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 作者:
- 沈语冰
- 作品:
- 《艺术与物性》 (其他 译作) 第1章 共4章
- 发表于:
- 《艺术与物性》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年1月
《艺术与物性》[美] 迈克尔·弗雷德著 张晓剑、沈语冰译

作者简介 ------
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 1939-),美国当代最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之一。除了作为一个艺术史家的杰出声望,弗雷德作为批评家的名声主要建立在对美国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诠释,以及对极简主义艺术的批评之上。正是他,开启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长达几十年的论战,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期现代主义理论的杰出代表。著有《聚精会神与剧场化: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1981)、《库尔贝的现实主义》(1992)、《马奈的现代主义》(1998)、《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1998)等。
内容提要 ------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是美国当代杰出的艺术史家和艺术批评家迈克尔·弗雷德的艺术评论文集。他的艺术批评构成了晚期现代主义的核心文本,包括为“三位美国画家展”所写的雄心勃勃的导论,初步反思极简主义的《形状之为形式》,代表其批评顶峰的《莫里斯·路易斯》,以及划时代的《艺木与物性》。这些论文不仅确立了理解盛期和晚期现代主义的基本术语,而且也开启了批判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大门,直到今天它们仍在激发人们关于视觉艺术中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论战。
《艺术与物性(论文与评论集)》此中译本根据芝加哥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译出。在长达74页的导论与新近撰写的“中文版序”中,弗雷德详尽地回顾了自己的艺术批评生涯,澄清了广泛的议题,尤其是阐述了他与格林伯格的现代主义理论的主要分歧,明确了他的艺术批评与艺术史研究之间的关系,并强调了他在近几年当代艺术研究中所捍卫的价值。
目录 ------
出版说明
中文版序
前言与致谢
导论:我的艺术批评家生涯
第一部分:1966-77
形状之为形式:弗兰克·斯特拉的不规则多边形(1966年)
莫里斯·路易斯(1966-67年)
朱尔斯·奥利斯基(1966-67年)
艺术与物性(1967年)
安东尼·卡洛的新作(1967年)
罗纳德·戴维斯:表面与错觉(1967年)
安东尼·卡洛的雕塑(1968年)
肯尼思·诺兰德的最近作品(1968年)
卡洛的抽象(1970年)
彩饰法问题:迈克尔·博勒斯的新雕塑(1971年)
拉里·普恩斯的新画(1972年)
安东尼·卡洛1966-77年的桌上雕塑(1977年)
第二部分:1965
三位美国画家:肯尼思·诺兰德、朱尔斯·奥利斯基、弗兰克·斯特拉(1965年)
第三部分:1962-64
安东尼·卡洛(1963年)
弗兰克·斯特拉(1963年)
纽约书简:奥登堡、张伯伦(1962年10月25日)
纽约书简:路易斯、张伯伦、斯特拉、印第安纳(1962年11月25日)
纽约书简:沃霍尔(1962年12月25日)
纽约书简:约翰斯(1963年2月25日)
纽约书简:霍夫曼(1963年4月25日)
纽约书简:诺兰德、第伯(1963年5月25日)
纽约书简:霍夫曼、戴维斯(1963年12月5日)
纽约书简:凯利、普恩斯(1963年12月-64年1月)
纽约书简:贾德(1964年2月15日)
纽约书简:德·库宁的素描(1964年4月25日)
纽约书简:奥利茨基、詹金斯、第伯、汤姆利(1964年5月)
纽约书简:布拉奇、张伯伦、欧文(1964年夏)
注释
“我的艺术批评家生涯”人名索引
译后记

© 版权声明:
本译作版权属于译者沈语冰,并受法律保护。除非作品正文中另有声明,没有作者本人的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或使用整体或任何部分的内容。
没有试读,不知道值得看么。
经典文本么,当然是值得收藏的。推荐你先读一下译后记(小站上也贴了),相当的醒豁眉目~~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