈小宪的老东家招行,其零售业务对公司的利润贡献度继续提升中,2011年零售银行业务营业净收入稳定增长,达360.52亿元,同比增长41.06%,占该行营业净收入的39.12%。

具体到零售银行的各项指标上,中信银行和招行也差距不小。2011年,中信银行累计销售理财产品折合4,753.98(不含结构性理财产品)亿元人民币。同期,招商银行实现个人理财产品销售额达 20,635.71 亿元。截至2011年末,中信银行代销基金与保险手续费收入合计1.73亿元人民币。而同期,招行代理基金收入11.80亿元、代理保险收入 10.32亿元。

截至2011年12 月31日,中信银行零售贷款余额达到2,681.9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末增加519.23亿元人民币,增长24.01%。同期,招行零售贷款余额是中信的两倍以上,达到5,569.35 亿元,比上年末增加741.99 亿元。同期,中信银行零售存款余额为3459亿,而招商银行的零售存款余额为8033亿。

而2011年底,招行银行和中信银行的资产规模差不多,分别为2.79万亿和2.76万亿。

强与弱

陈小宪称,中信银行有其优良传统,是一家很有特色的银行。国内许多大型企业、政府部门都是中信银行的客户,这说明中信对公业务的营销做得很深入很扎实。

上任没多久,他就指出了对公业务的几大特点:第一,企业直接融资发展很快,这样优质客户就越来越少;第二,对公业务利差的缩小,是一个国际的趋势;第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对私业务的收入增长超过对公一倍,作为一家银行不能放弃这个市场。

也同样是基于和陈小宪一样的逻辑,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都在进行二次转型,民生银行在其事业部发展的基础上,专注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业务上。招行则在其零售业务优势基础上,推动二次转型,其二次转型的目标设定为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股本回报率,控制成本费用。

由于中信对公业务较强,在其他方面的转型就显得不太突出。一些银行业分析师谈起中信,都会认为中信亮点不多。强大而强势的控股股东中信集团造就中信银行出色公司金融业务的同时,也使得中信银行其他业务的拓展难以企及其现有的强项对公业务。

与此同时,虽然中信银行的公司业务占比高,但是公司业务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利差收入,来源于公司业务的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比较低。

“中信银行最核心和最擅长的业务主要靠对公存贷款利差,那么利率市场化对它的挑战事实上相对更大。”一家证券公司的银行业分析师评价道。

截至2011年底,中信银行以“大公司银行”为支撑,其战略公司客户增长至3690家,其贷款占对公贷款的 41%;财政、税收等机构类客户存款余额比上年末增长10%,占公司类存款的26%。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戴志锋在其中信银行的研究报告中认为:“中信银行对公业务的强势,使其在收入快速增加的同时,资本成本和业务费用保持平稳,拨备前利润增速在行业处于较快水平。同时,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零售非利息净收入占比偏低。”

上述中信银行内部人士表示:“陈小宪行长曾经提出过四个目标,一是效益质量和规模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滤掉风险的收益,三是走在中国商业银行竞争的前列,四是要追求稳定增长的市值。前三个都完成了,最后一个没有完成,银行股破净了,但这是全行业的问题。”

当综合经营成为趋势的时候,怎么利用中信集团的平台,加强和中信信托、中信证券的联动,可能对中信银行而言是一大特色和未来有利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