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波分享成功之道:人文关怀国羽 打造复合型团队

2013年02月20日14:15  《羽毛球》杂志

  文/李永波

  伦敦奥运会周期的4年已经过去,新周期即将开始,那么下一个目标是什么?还能不能更上一层楼?怎样才能跃上一个更高的平台?也许会有这样的看法:伦敦奥运会成绩已经登峰造极,难以超越。如果这样想的话,那么下一个周期,我们很可能会令人失望。因为成绩永远“保”不住,只有不断超越,才能越来越完美,所以必须把“超越自我”作为一个长远目标。

  金牌是指标但不是目标,我们共同为之努力的羽毛球[微博]运动事业不是为金牌而金牌,而是要向全世界展现“无所畏惧,敢于争先”的民族特质,并不断发扬光大。

  无数事实说明,成就来源于对成绩的不断反省。羽毛球项目伦敦奥运会境外参赛成绩完美超越北京奥运会,说明备战工作比北京奥运周期做得更出色。因为站在了北京奥运的肩膀上,取长补短,所以实现了超越。同样,巴西奥运要想有更佳表现,那么必须借助伦敦奥运的肩膀。

  不可否认,伦敦奥运会的成绩可能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从比赛过程看,5个项目的金牌都来自不易。可是尽管艰难,最终5个单项的机会都让给了中国。这种偶然性的巧合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必然性”: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可以毫不掩饰地说,为了伦敦奥运会,我们已竭尽所能,在视线之内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所以说:赢在伦敦,胜在备战。

  备战伦敦奥运会的四年,正是中国羽毛球队大踏步向“创新驱动”迈进的四年,也是队伍成绩快速增长的四年:2009年共获各重要赛事(超级赛以上级别)的金牌36枚,占全部金牌比例的55.38%;2011年获得55枚金牌,全年金牌份额上升到78.57%,而且女单和女双实现了包揽全年所有大赛金牌的佳绩。再从世锦赛成绩看,2009年印度世锦赛获4枚金牌、2010年巴黎世锦赛包揽5金、2011年伦敦世锦赛又包揽5金,连续两届囊括世锦赛金牌,这在羽毛球运动史上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从这个意义上看,奥运会包揽5金更多反映的是必然性。

  显然,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的胜利,不仅仅是金牌数量的超越,更是思想和理念的变革所带来的全方位实力提升。

  重视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日积月累形成的强大思想动力激发了无限的斗志和毅力

  大家都清晰记得我们女单为争铜牌而负伤的那一幕。其实就成绩来讲,女单包揽冠亚军,已经非常完美了。可是她们希望更完美,渴望升起三面五星红旗,所以才把“铜牌”当作“金牌”来争,所以才不顾一切地搏杀,所以才导致意外伤病。而且受伤以后仍然不放弃,力争拼到最后。这样的意志品质,如果没有强大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基础,凡人是很难做到的。

  这种精神来自平时的熏陶和培养,也正是我们一直以来特别重视运动员场上表现的原因。习惯的力量非常强大,而且是双向的,既可以将积极的一面扩大到极致,也可以将消极的一面无限放大。所以,平时训练强调“防微杜渐,养成良好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2011年青岛集训期间,我们有部分运动员参加美国公开赛,可能星级比较低,奖金也不高,所以比赛缺乏斗志,成绩很不理想。尽管这样一次不起眼的比赛与奥运备战似乎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这样的消极心态也会形成习惯,完全可能影响奥运表现,必须消灭在萌芽状态。为此,在青岛集训期间我们专门为美国公开赛举行了一次全体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研讨会,要求把“拼搏精神”上升到一个“社会责任”的高度来讨论,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运动员不仅代表个人,更代表国家和民族,中国羽毛球队的文化就是“振奋民族精神”的载体。只要你参加比赛,就必须全力以赴,尽最大能力实现“奏国歌、升国旗”的目标。如果缺乏这种精神和责任,那么即使你有实力,也不一定会有比赛机会。

  再如2012年汤尤杯比赛,我们以不失一场(38比0)的战绩,顺利夺取两杯,男团实现五连冠,成绩非常喜人。可是我并没有特别兴奋,也不是特别满意,而是为赛中出现的一些现象担心。因为在夺取尤伯杯的那天晚上,部分成员的表现让我隐约感到了队伍的乐观情绪和懈怠苗头,如果任其发展,队伍的战斗力和意志力很快在不知不觉中消退。所以,在汤尤杯结束的第二天我就召集全体教练员和工作人员开会,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严厉批评和警告。同时还研究了对手的潜在威胁及两月之后伦敦奥运会可能出现的困难,制定相应预案,并布置了最后冲刺阶段的集训工作。

  对于以上做法,也许可能被认为是“小题大做”,可是我认为非常必要。通过这样的敲打和反省,首先在意识形态上让队伍对奥运会的严峻性和残酷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突出了警觉性;其次对自身所肩负的重任有了更明确的定位,紧迫感和责任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伦敦奥运会恰恰证实了这样做的价值:5个单项金牌的争夺,每条线都有恶战,甚至从小组赛开始,就争斗得惊心动魄。如果平时训练没有这样的压力和面对逆境承担责任的习惯,那么真的难以想象如何应对奥运会这种恶劣环境的考验。

  “向团队要成绩”,优化复合型团队结构

  现代高端的竞技体育已经摆脱了过去的经验模式而成为一种科学,训练要取得好成绩,必须多因素科学整合,并形成一个科学的系统。这一系统论思想正在使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发生着深刻变化。

  对于“金牌工程”,以前的认识相对单一,就是“向训练要成绩”;后期逐渐认识到:一支纪律松散、意志薄弱的运动队伍,即使有很好的训练水平也难以创造好成绩,于是又提出了“向管理要成绩”。而现代竞技体育越来越呈现整体化和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训练管理面临越来越多的规模庞大、关系复杂带来的问题,这时小作坊式的训练模式就显得力不从心。

  北京奥运会期间我们在复合型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初步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在伦敦奥运会周期,进一步明确了“向团队要成绩”的工作思路,构建“专业化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很早就进入了议事日程。

  组建复合型团队,并不一定人数越多越好、专家越多越好,如果没有合理的组织架构,往往事与愿违。经过反复研究,最后确立了“分块构建、逐个完善;固定编制与兼职编制相结合”的组建模式。首先将复合型团队划分为:技术教练组、战术与心理专家组、功能性体能组,康复医疗组、机能营养组和后勤保障组6个小组模块;其次将技术教练组和战术专家组确定为整个团队的核心模块,其他四个组为支持模块;第三确立了“总教练领导下的小组长负责制”的工作机制,团队成员聘用采用长短期结合方式,由各小组负责人提名,按需确定聘用期限。同时也由各组负责人与教练组沟通,确定长远工作任务,然后召集各组相关成员,研究制定工作计划,由教练委员会审核通过后执行。

  到2012年上半年奥运关键阶段的集训期,我们的复合型保障团队总人数达到了41人,其中教练员20人、体能专家和科研人员8人、医疗营养康复专家9人、后勤工作人员4人,而所有集训运动员只有40人,其中奥运参赛队员17人,真正形成了保障人员和运动员人数“1比1”的团队结构。

  经过多次集训磨合,复合型团队各组成员的配合默契程度越来越高,并在奥运冲刺阶段的集训中发挥了良好的团队效应。

  专业化的复合型团队为科研创新工作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组织保证。羽毛球队的科研团队,主要依托奥运攻关课题,委托各高校及相关科研机构进行专项攻关研究,各课题组成员自然构成科研团队,直接或间接地为羽毛球队的奥运备战工作服务。

  羽毛球项目的攻关研究,每一个奥运周期都有结合。伦敦奥运周期的最大特点在于:重点明确,突出实效。明确规定了“以专项技战术研究为主,周边学科研究为辅,所有研究必须以提高运动成绩、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的立项原则。要求将教练员、运动员也纳入研讨系列,针对实战中出现的问题,利用各种比赛总结、业务学习和专题研讨等机会,共同商讨立项题目,一起探索和尝试新的研究思路和攻关方案,直至问题解决。

  这种“科-训”结合模式,所有主题来源于训练比赛又服务于训练比赛,不但对改善训练有效,而且对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研究意识和研究主动性也有很大帮助。

  四年来,我们总共设立了12项攻关课题,专项技战术研究7项,康复医疗研究3项,机能营养研究1项,心理攻关研究1项,对圆满完成伦敦奥运任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强化细节意识,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

  一次微不足道的失误,往往可能导致一场优势明显的战役失败。北京奥运会我们的混双、女双优势明显,然而在第一轮、第二轮,就分别有一对主力被淘汰,以至于混双金牌失守,问题就是出在细节准备不够。这次伦敦奥运会我们混双包揽冠亚军,并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强很多,两场半决赛“如履薄冰”的感觉都历历在目。同样,包揽5金的结果,也不是实力超强,而是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比别人想得更多、做得更细、备得更全。

  细节不是琐碎,也不是“细枝末节”,而是用心,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奥运会备战过程是一个多年的系统工程,影响因素千千万万,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满盘皆输。

  北京奥运周期的备战经历,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当时因为奥运积分赛计划安排的不够细,使我们一对很有实力的混双选手以微弱的差距落选奥运会,因此整个羽毛球队没能完成“满额参赛”的目标。伦敦奥运周期,我们引以为戒,不仅早早制定了“奥运积分赛计划”,同时建立了周例会制度,对奥运积分实施“周跟踪计划”。每周一中午全体工作人员开会,除交流、沟通各组信息外,重点汇报各国运动员的奥运积分动态,根据每一次的细节变化,不断调整积分赛计划,直至最佳效果。在这一制度的保证下,尽管本周期的资格限定更严,我们还是实现了“满额参赛”目标,而且女单项目还出现了“四选三”的富裕指标,最后根据运动员最近一年的对外战绩,非常慎重地决定由“对外胜率”最高的运动员出征奥运会,并包揽金银牌。这是细节铸就成功的最好例子。

  奥运会前的青岛集训,我们想到的细节和实施的计划远不止这些。诸如携带个人专用枕头、场地标语设置、邀请裁判讲学、模拟奥运赛程安排饮食和训练、个别交流谈心、个体营养计划、个性训练计划、合理的作息制度和饮食规定、编制赛前心理手册、因人而异的赛前布置和赛中指挥等等,我们都想到了,而且做到了。所以,也得到了最大回报。

  细节看上去是平凡的、也是容易被忽视的,但是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培养“德才兼备的人”高素质人才

  2001年,新任国际奥委会[微博]主席罗格提出了“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的新奥林匹克格言,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要回归“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尊重运动员的各项权利,要为运动员的和谐发展提供文化支持。所谓人文关怀,从感性层面讲,是对人的理解、宽容、接纳和尊重;从理性层面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求,对社会良知的培育,对人类命运的忧患。

  近年来,中国羽毛球队的管理特别注重“人文关怀”,以尊重人和培养人为第一准则。尊重运动员的各种需求,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注重情感关怀和爱护,提供一切机会培养社交能力和确立积极向上的公益形象。在提倡“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同时,也不排斥运动员的个人权力,通过各种途径、想方设法提高运动员的物质生活待遇等等。

  在这一管理思想的影响下,人文管理已经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的主导模式。它不同于军事化管理的强制性,更着重于激励人的自觉性,激发人的创造力,推崇忠诚大于能力,团队高于个人;倡导“鼓励文化、激励文化、欣赏文化、分享文化”的崭新理念。工作模式也由传统的说教灌输式向平等对话式转变,注重平等交流、注重贴近生活、注重寓教于乐。

  当然,作为一个优秀的运动队集体,必要的规章制度仍然要坚持,但是管理的尺度已经大大人性化了。例如,奥运会最后冲刺阶段的集训,我们仍然坚持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与以往不同,这次做了两个方面的重要改革:一是在宣布纪律之前,已经积累了广泛的沟通基础,提高了主动接受率;二是具体执行时,把欣赏、信任放在首位,由强制要求转向自我要求,废除了查房、签到等监管措施。实践证明,我们的教练员、运动员在奥运备战过程中表现出了高度的自觉性和自律性,不仅无人违纪,而且做的比我们想象得更好。

  人文管理的精髓是人文精神,营造适宜的人文环境是人文管理的重要基础。为此,我们积极开展羽毛球队文化建设,把“以人文本、和谐发展”确立为羽毛球队的核心价值观,把“亮剑精神”作为羽毛球队的队魂,把“传播文化、弘扬精神”视为中国羽毛球队的责任。我们高度重视运动队的社会形象,第一,强调“爱国、诚信、感恩”的内在形象,这是做人的基本品德。如世界冠军上榜仪式,比赛中为了捍卫荣誉而奋不顾身的拼搏精神,领奖升旗仪式过程中的精神面貌,获奖感言时对国家、社会、团队支持的致谢,比赛之余对于观众、球迷的尊重和礼仪,参加广告活动和相关公益活动的态度等等,都是以上品德的基本反映。第二,强调“团结、创新、奋进”的外在形象,这是做人的素质能力。如队友之间互助协作的精神,个体服从集体的牺牲精神,永不服输,敢于向强者挑战的精神,打破常规寻求突破的精神,永无止境、追求卓越的精神等等。这种“内外合一,德才兼备”才是“羽球文化”所追求的人文价值。

  同时,我们把强化“示范意识”和“传播意识”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要求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把自己当作“羽球文化”的传播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向社会群体传播:团结拼搏、勤俭自律、求知善思、文明友善、民主乐观等高尚的精神风貌。在这样一种人文环境的影响下,团队确立了较好的公众形象,社会口碑不断提升,因而获得了众多好评和越来越多合作伙伴的青睐。

  可见,中国羽毛球队团队文化建设的宗旨并不是简单的“金牌”,而是在为“升国旗、奏国歌”的磨练中,逐步积累起来的一种责任习惯和顽强意志。越是险境,越敢于承担责任;越是乐于接受挑战,越容易激发斗志。所以,“内心强大,意志坚韧”才是中国羽毛球队团队文化的主导特征,才是亮剑文化的精髓所在。

  伦敦奥运会,我们实现了巨大收获,但并不代表今天的中国羽毛球队已经十全十美。首先夺金过程不完美,说明备战工作尚有瑕疵;其次,近期训练和比赛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现象,说明我们的训练观念和训练方法有漏洞;第三,青少年比赛成绩明显下滑,说明队伍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也有隐患等等。这些是显而易见的,隐患可能更多。所以,面对5块金牌绝不能自我陶醉,更不能放松警惕。我们的事业远没有登峰造极,这仅仅是一个新起点,是求得新发展的转折点,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有能力做得更好。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