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三十年春晚节目全回顾
注:本文写作于2013年,口气与心境与判断自然总会有不同。为保持文章完整,今后若有更新,也只在结尾后,另起段落。
从最早接触电视相声到开始形成个人口味的这段时期,冯巩一直是个人很喜欢的一位演员(不止是相声演员),他在舞台与银幕上的几十年基本完成了属于个人的一整套性格定位和思维逻辑。以前看春晚,冯巩和陈佩斯的节目总是最期待的。到现在,冯巩坚持成自己演的叫做相声,并且推出了一些学生……所以,就忽然想这么回顾一下。所以,就这么随便写几笔。
1986年《虎年谈虎》
86年是央视春晚走向成熟的一届,之前一年别出心裁去工体,据说效果比较差。之后还在新闻联播里公开致歉,然后重新回到演播厅。以生肖为主题的应景节目应该是从这期开始的,后来此模式就一发不可收拾。印象里比较深刻的是12年后唐杰忠和刘流穿着庞大的动物演出服讲《牛虎交班》(现在穿这种衣服的基本在商场门口发传单,求婚的不算)。对了,还有十二个人拿着扇子齐刷刷跑上来轮番亮相,直到刘惠来句“我是猪”的《十二生肖大拜年》。嗯,扯远了。
冯刘二人自己是作者,想必文本就是一句句攒出来的。聊生肖这事本身没剧情,包袱大多硬起硬落,笑点不算太多。既然要谈虎,当然是把带虎字的成语歇后语乃至于谐音词汇往上垒,然后用这些词汇制造各种反差就行。反正相对负面的词,都是找准机会砸向捧哏的。尽管刘伟明显逗得比较多,但子母哏的架势还是有的。前半段刘伟大包大揽地总结冯巩生活里的“虎元素”,冯巩以虱多不痒的精神照单全收。中段两人开始对出词唱赞歌,时代强音三中全会自然得放在前面大提一番,然后简单说了下中越战争,虽然没正面讲到这个词,但“猫耳洞”出来就够了。况且“猫”这动物本来也跟虎脱不了关系。
刘伟一贯语速很快,冯巩则拖半拍,不少句子看得出他日后“耍冷”的雏形。同年龄段的几对搭档对比一下,冯巩作为捧哏反击空间好像是最大的。当然,也许是紧张,配合上略显节奏不畅,刘伟说完“龙腾虎跃”之后,冯巩很奇怪地愣了小一会。
那时节目经常是立于观众中演出,歌曲一度也是,都是最后慢慢固定于舞台上,不那么有亲和力,当然跟技术方面也有关系。相声在其后还保持此传统很长时间。演员表演时是就直接看着观众说话,但不做什么互动。提到范增时,他们俩始终都往一个方向看,不知是否正主就在那儿坐着。
观众的笑,带着某种苹果的光泽感。
1987年《巧对影联》表演者:刘伟 冯巩
承接去年的话头,这俩人强努着说了半天“兔年谈兔”,结果兔爷确实没几个词好拽。冯巩生拉硬拽地对了五句以后,立刻主动要求换词,完全没在乎一分钟之前还夸着口“那得分搁谁嘴里……(搁我嘴里)比你虎说得好!”——说反悔就反悔,这个也是日后冯巩表演中制造笑料的一个主要来源——总之话题硬生生被刘伟给带去另一个领域了。从公司到仓库保管员的对垒是常见套路,刘伟为了最后一压,自己牺牲不小,主动做人太太一次,放到现在……当然腐女们好像也不太关注这个领域。
作者是活跃在南方的董铁良和薛永年,这段子之前先在湖北得过奖,然后上的春晚。电影,加对联,比起传统打灯谜、连成语算是高科技。文本内硬通货的量很足,特别在那个搜索引擎只有大脑和纸笔的年代,要把电影名一个个编出来,仔细想想写作难度不低。部分对仗挺工整,贯口部分还合辙押韵,尽管总体平仄未必都对,不过因为要全部用影名,本身限制就很大了。硬邦邦的对仗中也兼顾了趣味,后半段用不同的电影连成一句话,来形成反差。“英俊少年马可波罗”,“少林寺弟子奇袭相思女子客店”这些奇怪词汇所引出的画面联想,对看过电影的人来说,更有杀伤力。
有时效性的问题,这段相声生命力并不能说有多强。很多电影如今的观众甚至可说闻所未闻。但在80年代文化复苏大环境下,这些风风火火喷薄出来的词汇,漂浮在喜气洋洋的银幕上,对今天反而有了一种字典横截面的价值。里面包括大量的80年代前后的国产电影,时装的戏曲的谍战的抗战的农村的层出不穷,外国片里除常见的印度苏联也还有美国片日本片,甚至法国科教片。关于里面提及的所有电影,做了一个索引贴。http://www.douban.com/note/261595152/
冯巩刘伟的合作这次更为圆熟,因为要以快打快,基本上笑点都不多玩味,情绪上抖的包袱也偏常规,比如“你再说一遍”这种。毕竟观众心态就是等着,看你们还有什么电影名抛出来。过去了近30年,现在涌现出这么多新的电影,但却没有一个更大,更全面的新版影联作品出来,不知道是我们善于遗忘,还是懒。
结尾的那个绝对,刘伟是这么说的。“蚕花姑娘,蜻蜒姑娘,上海姑娘,景颇姑娘,西子姑娘,金刚山的姑娘, 端盘子的姑娘,不当演员的姑娘,这些全都是嫁不出去的姑娘”!除了蜻蜓姑娘,其余都是国产片,一时间也感觉我大好山河,恁多姑娘。
这个哏,那时候是欢天喜地说出来的,因为好像它在我们心目中不是个问题。
http://my.tv.sohu.com/us/93432835/52205728.shtml
同年,冯巩还参与了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这个作品的经典性就不多说了。这里附一段当年看《新五官争功》后回别人帖子时的内容。
老五官的段子和这个完全是两个层面上的作品,当然说这是姜昆为了怀念马季创作,作为致敬无可厚非,但就不能好好写吗?
虽然乍一看都是差不多的脉络,但老五官段子层次感是很强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它把角色分得很好,五个人物基本都有自己的专属特性,看(对很多人准确说是听)完以后会在脑海里留下很鲜明的印象。这个和演员的个人演出风格有关,但更是创作的质量,要知道这两个作品里面都出现了刘伟,但新的我是看了半天才认出来(当然在线视频是比较模糊点)。
王金宝的“鼻子”相对很憨厚,他的很多哏都属于冷笑话级别的,比如那个“这么会把我鼻子全揪红了”的抱怨。
刘伟的“耳朵”很爱激动,这个刘伟声调保持高八度有关。
冯巩的“眼睛”属于嘴贱但又没赵炎的“嘴”段位高的感觉,后面交叉对驳的时候,他总是站在压轴的地位刺赵炎。
赵炎则实实在在地担任着炮手的位置,能说的地方都颇能说,并且成体系。傲慢,冷静,慢条斯理,出口命中率高。
马季的“脑袋”乍一看就是很忠实的在捧,反正大家说什么他都哭笑不得,但仔细看也有属于它自己的特点,而且五官在闹的过程就是脑袋趋于崩溃的一个过程,这才会有结尾那个“我不要你们了,走!走!”伪的爆发,然后再醒悟“你们都走了,我这成鸭蛋了”。一句话再把大家拉回现实的境地,挺可爱的。而马东的那句“我的证件是白岩松的”,显示出了脑袋自己的小聪明,好不好笑放一边。问题是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逻辑是什么————你为着一个根本不操心的事,拉着这帮人叨叨这么久,耍观众呢?
老五官另一个比较厉害的地方是对设定的高度体现,这个段子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始各自出场,然后是四官分别邀功(都很巧妙地拿擦边趣味作为高潮终结部分),最后来一场混战。而混战则很巧妙地表现了在许多事情上五官的合作与生克关系,而且能绕过去的地方都会比较细心地绕开,比如嘴做感观抱怨的时候,说电视都是给眼睛买的,2000多的音响都是给耳朵买的,到了鼻子这里,没办法类比,于是改口道“你不错啦,你在最中间,我们都围着你转”。
而新版这里,除了为喝酒争一句是耳根子软还是眼珠子乱看,就啥也不啥了。珠玉在前,但绝非没有空间。
添粥去,想到什么再说……
1988年《求全责备》表演者:刘伟 冯巩 牛振华 李艺 戴志诚 郑健 赵保乐
http://my.tv.sohu.com/us/1175576/16201779.shtml
生肖话题继续,龙年的好话倒是多,但干说龙词走回头路肯定不行。于是变本加厉,多做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其实冯巩一开始就打算属龙,绕到结尾还是龙,跟《见龙卸甲》里的赵云似的,用尽一生之力,画了一个圈。从这里其实也看得出,语言包袱的巧妙之处于,无论开始的意图多么没道理,但一旦确立,大家就能很踏实地往下走了。
整个结构十分清晰,冯巩负责非常激动地骑墙,继续巩固他这个轻车熟路的人物个性,刘伟负责左推一把右推一把,先褒后贬,前面拼命怂恿你属这个,等你一确定马上一本正经开始批判。“狗有严重缺点”这段现在反复听都会觉得节奏把握实在好。然后其他人轮番上阵附和说几句,唱两声。那时大家都真瘦,除了牛振华……郑健凭音色和王千源可以演双胞胎。刘伟穿着西装没扣没打领带,特意表现出一种休闲感。里面是件菱形拼花的毛衣,款式很眼熟。不知如今这种搭配上台是否算"衣冠不整",当然小品里范伟穿着出现算是特殊目的……
这段相声的涉及内容不算特别新,但话密,分配给每个属相的时间特别少。群口相声的好处在不断有新性格和逻辑来捣乱,所以只要内容没有过于无聊,节奏一波波会很热闹。只是刘伟每次留的那个诱导冯巩往下一个属相上转的理由太弱,不过以快打快观众倒也不太在意,是到了底这儿才确实有点无话可说。但很多硬掰的包袱,确实属于意想不到的。朱时茂陈佩斯马季的“蛛丝马迹”组合,放在今天是个很标准的电影宣传slogan思路,当然,冷还是挺冷的。导播的剪辑有时略乱,有一处从观众特写切全景之后久久未归。
另提一句,在这一年,牛群的“领导,冒号”红了。
舞台下的陈道明,朱旭,雷恪生,宋丹丹
1989年《生日祝辞》表演者:冯巩 牛群
冯巩和牛群在春晚的第一次合作,开始了十年的固定搭配,当然之前已开始合作。从这次配合来看,日后的许多手法差不多已定型。牛群从来都是洋洋得意怡然自得,带着恣意的、不节制的、不顾周围环境、激情万丈地讲述某个故事,而冯巩经常会对他的讲述露出某种无所适从的不适感,并且以斩钉截铁的吐槽将自己的困惑还击回去。关于“但是”的反复使用,本身没那么好笑。可到第四抖让冯巩带着近乎于崩溃的讽刺并模仿牛群说话“有这样的女婿,您长寿得了吗?”,其实是代替观众做非常合理的释放。
《生日祝辞》是讲一个在单位当科长的女婿,带着官腔在丈母娘生日宴上说出各种错位话的事。傅明老爷子其实也是这样的路数。官僚主义什么时候都能当靶子,但从来都不会真正被杀到。毕竟这套语言系统,终究是小民仰望的光环。创意思路跟《巧立名目》里对领导腔调的模仿应该有关系。但比起“领导冒号”这个其实相对生硬、强迫留下记忆点的做法。《生》中女婿的官腔更不动声色,创作起来也更复杂,比如内容永远在转折、永远追求逻辑四平八稳,比如爱罗列,比如爱把小事夸大。不过这个人物倒是显得比较可爱,想想,是不是因为他把这个小家的变化讲得生气盎然,其中所折射出的积极情绪,还是能被我们接受呢?
结尾部分就是个《山东二黄》,没什么好说的。冯巩有一句“牛哥啊,你是不是在十年浩劫里受过什么刺激啊”,细想也真不好笑……
1990年《无所适从》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3NzU3ODg=.html
1990,这一年节目主题是养生,生活是变好了点吗?大家关心的事从温饱往上走了吧。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乃至于更多的三观铺天盖地出现,所以无所适从变成了一种常态?结合当年的时机,不知有没从潜主题上希望大家别想太多的意思。当然,这个念头是太索隐了。
设置了两个很固定的角色,牛群是一本健康杂志《活得倍儿长》的主编,冯巩是被这本杂志误导得吃尽苦头的读者。所以这一次冯巩变成了事件的主要讲述者。在一次次杂志的主题无责任变更后,读者有着各种光怪陆离的经历和结果。其中各种夸张情境,已经达到了荒诞、卡通的效果(冯巩牌热得快)。我一直猜他们的这条路线是日后奇志大兵相声风格的基准线。冯巩对拿自己外貌做包袱从不心软,“想长寿吗?我现在是又长又瘦,我还这么大脑袋,往这一站,人家都怀疑我是给那火柴棍厂做广告的。”
面对读者的愤怒,主编则报以更加滔滔不绝的辩解,实在掰不过去了,就用“这小同志挺好玩嘛”的官腔来糊弄。但基本上,他的话听起来总是多少有几分道理。其实一直以来,牛群所扮演人物智商平均总是要高过冯巩,但冯巩绝不会吃亏太多,有时候也拿“(千年王八万年龟)您平常是不是也一动不动?”来挖坑。总体比较,他俩台上智商的差距,比一般的捧逗哏要小得多。
台词里提到“二尾子”,很多年后才知道是指什么。
必须要提一句,冯牛有许多好作品,并没出现在春晚,比如个人认为他们作品的最高峰,梁左创作的《小偷公司》,是1990年在《综艺大观》演出的。当然,也可以想到这样犀利的作品,即便当时可能也会被认为不适宜于在春晚演出,现在自然就更没有了。同理还有那段气氛极端诡异的、纯对仗的《我错了》。
1991年《亚运之最》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ku6.com/show/8yjVn6jGRrQD6fVaQfTcMA...html
1990年中国举行了亚运会,这作为当时中国人自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自然会被反复提。熊猫盼盼小旗很早各处飘扬,《亚洲雄风》之后也传唱了很久(段子里对“高昂的头”和“热血流”做了狠狠颠覆)。《亚运之最》是《万事通》的续集,但实际上没什么关系,连具体流程也不一样,不再有之前《万事通》的互动,而是变成了自问自答。总体来说是冯巩问牛群答,部分答案冯巩会补一个意料之外“不太正经”的答案,当然有些牛群一开始就的“不正经”的。而且两个人公开地编排对方做段子,也更争锋相对了,只是效果太容易预计到,并不好笑。合作日趋随心所欲。
要以亚运会这个大背景作为主题,除了把资料性的内容铺开去,歌功颂德总是免不了,但为了避免乏味,其中还是努力放了些特别的趣味,比如拿各色负面成语去形容体育项目,有点《歪批三国》里“三国人物在现代怎么安排工作”那意思。
这年月骂了男足还会往回找补,引主教练的原话来做做煽情,升回到平地。再之后,好像就没那么多顾忌了。有段时期,小品相声里不损两句男足,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1992年《办晚会》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1NDE2MTI=.html
《办晚会》又是个跳开相声演员身份直接进入情境的作品,讲的是土气蛮横的赞助商和左支右绌的晚会导演之间博弈。"冯巩和牛群"这俩相声演员在他们的嘴里都变成了其他人。赞助商用尽一切思路往里加驴,导演用各种逻辑来抵挡,生意一边谈着,斗智也不歇着。牛群的高音喇叭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说起毛驴元素那种喜不自胜的表情,多少抵消了这类"暴发户"颐指气使自然会导致的厌恶感。可以说,毛驴到底有没有植入到那台虚拟的晚会中不知道,但"毛驴"哏却植入到我们这些观众的脑子里。很多年后,和同学说起,都还记得"捯啊捯啊,捯出一头毛驴来"。
冯巩在乙位置上的外在表现力也越来越强,依然是他带主结构,牛群破节奏的做法。牛群说到嗨时,冯巩经常要叉腰等着他,观众生生旁观了一名晚会导演底线节节溃败的全过程。技术上说,如此重复的毛驴包袱总会让观众疲劳,但重听时居然感觉也还好,就连那个“远看像头驴近看像头驴”的千年老灯谜也打在了关键点上。说到广告植入,其实算不得原则性问题,所以这么多年无数段子调侃过,标王依然一个个往前冲。其实按照台词里面描述的情况,如此具有拼贴气息和cult元素(大变活驴)的晚会,还真希望能亲眼目睹。
牛群台词里,已经公开讲出“要说现在相声干不过小品呢,就是这个形式太死咧”。从这几年春晚相声,包括下一年的作品《拍卖》看,他们确实都在努力跳出“表演相声”“今晚给您说个啥”的窠臼,这类不断改换外在环境的思路,也确实让他俩在同期电视相声里显得较为特别,在不拼内容的情况下……受到欢迎。
1993年《拍卖》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E5NzI4NA==.html
《拍卖》模拟的是一个拍卖会,当然流程是一点都不专业。现场叫的价居然要牛群喊住“别动”就砸锤子,生怕别人跑了似的。当然喜剧元素而已,不必较真。其实是如果等着这帮人随便喊,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演完。
拍卖会拍的四样东西,第一样,帽子代表赵本山,虽然是拿熟人开涮,但那顶土气的帽子似乎也象征着这类角色在晚会史上的一个地位。第二样居然又是毛驴,上一年赞助的还没用完?毛驴代表着《红高粱》,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严重意义的作品。头发代表着足球,文革后洋教练执教中国足球的序幕是从施拉普纳这里开始。第四样的冠名权……只是常规性玩冯巩而已……
笑点主要来自于对拍卖物价值的论证,牛群需要多说些常规性台词,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冯巩则随机吐槽,对物品前恭后倨。整个作品总体不是太好玩,只是形式新鲜,并且难以复制。倒是两人对损已经变得越来越猛,开场“冯巩那马掌就是我钉的”到中间的“你不觉得两个人在台上多点?”到结尾“有牛群的百叶吗?”,生命不息战火不止。
1994年《点子公司》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5MjY1NjA=.html
《点子公司》的原型来自于风靡一时的“点子大王”何阳,此人在90年代红极一时,曾经将一个点子卖到数十万元。然后被控诈骗,吊儿郎当入狱。当年被传颂的很多点子,如今看来不过是简单的营销设计,甚至只是宣传手段。何况在很多企业还分不清行动力和执行力的阶段,这些点子是否真能创造价值,两说。不过“点子”这个东西,依然在所有会议里被需求着。
相声内容就比较杂了,里面既有真正关于生活细节的设计(手表,蜡烛,料包,BB机),也有无伤大雅的脑筋急转弯(钱包变厚),甚至还有“怎么让男同胞在运动会上抬起头来”这种为了应景,简直不能称为问题的话头,王朔要听见了,给的答案会更猛(详情见《千万别把我当人》)。说到最后回归,到耍嘴皮子的长项,从"马家军喝鳖精跑得快"这个前提,延伸出一系列的奇怪的结论。但跑远以后没法回来,只好用几句提升主题的话,草草收尾。
有些麻烦如今早就不存在,手机个性铃声日新月异,数字蜡烛被不滴蜡油的细蜡烛淘汰掉,方便面的料包都在侧面做了个切口。有些则从未离去,反而变本加厉——假烟假酒假药——冯巩很少见地用“逮着就毙”这种极端台词来讨了个满堂好,20年后,大家冲去香港买奶粉。
1995年《最差先生》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xMDEzNzEy.html
此作算是个分水岭。此后基本不再有太明确的设计,也没有完整故事,进入纯子母哏时期。
一直闹不清这最差先生安到身上以后,到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虽然肯定比不上华表奖吧,但整个设定“评选最不尊重女性”的逻辑,离观众稍远了点。于是牛群冯巩那种忙不迭要脱身的劲头,总归有点假。倪萍控制节奏还是太过于主持人,太过于稳。所以最好看的是两男耍宝内斗那些完全没推进的内容。
当然说其他内容也没内容,纯粹是以反应堆笑点。堆得过频,会出现一些怪怪的话。按说其中“批评”这个环节,都是要候选人正话反说,以很严厉的态度说女性好话,但除了“你太不像话了,不注意身体”是常规马屁外,确实也不好写。所以莫名其妙出现了“女护士,你们不就是白衣天使,谁一发烧,打一针就退烧吗。我们家那暖壶热,你打回试试。那就不能喝了是吧。”这一句不好笑也不能懂的台词。
底抛给倪萍,两人揣着一种喊“噢!演砸罗!”才会有的轻快感跑路。
对了,冯巩日后X名昭彰名扬四方标签式的“我想死你们了”第一次出现了。
1996年《明天会更好》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4OTI2NDg=.html
如果《最差先生》显得像是没创意临时赶出来的,《明天会更好》就更像了,较劲直接搬上台面。
牛:我一直以为大伙也喜欢你呢。呵呵,开玩笑,开玩笑,别看我们俩一上台就在那斗嘴。
冯:哦。
牛:实际上我们俩在生活当中呀...
冯:动手。
明着争锋相对虽然笑点会弱,但无大碍。不过如果较劲主要内容是用各种阐述证明“今天比昨天好”,然后才是“我比你过得好”,这就有点危险了。歌颂型相声哪里是他们的长项,特别又是一人一小段,说得清蒜苗说不清蒜头。于是看得到,一个人说完自己的好,得赶紧自己吐槽消解掉。不管是牛群说“中央正抓这事儿呢”,还是冯巩说买到假货是发财致富,他们都明白其中的无力,既非讽刺,也不撕裂。这些观点,谁也代表不了。最多王海可以出来点个头……
如《吹牛》一般,其实你描述的荒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荒诞所代表的那个状态。两人说到最后只能是刺刀见红地互捅,但因为彼此的讽刺点“崇洋媚外”实在太弱,所以捅得软趴趴的。
冯:我就怕你们家搭个牛棚就叫帝王大厦。
牛:我就怕你呀,管父亲不叫父亲。
冯:嗯。
牛:叫Daddy。
冯:我就怕你管母亲不叫母亲,叫妈咪。
牛:我就怕你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了,叫查理·冯。
冯:我就怕你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了,叫皮特·牛。
牛:我就怕你呀,把妻子的名字也改了,叫冯丽沙白。
冯:我就怕你把妻子的名字也改了,叫牛口百惠。
牛:我就怕你呀,把儿子的名字也改了,叫冯迪特利史。
冯:我就怕你呀,把自己的儿子的名字改了,叫牛本五十六。
畹华,别怕。而今叫妈咪都太俗,一般叫麻麻。
1997年《两个人的世界》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NTM1Ng==.html
《两个人的世界》主题更为平庸, 内容更乏味。最要命的是,真的不好笑了。
崔砚君团队继续跟冯巩深度合作,基本打理了其后冯巩的大量作品,包括冯巩主演的一些电影。
1998年《坐享其成》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ku6.com/show/diprmYoRYE-tH4pdhCtAUw...html
好笑的感觉是回来一点,主题仍然偏弱。没有人可以真正抓着讽刺点了,只好自己现,捎带刨陈佩斯赵本山。至于时代元素也偏向于寡淡,马家军,穆铁柱,来来去去还是这些。这点不强求吧,就看段落的具体安排了。
其实关于拿演戏这件事找笑料,很多年前的《如此导演》就玩过,当然那个作品相对粗糙,有趣的倒是都把谢晋导演搬出来。关于牛群如何骗冯巩演这个车夫的技巧来回一次,观众就明白了。所以纯是看冯巩在情绪两级来回跳,把刚表的态活活吞回去。“啊,打死也不拉!只要打不死,就拉!”这种明目张胆“抽自己”的美学,大致就是在《坐享其成》完全塑成的,并成为后来冯巩大量小品的主要创作技巧。
“朋友们,我好想你们啊”再次出现,即便这次可能还是无意识。离完完全全固定下来,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1999年《瞧这俩爹》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my.tv.sohu.com/us/49163029/16039070.shtml
开场“我好想你们啊”再次出现,“没事偷着乐”,冯巩给自己做了个广告。
这是二人最后一次的春晚合作,两人都很卖力。表面讲教育,实际还是对吐。当然,这个主题也不算新鲜,记得之前他们也讲过《我的儿子》。笑果中等,但还是有些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袱。比如冯巩自己费力挖坑自己跳的这几句。
冯 你可以隔三差五的给他炖条鱼 你甭说买的 就说从邻居家猫嘴里夺的
牛 我儿子爱吃排骨
冯 上我那拿去 我省一口全有了
牛 那我怎么跟儿子说
冯 你就说从狗嘴里抢的
其实这并不算一个好的包袱,前期铺垫过于累赘,结尾口无遮拦得有点刻意。但基于冯巩在说错话后能活灵活现演出一种惊讶和羞涩,效果补得上来。其实相声就是这样,除了文学性,更多还是临场语言的艺术,同一个包袱,早几秒晚几秒,高几声低几声效果都不一样。
牛群好像真的很累,开场冯巩砸他儿子出事了,他大惊失色说“这是谁说的”。台下有不怀好意者,大叫了一声冯巩。牛群下意识往那个方向看过去,没做效果,也没躲这个破哏的事。眼里空空的。等冯巩说完“我就不告诉你是巩汉林说的”,他像是积累了一秒的力量,再开始抱怨“巩汉林这人怎么这样”。以往正常演出他那种兴奋过头的感觉消失了,调门似乎也永远没再达到之前的高度。
这段相声的最后五个字,“还是不着调”,想起他们在《两个弄潮儿》里的左冲右突,不知最终是宣告谁的死亡或离去。
最后小人之心片刻,相声演员渐渐不满足于在舞台上驰骋很正常,跨界当摄影师,做主持,乃至于最后上任县长,都是个人追求。但回头看,牛群的表演风格被人熟知是讽刺官员腔调,多年来许多段子里下意识也老打出“这个样子滴”官腔来搞笑。在内心里,他真的是在讽刺吗?不知。
2000年《旧曲新唱》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http://v.ku6.com/show/exSGxUhulpuvA-SE.html
《办晚会》里的预告局部实现。改革又见新气象,冯巩换了新搭档,连风格一起换了。他以前任何一个段子里都从来没涉及过这么多的柳活,虽以郭冬临表现才艺为主,毕竟冯巩手上的家伙也一直在换,能给熟悉的观众一种“哟,他们俩都这么多才多艺”的感觉。
背景是中央电视台要推陈出新,这个相声在语言节目跑偏多年后也算新。不过,为什么”新“这个词在演员的嘴里,似乎不再饱含着八十年代作品中令人从肩膀到手肘都紧绷着的那种力量,那种向往。郭冬临只是这么说,很轻快地就往下做效果了。
这一段历年来在很多电台里的重播率都相当高。细究可能除热闹外,文艺形式有干货很重要,再说聊错位的内容总会引起人的兴趣。时事上抓了WTO和中国女足,形式上用了天津快板、京东大鼓,和摇滚。最后崔健这首歌的出现其实是让人略觉欣喜,从未上过春晚的人,有自己的路径征服本不熟悉他的观众。此作品也彻底让郭冬临从“春晚小品演员”一跃成为“春晚腕儿”,此后他便一边卖着洗衣粉一边朝自己独立报节目的大路迈进了。
语言节目内做植入不知从哪年开始的,但这一年被反复提及的狗不理包子,应该还不至于是塞钱塞出来的。王振华后来自己上春晚来拿做广告的话题又开了一个段子,应者寥寥。而且,在重播时字幕所涉及的所有品牌,全部不给正字。
2001年《得寸进尺》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郭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BcZK6XJ2LA/
http://my.tv.sohu.com/us/49163422/14848062.shtml
(两个视频非同版本,土豆开场有口误,搜狐没有)
新千年开始,冯巩小品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除此外,作品里变本加厉抓时事哏的做法也基本锁定。以前对话可能都还要做个起伏。但在小品语境里,设置的身份可能是对立的,没理由给你垫那么多。观众和导演对笑点的要求或许也愈发紧凑,于是大多数热词都是说出便出、不留余地。
实际上,这样常会破坏一些算得上精巧的类比。而更多的“破题”,则连响都不响。比如提及美国总统大选的那两句,观众毫无反应。反而是模仿热门广告词,会比较能引起气氛。这一点其实在当年的“揣着BB机,吃饭就是香”里就证明了。在写作上,“散漫”这个关键词,一往无前。
这一年开场"想死你们了"是郭冬临说的,冯巩要急着拉他上来,丢了一大串词,还说错个字。整个故事定位也很低,只是给机会让冯巩这个最聪明圆滑的人,如何不动声色耍弄没那么聪明的郭冬临以及根本都不在状态的郭月。稍微苛刻一点说,即便是个虚拟的剧组,这情形也完全不可能出现。如果郭冬临是大腕,一个剧务怎么可能仅凭两三句“我拿到赞助”就抢到角色呢。冯巩在节目外个人地位的无可置疑,同他在节目内这个假身份,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节目又没有时间做得太细腻——比如要完整做出郭冬临的出丑,让他令人信服地拿不到这个机会。
于是排第一位被牺牲的,就是故事本身的合理。
我们都明白,这些节目制作者都在审批制度中逐渐丧失掉对讽刺形式的热情,虽然对外还是可以称作“反映了圈内某些不正之风”,可谁会把这些抓住机会就动嘴皮子的人物当真呢。节目的高潮,居然就是拿那个假人出来晃一圈了事,这实在太糊弄。可以对比98年《王爷与邮差》,也是低身份的人耍弄权贵,虽然中途笑料有点水,但那结尾是真正把情绪给顶上去了。
不管叫小品还是相声,我们都希望看到“人”。
郭冬临和牛群的区别,在于他在针对冯巩的态度上,更真实,也更加私人化。牛群损冯巩,那是一种浪漫式的损,并不讲究技巧,似乎是只要把观众拉到他这边就行。而郭冬临却带着一点属于自身的硬气与霸道,也就是说,斗嘴时他往往不会给冯巩太多面子,吐槽也可能会吐出点真怒火……
郭月嘛,看她的表演,其实会有点怀念杨蕾的那种工会主席范儿客串做导演的执拗劲儿了。其实娄乃鸣为什么自己不上呢,是怕被叫做贵妃太尴尬么……
2002年《台上台下》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陆明
http://my.tv.sohu.com/u/vw/15871458
《台上台下》在内容方面主动复制前年,以唱为主;主题也是,文艺同行拆台。进步的方面,在于分出了前后台,两人站得远一点,这样交互起来可肆无忌惮说更过分的话,吐槽更紧密,而不用担心破坏社交关系。有点弹幕的意思。(写这句时,还没看13年春晚。如今能预见,弹幕女王的名号,看来以后就会跟着蔡明了)
第一次看不太明白是不是删了戏,不然为什么非得加个陆明进去。开场就说“要在我们三个人,不!准确的说是你们两个人之间选出一个”,哪有这种同事嘛,出题要他们竞争,你又不管评判,老在一边问“他去干什么?”算是什么立场呢。后来想明白了,因为没故事线,万一两人斗到不可开交,没有一个角色硬生生跑出来批评他们,很难迅速回到和谐线路上。所以只好亏了陆明,大老远跑来给人当伴奏和政委。
奥运召开定板,世界杯男足出线。总归是让人开心的事,郭冬临高唱“甭管巴西土耳其,还有哥斯达黎加,咱们都不服他,场场踢他们三比零,大家说好吗!”联系后来的实际结果,不算笑话,但也好笑。
当然至少,这一场也还是相声。
2003年《马路情歌》表演者:冯巩 周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5NjY0Njg=.html
小品内容像是从公安部晚会直接穿越过来的,冯巩穿上了标志性的红色夹克。
女警跟司机的互动算生动,俏皮话一套套,产量上瞬间反超黄宏赵本山。但熟悉冯巩的人知道,不过是他拉回了90年代最驾轻就熟的人物上身。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小品,冯巩和一大堆女青年都合作过这类戏码。狡黠的,嘴欠的,但带着真诚去跟姑娘套近乎的大龄男,不气馁不妥协,知道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闹,也知道拉谁当垫背。应该是由于这个节目的实际完成度还不弱,导致了后来冯巩的春晚节目大量出现被他苏格兰调情的女性角色……
换身份这创意,只能点到为止,因为实际上也不可能真推导到细节。周涛扮演司机急匆匆跑过来时,一度让人很困惑,她到底是不认识冯巩、进入了异次元,还是要恪守职责把这场戏演下去。所有关系和立场的倒置,并不可能带来真正对生活刻画的机会。所以到底出租车司机有多辛苦,这作品带来的记忆点不会比《面的与皇冠》多,“也就趁着换挡,摸摸手什么的”,多好的一瞬。更不用提《警察与小偷》了。
泡妞线的得意与失望总还是勾人线索,所以结尾“接孩子”的一进一退,是挺抓人嘴角。
这个节目之后终于奠定了一件事,无论是不是在春晚的舞台上,冯巩的节目,是因为冯巩才好看。甚至是因为说着俏皮话自嘲和毒舌群开的冯巩,才存在。“冯巩”这个舞台形象终于被完整定位了,不知道,这到底算怎么样的一种进化。与赵本山在春晚舞台后期竭力的“去赵本山”化对比,显得很有意思。
2004年《让一让,生活真美好》表演者:刘金山 冯巩 李志强 周涛 朱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5MTIxNTI=.html
承接去年马路主题,交通段子继续。
五个演员之间关系很复杂,纯看人物矛盾的设置,差不多可以做成三个小品。但时间有限,必然导致很多地方挖不到点就得撤。这也是如今大量小品作品最被人诟病的地方,明明可以聊下去,但偏偏为了耍贫嘴,为了留金句,就不愿多去表现人物合理心态。哪怕是荒诞的情境下,有些属于这个情境的“正常台词”会很有笑点。因为这些话貌似不利于传播,对明星没好处。其实,这反而也是近年赵本山一直在坚持的创作方式。
刘金山是最正常的性格,托住这个交通事故的底,但戏完全不在他身上,笑两句身材和衣服就没了,其实看过他其他戏的人都知道,刘金山比较擅长市井中的冷幽默,这里使不上。李志强的笑点在于他不好笑还那么嗨,他一出来,平均智商的计算方法立刻变了。
人一多,舞台显乱。事又这么单调,倒是盼着他们真吵起来,不能有《楼道进行曲》里怪咖横行的景象,至少多战几个来回吧。结果莫名其妙变成大家耍猴般地弄朱军,真的很有快感么?讲恶趣味,小司机路边靠嘴炮轰出个新娘子也并非不可能,但周涛强制性做设定“我姥姥说的,只要时辰对了,身边站的谁呀,我还真不在乎”就太过分。看不上这黑胖子愿意找一喷壶滋润自己直说吧。姥姥就一定是天下所有负面可笑不值一提之价值观的黑锅承受者么?
难怪海英老师斩钉截铁说过“我就是孙子”。
2005年《笑谈人生》表演者:冯巩 朱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xMjkzNzky.html
《昨天今天明天》开创了一个模式,主持人以真实身份来做一个节目,通过节目形式快速确定背景,也玩一些自产自销哏。到《不差钱》(幕后寻选手)算是较好的收宫,其余没有特别成功的。《笑谈人生》是借《艺术人生》的皮,对“恶意煽情弄哭嘉宾”这个在普通观众间已盖棺定论的认知,做一次并不高明的自嘲。破天荒的,这个节目的长度达到了近20分钟。也许同时有导演组对这位“劳模”的一次慰问情份在里面,里面提及的部分故事,该也是真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绝对真的。
“扮猪吃老虎”是观众历来钟情的百试不爽的戏码,《康熙微服私访》为什么能写那么多集……节目开场就做好设定,冯巩明白朱军要弄哭自己,甚至连套路都一清二楚,但朱军并不知道,还老老实实按照流程走。所以冯巩除了随口乱调侃,更要不动声色勾朱军掉进自己的陷阱里。这本来应该是好看的,即便冯巩比哪回都要端着,弃掉了他最有价值的那份真诚。
可关键是,朱军在节目上哭这件事的意义究竟又有多大呢?似乎也还好吧。主要矛盾严重性的不足从一开始就给喜剧效果扣了个封顶的盖子。朱军表演上(自我丑化)没法再多加分了,在表现角色的弱智方面也缺乏层次。冯巩用如此简单的技巧就一举成功,胜之不武!何况,这个节目在完成趣味之后怕价值观传达有误,又一定要把一碗水端平,又一定还要说“人间有真情”。这20分钟,实在漫长。
可笑之人定有“可说呢”之事……但可怜之人遍地皆是,不管冯巩台词里怎么损朱军,原则上还是不能鄙视,所以说来说去总是给手绢策划组辩解,“我们做这个节目是佛心来的”。成功者总有打拼不易的阶段,每个笑盈盈的谐星家中也都有殷切切的亲人。谁都知道,实在不用拿这访谈多强调一次。
百度百科说,对这个节目是不是小品,尚且存在争议。
2006年《跟着媳妇当保姆》表演者:牛莉 冯巩 朱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0Mjg3MzMy.html?f=18299154
背景是地球人都懂的NTR哏。牛莉要出去当保姆,冯巩不放心非要跟着,看她去什么样的人家干活,随机对朱军横挑鼻子竖挑眼……其实连庄的郭冬临都还没说不乐意。总之丈夫一旦对自己老婆不放心,又不能挑明了骂,就必须阴阳怪气。言语中带着醋意能翻出的花,足够让塔克拉玛干变绿洲。想想这类小品,翘楚似乎还是赵本山的《演员的烦恼》。“亲爱的你生气了吗?你真的生气了吗?哦!”也是很单纯做反应的。
冯巩扮演的该是农民工,他一直筒着手弓着背,吐槽完之后缩下脖子,试图要多表现点人物身份。但他又穿着一套明显价格不菲的西装,在雇主前居然还有种无来由的优越。观众都明白,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冯巩这个演员,而不是角色。于是在假定性上就产生了隔阂。这其实也历来是明星作品自带的一个问题。大腕们上来习惯性都还是要问好拜年,暖一下场。但这些行为未必每次都能和剧情里的状态衬得上。冯巩玩“想死你们了”乐此不疲,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入场口。春晚节目为了热乎劲儿,台上台下互动无可厚非,但走到这几年步,演员似乎已经不想入场了。角色像一个空壳似的,在远处静静地等着。
“要好儿”让这些节目,更像是一些节目。它们曾经、本来、一度可以是生活的比喻。
无论是对牛莉的埋怨,还是对朱军的吐槽,这位丈夫的抢白都显得虚且假。牛莉开场就说了,婆婆生病需要钱,为给丈夫分忧才出来做保姆。但此丈夫只顾百般阻拦,多一句怎么解决钱的事都不提,到中段两人矛盾只靠能斗气(牛莉甩开手说:"我今天一定要当这个保姆")来藏实际问题。最后居然还要靠朱军来开解夫妻问题。作品对阶级间的刻画,也自然过水无痕。这个丈夫对城里人,怀着怎么样的一种说不得碰不得的恨啊。尽管朱军的角色比去年智商高一些,但逼着他倒南方口音来夸农村人如何如何重要,也没觉着有多值钱。
2007年《咱村这点事》表演者:冯巩、李志强
http://www.letv.com/ptv/pplay/33845/29.html
喝水,其实是潘长江的专长。记得在不同的电视剧和小品里,他都表演过拿一大香槟瓶子对着嘴不歇气喝干的技能。他要在台湾,怎么也能靠这个从小钟那儿抢五六个通告。又扯远了。潘长江在冯巩节目里被提及的次数,好像是最多的。
《咱村这点事》表面是《吃面条》的变种,实际结构还是《坐享其成》。观众乐滋滋看一个人由于身体被折磨而丑态百出是个经典模板,但好板子要对准好ASS,实际上没有任何理由说明李志强必须这么做。他看不起这个出村赚钱的?他鄙视这个爱吹牛的?以前有仇?他要代表所有观众和月亮惩罚冯巩?所以区别是,陈佩斯被打卤面撑着乃他自找的,小人物占便宜的算计在一次次的NG后不得不自食苦果,而李志强每一次向冯巩端起那碗水,都是用非常生硬的理由推进。冯巩为什么不生气?他为什么一定要演这个戏。连原始动机都不充分,观众只能被迫以最低的趣味来笑了。观众只是在作为整人行为的观众、同谋欢呼,想看冯巩面对这碗水到底怎么办?这戏的导演呢,摄像呢,怎么就李志强有权力要求一次次来?这是彩排,这是试镜?喝水为什么不能虚拟?这剧本到底是什么时代,为什么又有武工队,又有搞农业的老村长?
较的不是陈映的真,而是刨掉喝水,这里真什么都没有了。到最后,我依然不明白李志强想干什么。
撂个伦理哏吧,这个结尾让我想起之前《巧对影联》里“大李小李和老李”的下联。
2008年《公交协奏曲》表演者:冯巩、阎学晶、王宝强、潘斌龙
http://ent.cntv.cn/enttv/erlinglingbanianchunwan/classpage/video/20091210/101728.shtml
原小说《多投了四块钱》很短,提供了“在车门号称要请客,上来的一群农民工人数比他投进去的钱多”这个核心桥段。其余,冯巩和阎学晶的前史,农民工老婆难产要送钱,以及招商银行卡连密码都不说就给人家之类的剧情都是新编的。主旋律要加就加,夸农民工,哪怕是拆房子的农民工,也是安全的。将来他们是否也被会上头逼着用大铲车去平掉冯巩这个北京爷们的小家,咱不去理它。
舞台上得有女滴,冯巩习惯性得泡妞,结尾他又得有个老婆难产的故事。这售票员必然不能关系太近,所以阎学晶变成了“差点就成了”的“准前女友”。加上这一层关系后,看起来阎学晶代表的略不合理的无人售票公交制度没受影响。但实际上还是有问题,为什么她宁愿看冯巩出丑十几分钟,也不愿意帮忙垫钱,这种行为就值得推敲了。而冯巩看见她就开始贫,又好得到哪里去?这基础之上,无论他们拉着王宝强讲什么豪言壮语,都怪怪的。还是那句话, 你们是看冯巩呢,还是看戏?"越长越像冯巩"也变成固定骂人话了。
马德华还有几个人认识呢?虽然挺想他。
闲扯一句,关于零钱憋死熊汉纸的创意,话剧《北京我爱你》中的《两块》一章,完胜。
2009年《暖冬》表演者:冯巩 金玉婷
http://www.56.com/u76/v_NDEwMjY3MjE.html
这次是“亏欠我的前女友”回归,在搂进怀里之前,往死里损吧,千万别给刘姥姥留情。男女的斗心思就是大容器,什么都能往里装,即便周而复始车轱辘话满天也让节目好看了不少。多少要承认有些分是金玉婷加的,虽然这位心思就是“我知道你一定没忘记我,我也不承认错,干脆从头开始”的傲娇小姐不太令人喜欢,但金玉婷能把一娇一悍给稳住。台词安排技巧比多年前冯巩王澜的《暖》要更自如些,但各种心思没有一点变化,这些故事里的假想敌永远是外国连襟,外国姐夫(郭冬临的),外国舅舅(常贵田的相声)。外国经济危机,中国感情危机,要这么比,好像还是我们赢了。
“您穿着我的立领衫,站那儿就是易中天! 您穿着我中山装 ,马上就变冯小刚!您穿着我的皮夹克 短跑冠军博尔特! 穿着我的黑马甲,美国总统奥巴马!”回首一看,小品十几年,大家也是不说定场诗就不会说话了吧。
其实老人偶的样子出来那一刻,“我原想,你到这个岁数才能回来”,还是有点感人。
2010年《不能让他走》表演:冯巩,杨松,邵峰,阎学晶,韩雪
http://v.tv.sohu.com/20100213/n270240972.shtml
无论有没有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救?”这个逻辑在大众心里总还是会有。秀下限的案例被传开后,它便越发触及我们心底最隐秘的一种恐惧。而这些行为,原本是被当做大众行为准则而宣传的。《离开雷锋的日子》,都离开很多年了。
抛开这个,有理说不清也算是个常规喜剧环境,但三哈哈一欧这空档里去塞的各种自嘲太让人生厌了。杨松本身化妆就不像老头,演得自然也差劲。核心人物一昏一醒的外在表现完全做喜剧化处理,那谁操心你?邵峰就是再焦急再正经,也没有人会把他当回事。冯巩是一点也不着急,就顾着“啊哈哈哈”讲自己各种不像好人的小故事,也真怪不着他。虽然这逻辑好像理反了。
韩雪是硬塞进去的无疑。都是四肢不协调,扯什么灰太狼。这一年塞网络词汇的量,快接近“丧心病狂”的地步。
观众看低你,不是会笑,而是接下来低头看手机。
2011年《还钱》冯巩 牛莉 刘金山 宋佳
http://www.iqiyi.com/zongyi/20110202/6c99040390525681.html
两对夫妻对卖萌,一对富有一对穷。硬把和谐当任务,砸得小段变长虫。
2012年《爱的代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1NTMxMjIw.html
近几年比较好看的一部。牛莉跟宋佳比,走傻呆萌路线。跟阎学晶比,就可以走俏呆萌了。其实讲的这件事比哪个都小,但观众实在理解无障碍。老婆吃醋的压力一来,即便冯巩巧舌如簧,轻易也扛不住。这么一来,戏就活了点。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应付,多少经典电影都这么拍。这两年的故事里,都有贫贱夫妻小温暖的细节,这从来都适合冯巩。
被攻击的还是国外经济危机。
2013年《搭把手不孤独》
http://www.iqiyi.com/zongyi/20130210/40d2eaab5fc71166.html
赶工和删戏痕迹都很明显,所以导致这流程干不拉几的。说说,这是第几次做“跟约好的人先见面吵架”了?反正这类节目一旦没主心骨的叙事,就得靠冯巩一个人玩。谁真有事,谁就没戏;谁要正经讲道理,谁就要准备之前浑身中枪。一句话,两个人全在等冯巩的下一句。
北京大雨那一夜,好多司机主动出门去帮人,好多人在微博上发布各地信息,这不需要小品教。更不需要人在舞台上用小学生排队时报数的音量喊出来。
可惜,所有的期待与理解聚合在一起,也无法打败审批者心中的那一层虚幻的担忧。
冯巩明显露出了老态,头发也显出了略微稀疏。对着观众说出那句无数人开始变得尤为期待的“我想死你们啦”之前,居然神情中隐约有了点恍惚。和郭冬临初搭话的那几句,都出现了互相在等对方反应的情形,转身也特别慢。郭冬临邀请他上车,那一句最正常的情绪转折句,“情哥哥领啦,但是免费……车在哪儿呢?”,属于冯巩身上的力量,静悄悄的。
特别让我注意的是,郭冬临说完自己脑袋“夜明珠”之后,忽然自己笑了,还乐呵呵地双手轻轻推了一下冯巩的胳膊,这个莫名其妙的反应,也许属于郭冬临本人。有人说,冯巩是在天津陪母亲吃完晚饭再一路赶回直播室录节目,那么这一切也许就说得通了。我们看着一个人就这样衰老起来,走过如此天翻地覆的28年,从释放蕴含着的热情到开始挤压身体里的激情,从常规相貌被开玩笑到把马脸变成自己特色笑点,这个身体瘦长、笑容独特、嗓音高直的天津青年慢慢弓起了背,眼睛再瞪也瞪不出更多的光。这不再是好不好笑的事,这只是一场跟随者逐渐落后的马拉松。也许真如《无所适从》里所指,其实什么技巧都抗拒不了时间。那么,是在银幕上就这样慢下去慢下去,开始把身边的所有搭档称作“年轻人”,还是转身过去,骑上毛驴,让我们只记得那张脸所代表的腼腆和滑头呢?也许两种可能都有人会去想,但,无可取代的,只是我们的记忆。
最后有一个混乱的头绪,当年相声输在时间容量,无法如小品那般瞬间建构起环境,依托关系来搞笑,最终一步步沦为纯粹包袱的奴隶。而今小品输在内容死板,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观众对槽点比任何时候都饥渴,慢吞吞的故事,温吞吞的内涵不再被关心。文本化的创作,又杀回来了。表演,人物,时代感,错位体系,都慢慢退到吐槽火力的后面。无论相声或小品。要的都是动词打次邦邦邦!
我们在这些五光十色的彩色焰火中,嗅着各类念头迫不及待点爆自身热词而留下的硝烟味,细细咀嚼着自己唇齿间的血肉,至少那些还是有甜味的。
会有人说,就是个乐子嘛。你乐不出来,那是你的事。
对,这大堆杂乱的回顾,就是我,和一些看着斑斓屏幕同样茫然的朋友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我就这么个人》
http://www.letv.com/ptv/vplay/2253537.html
本以为前几年质量已经足够敷衍,未料这一年还能再往底线之下探索个几层楼。整个节目的喜剧情景依然是之前最擅长的“反复打脸”式窘态,但无比单调,无比生硬。
冯巩扮演的某编剧想给主编送礼,但是一听说主编可能已经不管事,就试图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把礼拿走。总之小保姆的不断补充给了冯巩大约三四个翻,这就是整个事件的全部主体。其他时间,冯巩跟自己徒弟曹随风逗逗闷子。不停拿名人逗乐,不停抓网络热词,但可以从反打的观众席反应看,大家没什么很乐的意图,有个姑娘好像老在看手机。反而是冯巩标志性大喊那些并不好笑的台词时,观众根据设定应和几声好。
赶工痕迹非常重,甚至到了完全罔顾人物智商的地步。之前《坐享其成》的同样效果,是因为牛群带着恶趣味在整冯巩,所以反复调整事件细节,让冯巩出丑。但谁也不明白为什么小保姆每次说完一部分台词,就呆呆站在一边,等着冯巩虚虚地把逻辑拧回来,就仿佛失忆一般自顾自接着说。到底是没智商,还是没态度呢?如此干瘪的玩闹,最终让冯巩扮演的这个人,连虚伪的话,都说不下去,也造不出包袱。谁能想到,一个春晚小品的最后一句话,居然可以是毫无意义的“回见!”。我们说节目讲反腐,说讽刺见风使舵,可是那个核心人物是冯巩啊,他怎么可能真的错。即便各种吐槽各种损,他依然可以大声说着——我就是这么个人。对啊,你是大腕。可以随时跳出,代表着自己来自豪。完全不用相信,到底谁无奈谁着急,谁爬楼气喘吁吁。
有趣的是,在节目开始之前,冯巩和朱军像是随口逗贫似的出了几个谜语来热场。这其实……还真是个相声。
2015年 《小棉袄》
http://www.iqiyi.com/v_19rro18ufw.html
30周年。冯巩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一个活人的,父亲。再确切点说,一位空巢独身父亲,这以前可是赵本山的专利。这是不是彻底宣告他,认可自己,可以老了。
是不是再也不能泡妞了?那未可知……漾不漾,俯瞰隔壁潘长江。
横向来比,《小棉袄》的剧本肯定算是个回暖,首先冯巩不是那么在演冯巩了,然后居然是靠情境错位在制造笑料,这可是多少年难得一见。妙的是,播出后立刻有人贴出了Unjash的《そば屋と婚约者》,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找来观看,相似程度不必多言。
这个就摆一边,无论有没有参考,节目总体质量依然不高。其实据说《小》几个月前就在广院60周年晚会上演过,只是因为版权信息,没有视频资料。以最常规猜测,春晚的版本必然有缩水,不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包袱引擎,怎么可能反而随便玩几句就跑。现在这个节目中,“鸡同鸭讲”的干货非常短,反而塞入了大量无关的地域笑料和父女斗嘴类的段落。最终为了升华所谓的亲情伦理,长时间让冯巩独自用表演去推情绪。仿佛子女的原罪就是成家,但这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你再怎么渲染老人的伤感,也不能为他抵抗女婿上门奠定正义性。但反观年轻演员表现感情时,抓住机会用浮夸表演做笑料,似乎还觉得父亲不一定有错……
家住朝阳区的不穿先生说:一听说买房了,就答应了,冯老师也是个实在人。
多说一句,羊年春晚的诸多语言类节目这次比较广泛地,在网络上以“歧视女性”为题遭到抗议(当然焦点是冯老师的徒弟贾玲那个节目)。那么从节目创意来说,其实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因为错位设计中,本身就是反复靠拿一个具体物件的贬损,套用到女儿身上来制造笑料。说得越多,涉及低级粗暴联想的句子可能就越多,当然也会更有效果。将女性物化的帽子一扣,很难解释。所以并不确定是否由于这个,嘻哈介入的创作才放那么多空炮。但我更宁愿相信,是能力问题。
总之,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总比当你没老,头发就白了,要好。
那个等在雪山顶上的卓一航,早就笑不出来。
——————————————————
2016年《快乐老爸》
http://www.iqiyi.com/v_19rrla3hbk.html?vfm=m_144_bdal
冯巩、徐帆、白凯南、王孝天
去年既然演了爸爸,这一次索性让人台上叫他爷爷了。空巢老艺术家的范儿越来越巍峨,都有点能顶傅明老人 班的意思。当然人家扛过枪化过名说服过对敌阵营……晚年陷入某种语言范式不可自拔也情有可原。您这也无非就是逗贫届身经百战而已吧。
现在不是扔不扔热词,生硬不生硬的事。冯巩的角色真带着一种超脱感,五官洋溢着“怎!么!样!哥们基本一句正常话不说,每句都使网络用语,还能把话接下去”的骄傲。无一处不用典的境界。
反话到此为止。简单说就是没想到……具体质量真的还能再创新低。
冯巩和徐帆的这组关系,表皮是“冯式喇蜜”的惯性搭配,但涉及的内容和后面故事主体根本不搭。前面他们斗嘴的部分不精彩,也不帮助塑造更鲜活的人物。甚至让人怀疑,这么写只不过是前几年蔡明潘长江玩夕阳红下的毒舌趴挺受欢迎,于是努着要先让两位老人家斗一斗。
冯巩的这次煽情点也不过就是没法再细聊的恻隐之心,人家孩子要读书,母亲要手术,你愿意为了一条狗悬赏一大笔钱,这本就是城市阶级的鸿沟,幸福与不幸的区隔。撞见了就帮一下,帮不了也没 人逼你做圣方济。犯得着睁眼睛说瞎话不把狗还给主人,又犯得着配乐朗诵吗?
春晚节目最后要往上走没问题,我们就不奢望谈讽刺了,但再稀松的矛盾只要扣上,也能映见人与人性。夸的那个点,好歹也得是从冲突里生出来的。赵本山《捐助》里发现自己捐多了钱后莫名变媒体英雄的懊恼,《甲方乙方》中把婚房借给借陌生人之后那种焦灼,一点无损于他们初心的美好。这次节目里冯巩一人干使劲像拔萝卜一样往上拔自己,旁边几位还压根帮不上一点忙。
但愿这节目会跟这一整出总体洋溢在奇特的气氛的晚会一起,被迅速的遗忘。
2017年 《信任》
http://www.iqiyi.com/v_19rral7ess.html
冯巩、林永健、宋宁、傅园慧
主持人报幕时似乎还是定义为相声剧。好吧。如果说针对的是基本就没故事可言的话。
演了两年老人,这次回归为中年男性!都不太记得这是冯巩第几次演司机了,早年有和牛振华的《面的与皇冠》。仅本文整理过的,跟周涛那个是演的哥,跟牛莉那个是演代驾,几年前搭郭冬临也是演的哥。(再放宽点《坐享其成》的拉黄包车设定是不是也算)是不是明年串场的时候他都可以来一句“我是个老司机 !”……咳咳。
记得一两年前潘长江也演了个开车搭人的故事。其实司机和乘客的关系,还是较好做文章的。运载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的平台,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碰到。而且陌生人之间产生误会非常容易,消除误会也非常容易。
但这次这个事件吧……实在太小了。小到都没法拔高。
乘客中途下车,司机怕乘客不付钱就跑了这个情有可原,故事前四分之一也唠唠叨叨把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都排除了(手机里没零钱什么的)。林永健扮演的乘客怕司机跑了自己打不到车,继而坦然说“你比我像骗子”,这就有点为了逻辑对应而硬来了。当然,创造一个矛盾,然后两人就开始趁着这点空间耍嘴皮子互怼,本来也确实是冯巩作品里一直的套路。可这次没有更多信息承接,变得有点为怼而怼。
这个风波产生的原因,往虚妄了说,就是这两人对彼此的长相都很没有信心,往真实了看,大都市里各自怀有一份基本戒心,真不能说有什么大错。但节目要出效果,这两人把协商的流程放一边,热情洋溢地开始攻击对方长相。攻击到后面开始斗气,然后忽然莫名其妙开始刷妻管严的技能点了。就真的不太看得清,您是着急啊还是捉急啊。
眼下林和冯都是腕儿,他们的词多少要给得势均力敌。这样做留下的缺陷是世界需要花两倍的时长来铺垫。这几年蔡明做毒舌老太太系列还算有记忆点,固然有文本密集的功劳,潘长江好几次都愿意把包袱顶在头上也功不可没。他能露出一脸尴尬站几秒,观众才有机会去回味一个稍微有点绕弯的吐槽。
绿帽子梗谈不上土不土,效果粗暴且延绵,只是在一个期待着妻子生产的丈夫面前挖太多,有些不合时宜的残忍。冯巩喜欢穿红(虽然这次没有),所以蛮喜欢让搭档穿绿的。2011年,冯巩说为了给刘金山找一件合适的绿色毛衣,以配合上那句说他像蛤蟆的台词,亲自去逛西单采购道具服。总之这次林老师只要演的还是男的,就让人很安心。
宋宁冲上来的这段是制造离场动机的,所以这个人物也没法分析精神状况。时而亢奋时而娇俏。前面中二也不管了,至少两人关系稍微舒服了一点,冯巩是类似于一头雾水地被这娘们牵了半晌鼻子。毕竟你说要丢了手机要急着找,后面怎么您自己也不管了。只是和强行出来绕口令的傅园慧比……总还算是个正常角色。
傅园慧的存在,宽容一点说,是春晚节目对热点的吸纳甚至主动拼贴。在那一刻,可以稍稍假定,并不需要她真的是实际舞台情境里的人物,她被派来间离地打破这个互不信任的死局(尽管在她上台之前,两边已经相互道歉并且继续攻击对方长相)。她拘谨的表现,含混的台词,都可以理解为强行拔高那一刻的激动所造成的粗糙。
但剩下这三位怎么就忽然恍然大悟能跟着诗朗诵了,口音还被带跑,胡建人又招你们了?就不能稍微再多花个两三句时间,举几个实际的例子后,用例子本身升华吗。
景甜对马特戴蒙洗脑信任这个词还花了半个多小时呢。
PS:冯巩真有一位大姐,政协委员,常年被人调侃是冯巩戴了假发。这又是何苦。
2018年 《我爱诗词》
http://www.iqiyi.com/v_19rrfflm2w.html?vfm=m_144_bdal
阔别春晚……相声节目16年,冯巩终于拿上扇子说相声了!还是个文哏!这恐怕得从成语接龙的《出口成章》算起了!并且还是群口!那更要从《五官争功》往回倒了!
名字看起来像如今央视大力发展的所谓传统文化综艺的衍生,但都知道套子正经是《酒令》这种老相声的惯常活儿,虽然对话重点是那些诗词,可佐料通常还是得撒一些损来损去的话。三个合作者,两个是自己徒弟,贾旭明是李立山徒弟,就是听着牛群学领导打冒号那位。在师父辈面前,感觉都有点放不开。说一个60岁的人有80了,真没法当个包袱接着。
本来这类作品通常的主线,也是几个人合谋整中间那位,大家看着他笑嘻嘻左右传话,始终没意识到自己是最笨的那个人,会产生点优越感。但如今台上也不兴打脑dei了,所以说好说差没什么惩罚,最多是接不上词的尴尬,这让观众就没法投入了。
加上诗词本身离普通人的生活也有些距离,部分耳熟能详,部分就是听个响,直播时还没字幕,增多了辨识难度。这让观众也没法投入。
还加上你们在台上不管说成什么样,都知道这肯定是你们背好的,除了赞叹一下嗓清词亮,依然观众没法投入。像成语接龙那种好歹是让台下观众给词,虽然也是有套路能往老路子走,至少增加了一些随机。
但连诗词说酒令本来又是传统节日中,有点文化又没手机可刷的人真正会玩的游戏。做点普及也也不能说他有什么不对。强行植入一带一路,也不能说有什么毛病。
于是就……随便看看吧。
唯一感慨是,周华健居然以这种方式,和李白站在了一个领奖台上了。
从最早接触电视相声到开始形成个人口味的这段时期,冯巩一直是个人很喜欢的一位演员(不止是相声演员),他在舞台与银幕上的几十年基本完成了属于个人的一整套性格定位和思维逻辑。以前看春晚,冯巩和陈佩斯的节目总是最期待的。到现在,冯巩坚持成自己演的叫做相声,并且推出了一些学生……所以,就忽然想这么回顾一下。所以,就这么随便写几笔。
![]() |
1986年《虎年谈虎》
冯巩 刘伟《虎年谈虎》
86年是央视春晚走向成熟的一届,之前一年别出心裁去工体,据说效果比较差。之后还在新闻联播里公开致歉,然后重新回到演播厅。以生肖为主题的应景节目应该是从这期开始的,后来此模式就一发不可收拾。印象里比较深刻的是12年后唐杰忠和刘流穿着庞大的动物演出服讲《牛虎交班》(现在穿这种衣服的基本在商场门口发传单,求婚的不算)。对了,还有十二个人拿着扇子齐刷刷跑上来轮番亮相,直到刘惠来句“我是猪”的《十二生肖大拜年》。嗯,扯远了。
冯刘二人自己是作者,想必文本就是一句句攒出来的。聊生肖这事本身没剧情,包袱大多硬起硬落,笑点不算太多。既然要谈虎,当然是把带虎字的成语歇后语乃至于谐音词汇往上垒,然后用这些词汇制造各种反差就行。反正相对负面的词,都是找准机会砸向捧哏的。尽管刘伟明显逗得比较多,但子母哏的架势还是有的。前半段刘伟大包大揽地总结冯巩生活里的“虎元素”,冯巩以虱多不痒的精神照单全收。中段两人开始对出词唱赞歌,时代强音三中全会自然得放在前面大提一番,然后简单说了下中越战争,虽然没正面讲到这个词,但“猫耳洞”出来就够了。况且“猫”这动物本来也跟虎脱不了关系。
刘伟一贯语速很快,冯巩则拖半拍,不少句子看得出他日后“耍冷”的雏形。同年龄段的几对搭档对比一下,冯巩作为捧哏反击空间好像是最大的。当然,也许是紧张,配合上略显节奏不畅,刘伟说完“龙腾虎跃”之后,冯巩很奇怪地愣了小一会。
那时节目经常是立于观众中演出,歌曲一度也是,都是最后慢慢固定于舞台上,不那么有亲和力,当然跟技术方面也有关系。相声在其后还保持此传统很长时间。演员表演时是就直接看着观众说话,但不做什么互动。提到范增时,他们俩始终都往一个方向看,不知是否正主就在那儿坐着。
观众的笑,带着某种苹果的光泽感。
1987年《巧对影联》表演者:刘伟 冯巩
冯巩 刘伟《巧对影联》
承接去年的话头,这俩人强努着说了半天“兔年谈兔”,结果兔爷确实没几个词好拽。冯巩生拉硬拽地对了五句以后,立刻主动要求换词,完全没在乎一分钟之前还夸着口“那得分搁谁嘴里……(搁我嘴里)比你虎说得好!”——说反悔就反悔,这个也是日后冯巩表演中制造笑料的一个主要来源——总之话题硬生生被刘伟给带去另一个领域了。从公司到仓库保管员的对垒是常见套路,刘伟为了最后一压,自己牺牲不小,主动做人太太一次,放到现在……当然腐女们好像也不太关注这个领域。
作者是活跃在南方的董铁良和薛永年,这段子之前先在湖北得过奖,然后上的春晚。电影,加对联,比起传统打灯谜、连成语算是高科技。文本内硬通货的量很足,特别在那个搜索引擎只有大脑和纸笔的年代,要把电影名一个个编出来,仔细想想写作难度不低。部分对仗挺工整,贯口部分还合辙押韵,尽管总体平仄未必都对,不过因为要全部用影名,本身限制就很大了。硬邦邦的对仗中也兼顾了趣味,后半段用不同的电影连成一句话,来形成反差。“英俊少年马可波罗”,“少林寺弟子奇袭相思女子客店”这些奇怪词汇所引出的画面联想,对看过电影的人来说,更有杀伤力。
有时效性的问题,这段相声生命力并不能说有多强。很多电影如今的观众甚至可说闻所未闻。但在80年代文化复苏大环境下,这些风风火火喷薄出来的词汇,漂浮在喜气洋洋的银幕上,对今天反而有了一种字典横截面的价值。里面包括大量的80年代前后的国产电影,时装的戏曲的谍战的抗战的农村的层出不穷,外国片里除常见的印度苏联也还有美国片日本片,甚至法国科教片。关于里面提及的所有电影,做了一个索引贴。http://www.douban.com/note/261595152/
冯巩刘伟的合作这次更为圆熟,因为要以快打快,基本上笑点都不多玩味,情绪上抖的包袱也偏常规,比如“你再说一遍”这种。毕竟观众心态就是等着,看你们还有什么电影名抛出来。过去了近30年,现在涌现出这么多新的电影,但却没有一个更大,更全面的新版影联作品出来,不知道是我们善于遗忘,还是懒。
结尾的那个绝对,刘伟是这么说的。“蚕花姑娘,蜻蜒姑娘,上海姑娘,景颇姑娘,西子姑娘,金刚山的姑娘, 端盘子的姑娘,不当演员的姑娘,这些全都是嫁不出去的姑娘”!除了蜻蜓姑娘,其余都是国产片,一时间也感觉我大好山河,恁多姑娘。
这个哏,那时候是欢天喜地说出来的,因为好像它在我们心目中不是个问题。
http://my.tv.sohu.com/us/93432835/52205728.shtml
![]() |
同年,冯巩还参与了马季的相声《五官争功》,这个作品的经典性就不多说了。这里附一段当年看《新五官争功》后回别人帖子时的内容。
老五官的段子和这个完全是两个层面上的作品,当然说这是姜昆为了怀念马季创作,作为致敬无可厚非,但就不能好好写吗?
虽然乍一看都是差不多的脉络,但老五官段子层次感是很强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它把角色分得很好,五个人物基本都有自己的专属特性,看(对很多人准确说是听)完以后会在脑海里留下很鲜明的印象。这个和演员的个人演出风格有关,但更是创作的质量,要知道这两个作品里面都出现了刘伟,但新的我是看了半天才认出来(当然在线视频是比较模糊点)。
王金宝的“鼻子”相对很憨厚,他的很多哏都属于冷笑话级别的,比如那个“这么会把我鼻子全揪红了”的抱怨。
刘伟的“耳朵”很爱激动,这个刘伟声调保持高八度有关。
冯巩的“眼睛”属于嘴贱但又没赵炎的“嘴”段位高的感觉,后面交叉对驳的时候,他总是站在压轴的地位刺赵炎。
赵炎则实实在在地担任着炮手的位置,能说的地方都颇能说,并且成体系。傲慢,冷静,慢条斯理,出口命中率高。
马季的“脑袋”乍一看就是很忠实的在捧,反正大家说什么他都哭笑不得,但仔细看也有属于它自己的特点,而且五官在闹的过程就是脑袋趋于崩溃的一个过程,这才会有结尾那个“我不要你们了,走!走!”伪的爆发,然后再醒悟“你们都走了,我这成鸭蛋了”。一句话再把大家拉回现实的境地,挺可爱的。而马东的那句“我的证件是白岩松的”,显示出了脑袋自己的小聪明,好不好笑放一边。问题是这背后暴露出来的逻辑是什么————你为着一个根本不操心的事,拉着这帮人叨叨这么久,耍观众呢?
老五官另一个比较厉害的地方是对设定的高度体现,这个段子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一开始各自出场,然后是四官分别邀功(都很巧妙地拿擦边趣味作为高潮终结部分),最后来一场混战。而混战则很巧妙地表现了在许多事情上五官的合作与生克关系,而且能绕过去的地方都会比较细心地绕开,比如嘴做感观抱怨的时候,说电视都是给眼睛买的,2000多的音响都是给耳朵买的,到了鼻子这里,没办法类比,于是改口道“你不错啦,你在最中间,我们都围着你转”。
而新版这里,除了为喝酒争一句是耳根子软还是眼珠子乱看,就啥也不啥了。珠玉在前,但绝非没有空间。
添粥去,想到什么再说……
1988年《求全责备》表演者:刘伟 冯巩 牛振华 李艺 戴志诚 郑健 赵保乐
http://my.tv.sohu.com/us/1175576/16201779.shtml
生肖话题继续,龙年的好话倒是多,但干说龙词走回头路肯定不行。于是变本加厉,多做一个“艰难的选择”过程,其实冯巩一开始就打算属龙,绕到结尾还是龙,跟《见龙卸甲》里的赵云似的,用尽一生之力,画了一个圈。从这里其实也看得出,语言包袱的巧妙之处于,无论开始的意图多么没道理,但一旦确立,大家就能很踏实地往下走了。
整个结构十分清晰,冯巩负责非常激动地骑墙,继续巩固他这个轻车熟路的人物个性,刘伟负责左推一把右推一把,先褒后贬,前面拼命怂恿你属这个,等你一确定马上一本正经开始批判。“狗有严重缺点”这段现在反复听都会觉得节奏把握实在好。然后其他人轮番上阵附和说几句,唱两声。那时大家都真瘦,除了牛振华……郑健凭音色和王千源可以演双胞胎。刘伟穿着西装没扣没打领带,特意表现出一种休闲感。里面是件菱形拼花的毛衣,款式很眼熟。不知如今这种搭配上台是否算"衣冠不整",当然小品里范伟穿着出现算是特殊目的……
这段相声的涉及内容不算特别新,但话密,分配给每个属相的时间特别少。群口相声的好处在不断有新性格和逻辑来捣乱,所以只要内容没有过于无聊,节奏一波波会很热闹。只是刘伟每次留的那个诱导冯巩往下一个属相上转的理由太弱,不过以快打快观众倒也不太在意,是到了底这儿才确实有点无话可说。但很多硬掰的包袱,确实属于意想不到的。朱时茂陈佩斯马季的“蛛丝马迹”组合,放在今天是个很标准的电影宣传slogan思路,当然,冷还是挺冷的。导播的剪辑有时略乱,有一处从观众特写切全景之后久久未归。
另提一句,在这一年,牛群的“领导,冒号”红了。
![]() |
![]() |
![]() |
舞台下的陈道明,朱旭,雷恪生,宋丹丹
1989年《生日祝辞》表演者:冯巩 牛群
牛群冯巩相声:生日祝词
冯巩和牛群在春晚的第一次合作,开始了十年的固定搭配,当然之前已开始合作。从这次配合来看,日后的许多手法差不多已定型。牛群从来都是洋洋得意怡然自得,带着恣意的、不节制的、不顾周围环境、激情万丈地讲述某个故事,而冯巩经常会对他的讲述露出某种无所适从的不适感,并且以斩钉截铁的吐槽将自己的困惑还击回去。关于“但是”的反复使用,本身没那么好笑。可到第四抖让冯巩带着近乎于崩溃的讽刺并模仿牛群说话“有这样的女婿,您长寿得了吗?”,其实是代替观众做非常合理的释放。
《生日祝辞》是讲一个在单位当科长的女婿,带着官腔在丈母娘生日宴上说出各种错位话的事。傅明老爷子其实也是这样的路数。官僚主义什么时候都能当靶子,但从来都不会真正被杀到。毕竟这套语言系统,终究是小民仰望的光环。创意思路跟《巧立名目》里对领导腔调的模仿应该有关系。但比起“领导冒号”这个其实相对生硬、强迫留下记忆点的做法。《生》中女婿的官腔更不动声色,创作起来也更复杂,比如内容永远在转折、永远追求逻辑四平八稳,比如爱罗列,比如爱把小事夸大。不过这个人物倒是显得比较可爱,想想,是不是因为他把这个小家的变化讲得生气盎然,其中所折射出的积极情绪,还是能被我们接受呢?
结尾部分就是个《山东二黄》,没什么好说的。冯巩有一句“牛哥啊,你是不是在十年浩劫里受过什么刺激啊”,细想也真不好笑……
1990年《无所适从》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A3NzU3ODg=.html
1990,这一年节目主题是养生,生活是变好了点吗?大家关心的事从温饱往上走了吧。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乃至于更多的三观铺天盖地出现,所以无所适从变成了一种常态?结合当年的时机,不知有没从潜主题上希望大家别想太多的意思。当然,这个念头是太索隐了。
设置了两个很固定的角色,牛群是一本健康杂志《活得倍儿长》的主编,冯巩是被这本杂志误导得吃尽苦头的读者。所以这一次冯巩变成了事件的主要讲述者。在一次次杂志的主题无责任变更后,读者有着各种光怪陆离的经历和结果。其中各种夸张情境,已经达到了荒诞、卡通的效果(冯巩牌热得快)。我一直猜他们的这条路线是日后奇志大兵相声风格的基准线。冯巩对拿自己外貌做包袱从不心软,“想长寿吗?我现在是又长又瘦,我还这么大脑袋,往这一站,人家都怀疑我是给那火柴棍厂做广告的。”
面对读者的愤怒,主编则报以更加滔滔不绝的辩解,实在掰不过去了,就用“这小同志挺好玩嘛”的官腔来糊弄。但基本上,他的话听起来总是多少有几分道理。其实一直以来,牛群所扮演人物智商平均总是要高过冯巩,但冯巩绝不会吃亏太多,有时候也拿“(千年王八万年龟)您平常是不是也一动不动?”来挖坑。总体比较,他俩台上智商的差距,比一般的捧逗哏要小得多。
台词里提到“二尾子”,很多年后才知道是指什么。
必须要提一句,冯牛有许多好作品,并没出现在春晚,比如个人认为他们作品的最高峰,梁左创作的《小偷公司》,是1990年在《综艺大观》演出的。当然,也可以想到这样犀利的作品,即便当时可能也会被认为不适宜于在春晚演出,现在自然就更没有了。同理还有那段气氛极端诡异的、纯对仗的《我错了》。
1991年《亚运之最》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ku6.com/show/8yjVn6jGRrQD6fVaQfTcMA...html
1990年中国举行了亚运会,这作为当时中国人自强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自然会被反复提。熊猫盼盼小旗很早各处飘扬,《亚洲雄风》之后也传唱了很久(段子里对“高昂的头”和“热血流”做了狠狠颠覆)。《亚运之最》是《万事通》的续集,但实际上没什么关系,连具体流程也不一样,不再有之前《万事通》的互动,而是变成了自问自答。总体来说是冯巩问牛群答,部分答案冯巩会补一个意料之外“不太正经”的答案,当然有些牛群一开始就的“不正经”的。而且两个人公开地编排对方做段子,也更争锋相对了,只是效果太容易预计到,并不好笑。合作日趋随心所欲。
要以亚运会这个大背景作为主题,除了把资料性的内容铺开去,歌功颂德总是免不了,但为了避免乏味,其中还是努力放了些特别的趣味,比如拿各色负面成语去形容体育项目,有点《歪批三国》里“三国人物在现代怎么安排工作”那意思。
这年月骂了男足还会往回找补,引主教练的原话来做做煽情,升回到平地。再之后,好像就没那么多顾忌了。有段时期,小品相声里不损两句男足,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 |
1992年《办晚会》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Y1NDE2MTI=.html
《办晚会》又是个跳开相声演员身份直接进入情境的作品,讲的是土气蛮横的赞助商和左支右绌的晚会导演之间博弈。"冯巩和牛群"这俩相声演员在他们的嘴里都变成了其他人。赞助商用尽一切思路往里加驴,导演用各种逻辑来抵挡,生意一边谈着,斗智也不歇着。牛群的高音喇叭再一次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说起毛驴元素那种喜不自胜的表情,多少抵消了这类"暴发户"颐指气使自然会导致的厌恶感。可以说,毛驴到底有没有植入到那台虚拟的晚会中不知道,但"毛驴"哏却植入到我们这些观众的脑子里。很多年后,和同学说起,都还记得"捯啊捯啊,捯出一头毛驴来"。
冯巩在乙位置上的外在表现力也越来越强,依然是他带主结构,牛群破节奏的做法。牛群说到嗨时,冯巩经常要叉腰等着他,观众生生旁观了一名晚会导演底线节节溃败的全过程。技术上说,如此重复的毛驴包袱总会让观众疲劳,但重听时居然感觉也还好,就连那个“远看像头驴近看像头驴”的千年老灯谜也打在了关键点上。说到广告植入,其实算不得原则性问题,所以这么多年无数段子调侃过,标王依然一个个往前冲。其实按照台词里面描述的情况,如此具有拼贴气息和cult元素(大变活驴)的晚会,还真希望能亲眼目睹。
牛群台词里,已经公开讲出“要说现在相声干不过小品呢,就是这个形式太死咧”。从这几年春晚相声,包括下一年的作品《拍卖》看,他们确实都在努力跳出“表演相声”“今晚给您说个啥”的窠臼,这类不断改换外在环境的思路,也确实让他俩在同期电视相声里显得较为特别,在不拼内容的情况下……受到欢迎。
1993年《拍卖》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DE5NzI4NA==.html
《拍卖》模拟的是一个拍卖会,当然流程是一点都不专业。现场叫的价居然要牛群喊住“别动”就砸锤子,生怕别人跑了似的。当然喜剧元素而已,不必较真。其实是如果等着这帮人随便喊,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演完。
拍卖会拍的四样东西,第一样,帽子代表赵本山,虽然是拿熟人开涮,但那顶土气的帽子似乎也象征着这类角色在晚会史上的一个地位。第二样居然又是毛驴,上一年赞助的还没用完?毛驴代表着《红高粱》,这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严重意义的作品。头发代表着足球,文革后洋教练执教中国足球的序幕是从施拉普纳这里开始。第四样的冠名权……只是常规性玩冯巩而已……
笑点主要来自于对拍卖物价值的论证,牛群需要多说些常规性台词,没有太出彩的地方,冯巩则随机吐槽,对物品前恭后倨。整个作品总体不是太好玩,只是形式新鲜,并且难以复制。倒是两人对损已经变得越来越猛,开场“冯巩那马掌就是我钉的”到中间的“你不觉得两个人在台上多点?”到结尾“有牛群的百叶吗?”,生命不息战火不止。
![]() |
1994年《点子公司》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5MjY1NjA=.html
《点子公司》的原型来自于风靡一时的“点子大王”何阳,此人在90年代红极一时,曾经将一个点子卖到数十万元。然后被控诈骗,吊儿郎当入狱。当年被传颂的很多点子,如今看来不过是简单的营销设计,甚至只是宣传手段。何况在很多企业还分不清行动力和执行力的阶段,这些点子是否真能创造价值,两说。不过“点子”这个东西,依然在所有会议里被需求着。
相声内容就比较杂了,里面既有真正关于生活细节的设计(手表,蜡烛,料包,BB机),也有无伤大雅的脑筋急转弯(钱包变厚),甚至还有“怎么让男同胞在运动会上抬起头来”这种为了应景,简直不能称为问题的话头,王朔要听见了,给的答案会更猛(详情见《千万别把我当人》)。说到最后回归,到耍嘴皮子的长项,从"马家军喝鳖精跑得快"这个前提,延伸出一系列的奇怪的结论。但跑远以后没法回来,只好用几句提升主题的话,草草收尾。
有些麻烦如今早就不存在,手机个性铃声日新月异,数字蜡烛被不滴蜡油的细蜡烛淘汰掉,方便面的料包都在侧面做了个切口。有些则从未离去,反而变本加厉——假烟假酒假药——冯巩很少见地用“逮着就毙”这种极端台词来讨了个满堂好,20年后,大家冲去香港买奶粉。
![]() |
1995年《最差先生》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MxMDEzNzEy.html
此作算是个分水岭。此后基本不再有太明确的设计,也没有完整故事,进入纯子母哏时期。
一直闹不清这最差先生安到身上以后,到底会有什么不好的事发生。虽然肯定比不上华表奖吧,但整个设定“评选最不尊重女性”的逻辑,离观众稍远了点。于是牛群冯巩那种忙不迭要脱身的劲头,总归有点假。倪萍控制节奏还是太过于主持人,太过于稳。所以最好看的是两男耍宝内斗那些完全没推进的内容。
当然说其他内容也没内容,纯粹是以反应堆笑点。堆得过频,会出现一些怪怪的话。按说其中“批评”这个环节,都是要候选人正话反说,以很严厉的态度说女性好话,但除了“你太不像话了,不注意身体”是常规马屁外,确实也不好写。所以莫名其妙出现了“女护士,你们不就是白衣天使,谁一发烧,打一针就退烧吗。我们家那暖壶热,你打回试试。那就不能喝了是吧。”这一句不好笑也不能懂的台词。
底抛给倪萍,两人揣着一种喊“噢!演砸罗!”才会有的轻快感跑路。
对了,冯巩日后X名昭彰名扬四方标签式的“我想死你们了”第一次出现了。
1996年《明天会更好》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c4OTI2NDg=.html
如果《最差先生》显得像是没创意临时赶出来的,《明天会更好》就更像了,较劲直接搬上台面。
牛:我一直以为大伙也喜欢你呢。呵呵,开玩笑,开玩笑,别看我们俩一上台就在那斗嘴。
冯:哦。
牛:实际上我们俩在生活当中呀...
冯:动手。
明着争锋相对虽然笑点会弱,但无大碍。不过如果较劲主要内容是用各种阐述证明“今天比昨天好”,然后才是“我比你过得好”,这就有点危险了。歌颂型相声哪里是他们的长项,特别又是一人一小段,说得清蒜苗说不清蒜头。于是看得到,一个人说完自己的好,得赶紧自己吐槽消解掉。不管是牛群说“中央正抓这事儿呢”,还是冯巩说买到假货是发财致富,他们都明白其中的无力,既非讽刺,也不撕裂。这些观点,谁也代表不了。最多王海可以出来点个头……
如《吹牛》一般,其实你描述的荒诞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荒诞所代表的那个状态。两人说到最后只能是刺刀见红地互捅,但因为彼此的讽刺点“崇洋媚外”实在太弱,所以捅得软趴趴的。
冯:我就怕你们家搭个牛棚就叫帝王大厦。
牛:我就怕你呀,管父亲不叫父亲。
冯:嗯。
牛:叫Daddy。
冯:我就怕你管母亲不叫母亲,叫妈咪。
牛:我就怕你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了,叫查理·冯。
冯:我就怕你连自己的名字都改了,叫皮特·牛。
牛:我就怕你呀,把妻子的名字也改了,叫冯丽沙白。
冯:我就怕你把妻子的名字也改了,叫牛口百惠。
牛:我就怕你呀,把儿子的名字也改了,叫冯迪特利史。
冯:我就怕你呀,把自己的儿子的名字改了,叫牛本五十六。
畹华,别怕。而今叫妈咪都太俗,一般叫麻麻。
1997年《两个人的世界》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Q1NTM1Ng==.html
《两个人的世界》主题更为平庸, 内容更乏味。最要命的是,真的不好笑了。
崔砚君团队继续跟冯巩深度合作,基本打理了其后冯巩的大量作品,包括冯巩主演的一些电影。
![]() |
1998年《坐享其成》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v.ku6.com/show/diprmYoRYE-tH4pdhCtAUw...html
好笑的感觉是回来一点,主题仍然偏弱。没有人可以真正抓着讽刺点了,只好自己现,捎带刨陈佩斯赵本山。至于时代元素也偏向于寡淡,马家军,穆铁柱,来来去去还是这些。这点不强求吧,就看段落的具体安排了。
其实关于拿演戏这件事找笑料,很多年前的《如此导演》就玩过,当然那个作品相对粗糙,有趣的倒是都把谢晋导演搬出来。关于牛群如何骗冯巩演这个车夫的技巧来回一次,观众就明白了。所以纯是看冯巩在情绪两级来回跳,把刚表的态活活吞回去。“啊,打死也不拉!只要打不死,就拉!”这种明目张胆“抽自己”的美学,大致就是在《坐享其成》完全塑成的,并成为后来冯巩大量小品的主要创作技巧。
“朋友们,我好想你们啊”再次出现,即便这次可能还是无意识。离完完全全固定下来,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 |
1999年《瞧这俩爹》表演者:牛群 冯巩
http://my.tv.sohu.com/us/49163029/16039070.shtml
开场“我好想你们啊”再次出现,“没事偷着乐”,冯巩给自己做了个广告。
这是二人最后一次的春晚合作,两人都很卖力。表面讲教育,实际还是对吐。当然,这个主题也不算新鲜,记得之前他们也讲过《我的儿子》。笑果中等,但还是有些挺令人印象深刻的包袱。比如冯巩自己费力挖坑自己跳的这几句。
冯 你可以隔三差五的给他炖条鱼 你甭说买的 就说从邻居家猫嘴里夺的
牛 我儿子爱吃排骨
冯 上我那拿去 我省一口全有了
牛 那我怎么跟儿子说
冯 你就说从狗嘴里抢的
其实这并不算一个好的包袱,前期铺垫过于累赘,结尾口无遮拦得有点刻意。但基于冯巩在说错话后能活灵活现演出一种惊讶和羞涩,效果补得上来。其实相声就是这样,除了文学性,更多还是临场语言的艺术,同一个包袱,早几秒晚几秒,高几声低几声效果都不一样。
牛群好像真的很累,开场冯巩砸他儿子出事了,他大惊失色说“这是谁说的”。台下有不怀好意者,大叫了一声冯巩。牛群下意识往那个方向看过去,没做效果,也没躲这个破哏的事。眼里空空的。等冯巩说完“我就不告诉你是巩汉林说的”,他像是积累了一秒的力量,再开始抱怨“巩汉林这人怎么这样”。以往正常演出他那种兴奋过头的感觉消失了,调门似乎也永远没再达到之前的高度。
这段相声的最后五个字,“还是不着调”,想起他们在《两个弄潮儿》里的左冲右突,不知最终是宣告谁的死亡或离去。
最后小人之心片刻,相声演员渐渐不满足于在舞台上驰骋很正常,跨界当摄影师,做主持,乃至于最后上任县长,都是个人追求。但回头看,牛群的表演风格被人熟知是讽刺官员腔调,多年来许多段子里下意识也老打出“这个样子滴”官腔来搞笑。在内心里,他真的是在讽刺吗?不知。
![]() |
2000年《旧曲新唱》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http://v.ku6.com/show/exSGxUhulpuvA-SE.html
《办晚会》里的预告局部实现。改革又见新气象,冯巩换了新搭档,连风格一起换了。他以前任何一个段子里都从来没涉及过这么多的柳活,虽以郭冬临表现才艺为主,毕竟冯巩手上的家伙也一直在换,能给熟悉的观众一种“哟,他们俩都这么多才多艺”的感觉。
背景是中央电视台要推陈出新,这个相声在语言节目跑偏多年后也算新。不过,为什么”新“这个词在演员的嘴里,似乎不再饱含着八十年代作品中令人从肩膀到手肘都紧绷着的那种力量,那种向往。郭冬临只是这么说,很轻快地就往下做效果了。
这一段历年来在很多电台里的重播率都相当高。细究可能除热闹外,文艺形式有干货很重要,再说聊错位的内容总会引起人的兴趣。时事上抓了WTO和中国女足,形式上用了天津快板、京东大鼓,和摇滚。最后崔健这首歌的出现其实是让人略觉欣喜,从未上过春晚的人,有自己的路径征服本不熟悉他的观众。此作品也彻底让郭冬临从“春晚小品演员”一跃成为“春晚腕儿”,此后他便一边卖着洗衣粉一边朝自己独立报节目的大路迈进了。
语言节目内做植入不知从哪年开始的,但这一年被反复提及的狗不理包子,应该还不至于是塞钱塞出来的。王振华后来自己上春晚来拿做广告的话题又开了一个段子,应者寥寥。而且,在重播时字幕所涉及的所有品牌,全部不给正字。
2001年《得寸进尺》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郭月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uBcZK6XJ2LA/
http://my.tv.sohu.com/us/49163422/14848062.shtml
(两个视频非同版本,土豆开场有口误,搜狐没有)
新千年开始,冯巩小品时代正式拉开序幕。
除此外,作品里变本加厉抓时事哏的做法也基本锁定。以前对话可能都还要做个起伏。但在小品语境里,设置的身份可能是对立的,没理由给你垫那么多。观众和导演对笑点的要求或许也愈发紧凑,于是大多数热词都是说出便出、不留余地。
实际上,这样常会破坏一些算得上精巧的类比。而更多的“破题”,则连响都不响。比如提及美国总统大选的那两句,观众毫无反应。反而是模仿热门广告词,会比较能引起气氛。这一点其实在当年的“揣着BB机,吃饭就是香”里就证明了。在写作上,“散漫”这个关键词,一往无前。
这一年开场"想死你们了"是郭冬临说的,冯巩要急着拉他上来,丢了一大串词,还说错个字。整个故事定位也很低,只是给机会让冯巩这个最聪明圆滑的人,如何不动声色耍弄没那么聪明的郭冬临以及根本都不在状态的郭月。稍微苛刻一点说,即便是个虚拟的剧组,这情形也完全不可能出现。如果郭冬临是大腕,一个剧务怎么可能仅凭两三句“我拿到赞助”就抢到角色呢。冯巩在节目外个人地位的无可置疑,同他在节目内这个假身份,产生了极大的矛盾,节目又没有时间做得太细腻——比如要完整做出郭冬临的出丑,让他令人信服地拿不到这个机会。
于是排第一位被牺牲的,就是故事本身的合理。
我们都明白,这些节目制作者都在审批制度中逐渐丧失掉对讽刺形式的热情,虽然对外还是可以称作“反映了圈内某些不正之风”,可谁会把这些抓住机会就动嘴皮子的人物当真呢。节目的高潮,居然就是拿那个假人出来晃一圈了事,这实在太糊弄。可以对比98年《王爷与邮差》,也是低身份的人耍弄权贵,虽然中途笑料有点水,但那结尾是真正把情绪给顶上去了。
不管叫小品还是相声,我们都希望看到“人”。
郭冬临和牛群的区别,在于他在针对冯巩的态度上,更真实,也更加私人化。牛群损冯巩,那是一种浪漫式的损,并不讲究技巧,似乎是只要把观众拉到他这边就行。而郭冬临却带着一点属于自身的硬气与霸道,也就是说,斗嘴时他往往不会给冯巩太多面子,吐槽也可能会吐出点真怒火……
郭月嘛,看她的表演,其实会有点怀念杨蕾的那种工会主席范儿客串做导演的执拗劲儿了。其实娄乃鸣为什么自己不上呢,是怕被叫做贵妃太尴尬么……
2002年《台上台下》表演者:冯巩 郭冬临 陆明
http://my.tv.sohu.com/u/vw/15871458
《台上台下》在内容方面主动复制前年,以唱为主;主题也是,文艺同行拆台。进步的方面,在于分出了前后台,两人站得远一点,这样交互起来可肆无忌惮说更过分的话,吐槽更紧密,而不用担心破坏社交关系。有点弹幕的意思。(写这句时,还没看13年春晚。如今能预见,弹幕女王的名号,看来以后就会跟着蔡明了)
第一次看不太明白是不是删了戏,不然为什么非得加个陆明进去。开场就说“要在我们三个人,不!准确的说是你们两个人之间选出一个”,哪有这种同事嘛,出题要他们竞争,你又不管评判,老在一边问“他去干什么?”算是什么立场呢。后来想明白了,因为没故事线,万一两人斗到不可开交,没有一个角色硬生生跑出来批评他们,很难迅速回到和谐线路上。所以只好亏了陆明,大老远跑来给人当伴奏和政委。
奥运召开定板,世界杯男足出线。总归是让人开心的事,郭冬临高唱“甭管巴西土耳其,还有哥斯达黎加,咱们都不服他,场场踢他们三比零,大家说好吗!”联系后来的实际结果,不算笑话,但也好笑。
当然至少,这一场也还是相声。
2003年《马路情歌》表演者:冯巩 周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U5NjY0Njg=.html
小品内容像是从公安部晚会直接穿越过来的,冯巩穿上了标志性的红色夹克。
女警跟司机的互动算生动,俏皮话一套套,产量上瞬间反超黄宏赵本山。但熟悉冯巩的人知道,不过是他拉回了90年代最驾轻就熟的人物上身。无论是电影电视还是小品,冯巩和一大堆女青年都合作过这类戏码。狡黠的,嘴欠的,但带着真诚去跟姑娘套近乎的大龄男,不气馁不妥协,知道什么时候哭什么时候闹,也知道拉谁当垫背。应该是由于这个节目的实际完成度还不弱,导致了后来冯巩的春晚节目大量出现被他苏格兰调情的女性角色……
换身份这创意,只能点到为止,因为实际上也不可能真推导到细节。周涛扮演司机急匆匆跑过来时,一度让人很困惑,她到底是不认识冯巩、进入了异次元,还是要恪守职责把这场戏演下去。所有关系和立场的倒置,并不可能带来真正对生活刻画的机会。所以到底出租车司机有多辛苦,这作品带来的记忆点不会比《面的与皇冠》多,“也就趁着换挡,摸摸手什么的”,多好的一瞬。更不用提《警察与小偷》了。
泡妞线的得意与失望总还是勾人线索,所以结尾“接孩子”的一进一退,是挺抓人嘴角。
这个节目之后终于奠定了一件事,无论是不是在春晚的舞台上,冯巩的节目,是因为冯巩才好看。甚至是因为说着俏皮话自嘲和毒舌群开的冯巩,才存在。“冯巩”这个舞台形象终于被完整定位了,不知道,这到底算怎么样的一种进化。与赵本山在春晚舞台后期竭力的“去赵本山”化对比,显得很有意思。
2004年《让一让,生活真美好》表演者:刘金山 冯巩 李志强 周涛 朱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c5MTIxNTI=.html
承接去年马路主题,交通段子继续。
五个演员之间关系很复杂,纯看人物矛盾的设置,差不多可以做成三个小品。但时间有限,必然导致很多地方挖不到点就得撤。这也是如今大量小品作品最被人诟病的地方,明明可以聊下去,但偏偏为了耍贫嘴,为了留金句,就不愿多去表现人物合理心态。哪怕是荒诞的情境下,有些属于这个情境的“正常台词”会很有笑点。因为这些话貌似不利于传播,对明星没好处。其实,这反而也是近年赵本山一直在坚持的创作方式。
刘金山是最正常的性格,托住这个交通事故的底,但戏完全不在他身上,笑两句身材和衣服就没了,其实看过他其他戏的人都知道,刘金山比较擅长市井中的冷幽默,这里使不上。李志强的笑点在于他不好笑还那么嗨,他一出来,平均智商的计算方法立刻变了。
人一多,舞台显乱。事又这么单调,倒是盼着他们真吵起来,不能有《楼道进行曲》里怪咖横行的景象,至少多战几个来回吧。结果莫名其妙变成大家耍猴般地弄朱军,真的很有快感么?讲恶趣味,小司机路边靠嘴炮轰出个新娘子也并非不可能,但周涛强制性做设定“我姥姥说的,只要时辰对了,身边站的谁呀,我还真不在乎”就太过分。看不上这黑胖子愿意找一喷壶滋润自己直说吧。姥姥就一定是天下所有负面可笑不值一提之价值观的黑锅承受者么?
难怪海英老师斩钉截铁说过“我就是孙子”。
![]() |
2005年《笑谈人生》表演者:冯巩 朱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QxMjkzNzky.html
《昨天今天明天》开创了一个模式,主持人以真实身份来做一个节目,通过节目形式快速确定背景,也玩一些自产自销哏。到《不差钱》(幕后寻选手)算是较好的收宫,其余没有特别成功的。《笑谈人生》是借《艺术人生》的皮,对“恶意煽情弄哭嘉宾”这个在普通观众间已盖棺定论的认知,做一次并不高明的自嘲。破天荒的,这个节目的长度达到了近20分钟。也许同时有导演组对这位“劳模”的一次慰问情份在里面,里面提及的部分故事,该也是真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绝对真的。
“扮猪吃老虎”是观众历来钟情的百试不爽的戏码,《康熙微服私访》为什么能写那么多集……节目开场就做好设定,冯巩明白朱军要弄哭自己,甚至连套路都一清二楚,但朱军并不知道,还老老实实按照流程走。所以冯巩除了随口乱调侃,更要不动声色勾朱军掉进自己的陷阱里。这本来应该是好看的,即便冯巩比哪回都要端着,弃掉了他最有价值的那份真诚。
可关键是,朱军在节目上哭这件事的意义究竟又有多大呢?似乎也还好吧。主要矛盾严重性的不足从一开始就给喜剧效果扣了个封顶的盖子。朱军表演上(自我丑化)没法再多加分了,在表现角色的弱智方面也缺乏层次。冯巩用如此简单的技巧就一举成功,胜之不武!何况,这个节目在完成趣味之后怕价值观传达有误,又一定要把一碗水端平,又一定还要说“人间有真情”。这20分钟,实在漫长。
可笑之人定有“可说呢”之事……但可怜之人遍地皆是,不管冯巩台词里怎么损朱军,原则上还是不能鄙视,所以说来说去总是给手绢策划组辩解,“我们做这个节目是佛心来的”。成功者总有打拼不易的阶段,每个笑盈盈的谐星家中也都有殷切切的亲人。谁都知道,实在不用拿这访谈多强调一次。
百度百科说,对这个节目是不是小品,尚且存在争议。
2006年《跟着媳妇当保姆》表演者:牛莉 冯巩 朱军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TA0Mjg3MzMy.html?f=18299154
背景是地球人都懂的NTR哏。牛莉要出去当保姆,冯巩不放心非要跟着,看她去什么样的人家干活,随机对朱军横挑鼻子竖挑眼……其实连庄的郭冬临都还没说不乐意。总之丈夫一旦对自己老婆不放心,又不能挑明了骂,就必须阴阳怪气。言语中带着醋意能翻出的花,足够让塔克拉玛干变绿洲。想想这类小品,翘楚似乎还是赵本山的《演员的烦恼》。“亲爱的你生气了吗?你真的生气了吗?哦!”也是很单纯做反应的。
冯巩扮演的该是农民工,他一直筒着手弓着背,吐槽完之后缩下脖子,试图要多表现点人物身份。但他又穿着一套明显价格不菲的西装,在雇主前居然还有种无来由的优越。观众都明白,这种优越感来自于冯巩这个演员,而不是角色。于是在假定性上就产生了隔阂。这其实也历来是明星作品自带的一个问题。大腕们上来习惯性都还是要问好拜年,暖一下场。但这些行为未必每次都能和剧情里的状态衬得上。冯巩玩“想死你们了”乐此不疲,自然不可能轻易放弃这个入场口。春晚节目为了热乎劲儿,台上台下互动无可厚非,但走到这几年步,演员似乎已经不想入场了。角色像一个空壳似的,在远处静静地等着。
“要好儿”让这些节目,更像是一些节目。它们曾经、本来、一度可以是生活的比喻。
无论是对牛莉的埋怨,还是对朱军的吐槽,这位丈夫的抢白都显得虚且假。牛莉开场就说了,婆婆生病需要钱,为给丈夫分忧才出来做保姆。但此丈夫只顾百般阻拦,多一句怎么解决钱的事都不提,到中段两人矛盾只靠能斗气(牛莉甩开手说:"我今天一定要当这个保姆")来藏实际问题。最后居然还要靠朱军来开解夫妻问题。作品对阶级间的刻画,也自然过水无痕。这个丈夫对城里人,怀着怎么样的一种说不得碰不得的恨啊。尽管朱军的角色比去年智商高一些,但逼着他倒南方口音来夸农村人如何如何重要,也没觉着有多值钱。
2007年《咱村这点事》表演者:冯巩、李志强
http://www.letv.com/ptv/pplay/33845/29.html
喝水,其实是潘长江的专长。记得在不同的电视剧和小品里,他都表演过拿一大香槟瓶子对着嘴不歇气喝干的技能。他要在台湾,怎么也能靠这个从小钟那儿抢五六个通告。又扯远了。潘长江在冯巩节目里被提及的次数,好像是最多的。
《咱村这点事》表面是《吃面条》的变种,实际结构还是《坐享其成》。观众乐滋滋看一个人由于身体被折磨而丑态百出是个经典模板,但好板子要对准好ASS,实际上没有任何理由说明李志强必须这么做。他看不起这个出村赚钱的?他鄙视这个爱吹牛的?以前有仇?他要代表所有观众和月亮惩罚冯巩?所以区别是,陈佩斯被打卤面撑着乃他自找的,小人物占便宜的算计在一次次的NG后不得不自食苦果,而李志强每一次向冯巩端起那碗水,都是用非常生硬的理由推进。冯巩为什么不生气?他为什么一定要演这个戏。连原始动机都不充分,观众只能被迫以最低的趣味来笑了。观众只是在作为整人行为的观众、同谋欢呼,想看冯巩面对这碗水到底怎么办?这戏的导演呢,摄像呢,怎么就李志强有权力要求一次次来?这是彩排,这是试镜?喝水为什么不能虚拟?这剧本到底是什么时代,为什么又有武工队,又有搞农业的老村长?
较的不是陈映的真,而是刨掉喝水,这里真什么都没有了。到最后,我依然不明白李志强想干什么。
撂个伦理哏吧,这个结尾让我想起之前《巧对影联》里“大李小李和老李”的下联。
![]() |
2008年《公交协奏曲》表演者:冯巩、阎学晶、王宝强、潘斌龙
http://ent.cntv.cn/enttv/erlinglingbanianchunwan/classpage/video/20091210/101728.shtml
原小说《多投了四块钱》很短,提供了“在车门号称要请客,上来的一群农民工人数比他投进去的钱多”这个核心桥段。其余,冯巩和阎学晶的前史,农民工老婆难产要送钱,以及招商银行卡连密码都不说就给人家之类的剧情都是新编的。主旋律要加就加,夸农民工,哪怕是拆房子的农民工,也是安全的。将来他们是否也被会上头逼着用大铲车去平掉冯巩这个北京爷们的小家,咱不去理它。
舞台上得有女滴,冯巩习惯性得泡妞,结尾他又得有个老婆难产的故事。这售票员必然不能关系太近,所以阎学晶变成了“差点就成了”的“准前女友”。加上这一层关系后,看起来阎学晶代表的略不合理的无人售票公交制度没受影响。但实际上还是有问题,为什么她宁愿看冯巩出丑十几分钟,也不愿意帮忙垫钱,这种行为就值得推敲了。而冯巩看见她就开始贫,又好得到哪里去?这基础之上,无论他们拉着王宝强讲什么豪言壮语,都怪怪的。还是那句话, 你们是看冯巩呢,还是看戏?"越长越像冯巩"也变成固定骂人话了。
马德华还有几个人认识呢?虽然挺想他。
闲扯一句,关于零钱憋死熊汉纸的创意,话剧《北京我爱你》中的《两块》一章,完胜。
2009年《暖冬》表演者:冯巩 金玉婷
http://www.56.com/u76/v_NDEwMjY3MjE.html
这次是“亏欠我的前女友”回归,在搂进怀里之前,往死里损吧,千万别给刘姥姥留情。男女的斗心思就是大容器,什么都能往里装,即便周而复始车轱辘话满天也让节目好看了不少。多少要承认有些分是金玉婷加的,虽然这位心思就是“我知道你一定没忘记我,我也不承认错,干脆从头开始”的傲娇小姐不太令人喜欢,但金玉婷能把一娇一悍给稳住。台词安排技巧比多年前冯巩王澜的《暖》要更自如些,但各种心思没有一点变化,这些故事里的假想敌永远是外国连襟,外国姐夫(郭冬临的),外国舅舅(常贵田的相声)。外国经济危机,中国感情危机,要这么比,好像还是我们赢了。
“您穿着我的立领衫,站那儿就是易中天! 您穿着我中山装 ,马上就变冯小刚!您穿着我的皮夹克 短跑冠军博尔特! 穿着我的黑马甲,美国总统奥巴马!”回首一看,小品十几年,大家也是不说定场诗就不会说话了吧。
其实老人偶的样子出来那一刻,“我原想,你到这个岁数才能回来”,还是有点感人。
2010年《不能让他走》表演:冯巩,杨松,邵峰,阎学晶,韩雪
http://v.tv.sohu.com/20100213/n270240972.shtml
无论有没有彭宇案,“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救?”这个逻辑在大众心里总还是会有。秀下限的案例被传开后,它便越发触及我们心底最隐秘的一种恐惧。而这些行为,原本是被当做大众行为准则而宣传的。《离开雷锋的日子》,都离开很多年了。
抛开这个,有理说不清也算是个常规喜剧环境,但三哈哈一欧这空档里去塞的各种自嘲太让人生厌了。杨松本身化妆就不像老头,演得自然也差劲。核心人物一昏一醒的外在表现完全做喜剧化处理,那谁操心你?邵峰就是再焦急再正经,也没有人会把他当回事。冯巩是一点也不着急,就顾着“啊哈哈哈”讲自己各种不像好人的小故事,也真怪不着他。虽然这逻辑好像理反了。
韩雪是硬塞进去的无疑。都是四肢不协调,扯什么灰太狼。这一年塞网络词汇的量,快接近“丧心病狂”的地步。
观众看低你,不是会笑,而是接下来低头看手机。
![]() |
2011年《还钱》冯巩 牛莉 刘金山 宋佳
http://www.iqiyi.com/zongyi/20110202/6c99040390525681.html
两对夫妻对卖萌,一对富有一对穷。硬把和谐当任务,砸得小段变长虫。
2012年《爱的代驾》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Q1NTMxMjIw.html
近几年比较好看的一部。牛莉跟宋佳比,走傻呆萌路线。跟阎学晶比,就可以走俏呆萌了。其实讲的这件事比哪个都小,但观众实在理解无障碍。老婆吃醋的压力一来,即便冯巩巧舌如簧,轻易也扛不住。这么一来,戏就活了点。一个男人在两个女人之间应付,多少经典电影都这么拍。这两年的故事里,都有贫贱夫妻小温暖的细节,这从来都适合冯巩。
被攻击的还是国外经济危机。
![]() |
![]() |
2013年《搭把手不孤独》
http://www.iqiyi.com/zongyi/20130210/40d2eaab5fc71166.html
赶工和删戏痕迹都很明显,所以导致这流程干不拉几的。说说,这是第几次做“跟约好的人先见面吵架”了?反正这类节目一旦没主心骨的叙事,就得靠冯巩一个人玩。谁真有事,谁就没戏;谁要正经讲道理,谁就要准备之前浑身中枪。一句话,两个人全在等冯巩的下一句。
北京大雨那一夜,好多司机主动出门去帮人,好多人在微博上发布各地信息,这不需要小品教。更不需要人在舞台上用小学生排队时报数的音量喊出来。
可惜,所有的期待与理解聚合在一起,也无法打败审批者心中的那一层虚幻的担忧。
冯巩明显露出了老态,头发也显出了略微稀疏。对着观众说出那句无数人开始变得尤为期待的“我想死你们啦”之前,居然神情中隐约有了点恍惚。和郭冬临初搭话的那几句,都出现了互相在等对方反应的情形,转身也特别慢。郭冬临邀请他上车,那一句最正常的情绪转折句,“情哥哥领啦,但是免费……车在哪儿呢?”,属于冯巩身上的力量,静悄悄的。
特别让我注意的是,郭冬临说完自己脑袋“夜明珠”之后,忽然自己笑了,还乐呵呵地双手轻轻推了一下冯巩的胳膊,这个莫名其妙的反应,也许属于郭冬临本人。有人说,冯巩是在天津陪母亲吃完晚饭再一路赶回直播室录节目,那么这一切也许就说得通了。我们看着一个人就这样衰老起来,走过如此天翻地覆的28年,从释放蕴含着的热情到开始挤压身体里的激情,从常规相貌被开玩笑到把马脸变成自己特色笑点,这个身体瘦长、笑容独特、嗓音高直的天津青年慢慢弓起了背,眼睛再瞪也瞪不出更多的光。这不再是好不好笑的事,这只是一场跟随者逐渐落后的马拉松。也许真如《无所适从》里所指,其实什么技巧都抗拒不了时间。那么,是在银幕上就这样慢下去慢下去,开始把身边的所有搭档称作“年轻人”,还是转身过去,骑上毛驴,让我们只记得那张脸所代表的腼腆和滑头呢?也许两种可能都有人会去想,但,无可取代的,只是我们的记忆。
![]() |
最后有一个混乱的头绪,当年相声输在时间容量,无法如小品那般瞬间建构起环境,依托关系来搞笑,最终一步步沦为纯粹包袱的奴隶。而今小品输在内容死板,碎片化的阅读习惯使得观众对槽点比任何时候都饥渴,慢吞吞的故事,温吞吞的内涵不再被关心。文本化的创作,又杀回来了。表演,人物,时代感,错位体系,都慢慢退到吐槽火力的后面。无论相声或小品。要的都是动词打次邦邦邦!
我们在这些五光十色的彩色焰火中,嗅着各类念头迫不及待点爆自身热词而留下的硝烟味,细细咀嚼着自己唇齿间的血肉,至少那些还是有甜味的。
会有人说,就是个乐子嘛。你乐不出来,那是你的事。
对,这大堆杂乱的回顾,就是我,和一些看着斑斓屏幕同样茫然的朋友的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年《我就这么个人》
http://www.letv.com/ptv/vplay/2253537.html
本以为前几年质量已经足够敷衍,未料这一年还能再往底线之下探索个几层楼。整个节目的喜剧情景依然是之前最擅长的“反复打脸”式窘态,但无比单调,无比生硬。
![]() |
冯巩扮演的某编剧想给主编送礼,但是一听说主编可能已经不管事,就试图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把礼拿走。总之小保姆的不断补充给了冯巩大约三四个翻,这就是整个事件的全部主体。其他时间,冯巩跟自己徒弟曹随风逗逗闷子。不停拿名人逗乐,不停抓网络热词,但可以从反打的观众席反应看,大家没什么很乐的意图,有个姑娘好像老在看手机。反而是冯巩标志性大喊那些并不好笑的台词时,观众根据设定应和几声好。
赶工痕迹非常重,甚至到了完全罔顾人物智商的地步。之前《坐享其成》的同样效果,是因为牛群带着恶趣味在整冯巩,所以反复调整事件细节,让冯巩出丑。但谁也不明白为什么小保姆每次说完一部分台词,就呆呆站在一边,等着冯巩虚虚地把逻辑拧回来,就仿佛失忆一般自顾自接着说。到底是没智商,还是没态度呢?如此干瘪的玩闹,最终让冯巩扮演的这个人,连虚伪的话,都说不下去,也造不出包袱。谁能想到,一个春晚小品的最后一句话,居然可以是毫无意义的“回见!”。我们说节目讲反腐,说讽刺见风使舵,可是那个核心人物是冯巩啊,他怎么可能真的错。即便各种吐槽各种损,他依然可以大声说着——我就是这么个人。对啊,你是大腕。可以随时跳出,代表着自己来自豪。完全不用相信,到底谁无奈谁着急,谁爬楼气喘吁吁。
有趣的是,在节目开始之前,冯巩和朱军像是随口逗贫似的出了几个谜语来热场。这其实……还真是个相声。
2015年 《小棉袄》
http://www.iqiyi.com/v_19rro18ufw.html
30周年。冯巩第一次在舞台上,扮演一个活人的,父亲。再确切点说,一位空巢独身父亲,这以前可是赵本山的专利。这是不是彻底宣告他,认可自己,可以老了。
是不是再也不能泡妞了?那未可知……漾不漾,俯瞰隔壁潘长江。
横向来比,《小棉袄》的剧本肯定算是个回暖,首先冯巩不是那么在演冯巩了,然后居然是靠情境错位在制造笑料,这可是多少年难得一见。妙的是,播出后立刻有人贴出了Unjash的《そば屋と婚约者》,有兴趣的人可以自行找来观看,相似程度不必多言。
这个就摆一边,无论有没有参考,节目总体质量依然不高。其实据说《小》几个月前就在广院60周年晚会上演过,只是因为版权信息,没有视频资料。以最常规猜测,春晚的版本必然有缩水,不然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包袱引擎,怎么可能反而随便玩几句就跑。现在这个节目中,“鸡同鸭讲”的干货非常短,反而塞入了大量无关的地域笑料和父女斗嘴类的段落。最终为了升华所谓的亲情伦理,长时间让冯巩独自用表演去推情绪。仿佛子女的原罪就是成家,但这问题本身就是伪命题。你再怎么渲染老人的伤感,也不能为他抵抗女婿上门奠定正义性。但反观年轻演员表现感情时,抓住机会用浮夸表演做笑料,似乎还觉得父亲不一定有错……
家住朝阳区的不穿先生说:一听说买房了,就答应了,冯老师也是个实在人。
多说一句,羊年春晚的诸多语言类节目这次比较广泛地,在网络上以“歧视女性”为题遭到抗议(当然焦点是冯老师的徒弟贾玲那个节目)。那么从节目创意来说,其实是具有一定危险性的,因为错位设计中,本身就是反复靠拿一个具体物件的贬损,套用到女儿身上来制造笑料。说得越多,涉及低级粗暴联想的句子可能就越多,当然也会更有效果。将女性物化的帽子一扣,很难解释。所以并不确定是否由于这个,嘻哈介入的创作才放那么多空炮。但我更宁愿相信,是能力问题。
总之,当你老了,头发白了。总比当你没老,头发就白了,要好。
那个等在雪山顶上的卓一航,早就笑不出来。
![]() |
——————————————————
2016年《快乐老爸》
http://www.iqiyi.com/v_19rrla3hbk.html?vfm=m_144_bdal
冯巩、徐帆、白凯南、王孝天
![]() |
去年既然演了爸爸,这一次索性让人台上叫他爷爷了。空巢老艺术家的范儿越来越巍峨,都有点能顶傅明老人 班的意思。当然人家扛过枪化过名说服过对敌阵营……晚年陷入某种语言范式不可自拔也情有可原。您这也无非就是逗贫届身经百战而已吧。
现在不是扔不扔热词,生硬不生硬的事。冯巩的角色真带着一种超脱感,五官洋溢着“怎!么!样!哥们基本一句正常话不说,每句都使网络用语,还能把话接下去”的骄傲。无一处不用典的境界。
反话到此为止。简单说就是没想到……具体质量真的还能再创新低。
冯巩和徐帆的这组关系,表皮是“冯式喇蜜”的惯性搭配,但涉及的内容和后面故事主体根本不搭。前面他们斗嘴的部分不精彩,也不帮助塑造更鲜活的人物。甚至让人怀疑,这么写只不过是前几年蔡明潘长江玩夕阳红下的毒舌趴挺受欢迎,于是努着要先让两位老人家斗一斗。
冯巩的这次煽情点也不过就是没法再细聊的恻隐之心,人家孩子要读书,母亲要手术,你愿意为了一条狗悬赏一大笔钱,这本就是城市阶级的鸿沟,幸福与不幸的区隔。撞见了就帮一下,帮不了也没 人逼你做圣方济。犯得着睁眼睛说瞎话不把狗还给主人,又犯得着配乐朗诵吗?
春晚节目最后要往上走没问题,我们就不奢望谈讽刺了,但再稀松的矛盾只要扣上,也能映见人与人性。夸的那个点,好歹也得是从冲突里生出来的。赵本山《捐助》里发现自己捐多了钱后莫名变媒体英雄的懊恼,《甲方乙方》中把婚房借给借陌生人之后那种焦灼,一点无损于他们初心的美好。这次节目里冯巩一人干使劲像拔萝卜一样往上拔自己,旁边几位还压根帮不上一点忙。
但愿这节目会跟这一整出总体洋溢在奇特的气氛的晚会一起,被迅速的遗忘。
2017年 《信任》
http://www.iqiyi.com/v_19rral7ess.html
冯巩、林永健、宋宁、傅园慧
![]() |
主持人报幕时似乎还是定义为相声剧。好吧。如果说针对的是基本就没故事可言的话。
演了两年老人,这次回归为中年男性!都不太记得这是冯巩第几次演司机了,早年有和牛振华的《面的与皇冠》。仅本文整理过的,跟周涛那个是演的哥,跟牛莉那个是演代驾,几年前搭郭冬临也是演的哥。(再放宽点《坐享其成》的拉黄包车设定是不是也算)是不是明年串场的时候他都可以来一句“我是个老司机 !”……咳咳。
记得一两年前潘长江也演了个开车搭人的故事。其实司机和乘客的关系,还是较好做文章的。运载就是一个大千世界的平台,什么样的人都可以碰到。而且陌生人之间产生误会非常容易,消除误会也非常容易。
但这次这个事件吧……实在太小了。小到都没法拔高。
乘客中途下车,司机怕乘客不付钱就跑了这个情有可原,故事前四分之一也唠唠叨叨把解决问题的简单方法都排除了(手机里没零钱什么的)。林永健扮演的乘客怕司机跑了自己打不到车,继而坦然说“你比我像骗子”,这就有点为了逻辑对应而硬来了。当然,创造一个矛盾,然后两人就开始趁着这点空间耍嘴皮子互怼,本来也确实是冯巩作品里一直的套路。可这次没有更多信息承接,变得有点为怼而怼。
这个风波产生的原因,往虚妄了说,就是这两人对彼此的长相都很没有信心,往真实了看,大都市里各自怀有一份基本戒心,真不能说有什么大错。但节目要出效果,这两人把协商的流程放一边,热情洋溢地开始攻击对方长相。攻击到后面开始斗气,然后忽然莫名其妙开始刷妻管严的技能点了。就真的不太看得清,您是着急啊还是捉急啊。
眼下林和冯都是腕儿,他们的词多少要给得势均力敌。这样做留下的缺陷是世界需要花两倍的时长来铺垫。这几年蔡明做毒舌老太太系列还算有记忆点,固然有文本密集的功劳,潘长江好几次都愿意把包袱顶在头上也功不可没。他能露出一脸尴尬站几秒,观众才有机会去回味一个稍微有点绕弯的吐槽。
绿帽子梗谈不上土不土,效果粗暴且延绵,只是在一个期待着妻子生产的丈夫面前挖太多,有些不合时宜的残忍。冯巩喜欢穿红(虽然这次没有),所以蛮喜欢让搭档穿绿的。2011年,冯巩说为了给刘金山找一件合适的绿色毛衣,以配合上那句说他像蛤蟆的台词,亲自去逛西单采购道具服。总之这次林老师只要演的还是男的,就让人很安心。
宋宁冲上来的这段是制造离场动机的,所以这个人物也没法分析精神状况。时而亢奋时而娇俏。前面中二也不管了,至少两人关系稍微舒服了一点,冯巩是类似于一头雾水地被这娘们牵了半晌鼻子。毕竟你说要丢了手机要急着找,后面怎么您自己也不管了。只是和强行出来绕口令的傅园慧比……总还算是个正常角色。
傅园慧的存在,宽容一点说,是春晚节目对热点的吸纳甚至主动拼贴。在那一刻,可以稍稍假定,并不需要她真的是实际舞台情境里的人物,她被派来间离地打破这个互不信任的死局(尽管在她上台之前,两边已经相互道歉并且继续攻击对方长相)。她拘谨的表现,含混的台词,都可以理解为强行拔高那一刻的激动所造成的粗糙。
但剩下这三位怎么就忽然恍然大悟能跟着诗朗诵了,口音还被带跑,胡建人又招你们了?就不能稍微再多花个两三句时间,举几个实际的例子后,用例子本身升华吗。
景甜对马特戴蒙洗脑信任这个词还花了半个多小时呢。
PS:冯巩真有一位大姐,政协委员,常年被人调侃是冯巩戴了假发。这又是何苦。
2018年 《我爱诗词》
http://www.iqiyi.com/v_19rrfflm2w.html?vfm=m_144_bdal
![]() |
阔别春晚……相声节目16年,冯巩终于拿上扇子说相声了!还是个文哏!这恐怕得从成语接龙的《出口成章》算起了!并且还是群口!那更要从《五官争功》往回倒了!
名字看起来像如今央视大力发展的所谓传统文化综艺的衍生,但都知道套子正经是《酒令》这种老相声的惯常活儿,虽然对话重点是那些诗词,可佐料通常还是得撒一些损来损去的话。三个合作者,两个是自己徒弟,贾旭明是李立山徒弟,就是听着牛群学领导打冒号那位。在师父辈面前,感觉都有点放不开。说一个60岁的人有80了,真没法当个包袱接着。
本来这类作品通常的主线,也是几个人合谋整中间那位,大家看着他笑嘻嘻左右传话,始终没意识到自己是最笨的那个人,会产生点优越感。但如今台上也不兴打脑dei了,所以说好说差没什么惩罚,最多是接不上词的尴尬,这让观众就没法投入了。
加上诗词本身离普通人的生活也有些距离,部分耳熟能详,部分就是听个响,直播时还没字幕,增多了辨识难度。这让观众也没法投入。
还加上你们在台上不管说成什么样,都知道这肯定是你们背好的,除了赞叹一下嗓清词亮,依然观众没法投入。像成语接龙那种好歹是让台下观众给词,虽然也是有套路能往老路子走,至少增加了一些随机。
但连诗词说酒令本来又是传统节日中,有点文化又没手机可刷的人真正会玩的游戏。做点普及也也不能说他有什么不对。强行植入一带一路,也不能说有什么毛病。
于是就……随便看看吧。
唯一感慨是,周华健居然以这种方式,和李白站在了一个领奖台上了。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不要再把时间浪费在解释自己上了1.0万+篇内容 · 3.7万次浏览
- 我能把生活过得很好1450篇内容 · 219.1万次浏览
- 突然发现长大挺好的新1.0万+篇内容 · 2.0万次浏览
- 豆瓣2024我的年度报告1.0万+篇内容 · 730.2万次浏览
- 人的改变是瞬时发生的5867篇内容 · 7.4万次浏览
- 如何高能量地度过不留遗憾的一年499篇内容 · 90.1万次浏览
- 我的不上班穿搭577篇内容 · 426.3万次浏览
- 婚姻给我们带来了什么245篇内容 · 45.7万次浏览
你可以改行写小报评论了
这句够损!(捂胸口
從你的疏離明顯看出馮斯陀洛夫斯基逐漸從相聲小捧哏進化到小品打主角的星路歷程,也正如你說的,之所以相聲干不過小品是因為晚會相聲的容量有限,沒足夠的時間給相聲演員去鋪哏.無論如何,馮斯陀洛夫斯基的相聲進化軌跡也映襯了我們的成長軌跡.現在的小品雖然欠雕琢,但至少,以前的"挺可愛的小同志"還是給我們的童年帶來了歡樂.如此認真的好帖,必須贊一個!
写的很好,冯巩在春晚,我的感觉就是没有功劳,只有苦劳。
mark先
。。
哇塞,太认真了,佩服佩服
学术贴~
技术帖,如今的银幕只剩下莫名的娱乐
原本以为冯巩过时了,但2013年的春晚否定了这件事。一向打前战的冯先生迟迟不上场,快到敲钟点了,不管是天涯微博还是豆瓣凡是刷直播的无一例外一句话〜冯巩呢? 似乎少了〜我想死你了〜这句话便怎么也不算完整。
原本以为他是鸡肋,细想来他其实才是铁打的营盘万年的长驻,赵本山的退出是大新闻,但有了郭德纲加入便有了弥补,可谁能取代冯巩呢?同理还有蔡明宋祖英等等,他们走了才是一个时代的告别吧,有了他春晚总算得上是有了圆满。
LSS说得精准
@偏执妞Lexie 推荐了这篇日记 我爸长得像冯巩我会到处说吗?(=゚ω゚)ノ
@名侦探季生 推荐了这篇日记 冯巩越长越像我爸了,真令人头痛
两位认个干亲吧……
「内容不可见」
最喜欢冯巩了,还有郭冬临,一看见他们的脸,不用说话,我就觉得喜感~
小乙官人美美美 推荐了这篇日记 有人说我长得像冯巩!好吧,好歹也是个明星
lonicera 推荐了这篇日记 看到回复里有俩人说他爸长得像冯巩的,重点是也好多人说我爸长得像冯巩……
伦理哏出现了。。。
艾麻看起来似懂非懂!待我马好回去再笑几遍多加领悟!
陈道明可真妖孽啊那时长得。。。
惊现明叔!!
我说句实话,真像我爸!
太用心太专业的整理和评点,作者不会是业内人士吧?跟着回顾一下这些年好看或不好看的作品也是一乐也。
lz写的真心好
「内容不可见」
够哏
m 慢慢跟着lz回顾
暖冬当年我都看哭了
「内容不可见」
今年看到冯巩的时候我还猜他是不是过完年从天津来的
「内容不可见」
冯巩现在的已经不算相声了,算创新罢?其实相比赵本山,冯巩的还是更符合我的口味。
两年没看春晚了。
生日祝辞没法看!
lz整理了28年关于他的春晚,真是辛苦了。
我也蛮喜欢他的哎、
冯老师,真是令人怀念呐。
春晚上没有看到他,可能有很多人浑身不舒服
有大概十年沒看春晚了。印象裡的春晚就是“我想死你們了”和难忘今宵。
现在看见冯巩每年在春晚露个脸,作品越来越像白开水,汇总一年来的网络热词和俏皮话生往作品里塞,颇有种英雄迟暮的感觉。看着他满脸褶子甩着哭腔抖包袱,我总会联想到非常喜欢的一位NBA球星,阿伦艾弗森,不如就直接退役了吧,起码以后观众还能想起来冯巩是戴着花下去的,这么一年年地耗,只是在拉低职业生涯场均得分。
我的第一感觉是要感叹时间过得真快,岁月如梭神马的。。。
我喜欢苹果的光泽感这个说法。找个时间把冯巩的老段子都看看。
少了一段《卖鞋》,《换大米》那年
那是元旦晚会,我记得
"牛群好像真的很累"那段写得特别有见地,这些年郭也是这个状态。
同样喜欢冯巩,没了他的春晚就貌似没了期待。他的节目到最后的确有些力不从心,但是那种熟悉感是无法取代的。
喜欢冯巩,没有理由
「内容不可见」
其实春晚有冯巩就觉得踏实了,感谢楼主的整理
很喜欢冯巩和牛群的组合,现在冯巩的相声剧总让我感觉失望,不过还是应该感谢一下冯巩为相声艺术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也曾经给我带来了许多的欢笑,谢谢!
很喜欢冯巩!支持他!!今年春晚的小品却不怎么样,挺失望的。。看看他也老了。
哎,小品相声只能靠这小老演员了,感觉后继无人啊
喜欢冯巩,但他的脑袋是一年比一年大啊。。。
LZ整理整理完全可以作为学术论文发表,这个研究方向相当有价值啊
+1
研究生通病又犯了。。。 btw 楼主好赞!
喜欢冯巩老师的小品,很具亲和力的表演。
喜欢冯巩
2000年那个不是山东快书 是天津快板。。。
m
说句实在话 今年春晚冯巩没出来前 我很想他
不离不弃春晚的冯巩叔叔~
想死我了~
小时候喜欢冯巩和牛群的相声 单纯的觉得他们的捧哏逗哏界限不明很有趣~ 不过现在看郭德纲和于谦的也觉得很有意思。。。 觉得今年很多人退出了 有了点一个时代渐渐落幕的赶脚~
今年搭档了只知道煽情的SB郭冬临,大失误啊
技术贴
回忆
那么多人爸长得像冯巩啊!!!那我说我爸长得像冯巩还有人信吗???我一直喜欢看冯巩的相声,就是因为他长得像我爸!看着真亲切啊!!!
我觉得牛莉长得好漂亮
今年真的不是播的备带么?怎么看着怪怪的?
我还是喜欢冯牛组合
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自己长的像冯巩好嘛。。。我是女。。。。。
好喜欢冯巩 每年春晚最期待的 好萌的冯巩
即使今年骑马舞出现的时候,我有多失望,但在冯巩出现前,真的是全家都在等他
看了这么多年
其实每年都很期待他的那一句观众朋友们我想死你们啦~~~即使有的并不是那么好看冲着他哪句想死你们啦我就要等喜欢冯巩
爸妈很喜欢~
老乡啊!
今年春晚零点之后才看到冯巩,又听见他的声音苍老许多,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瞧这俩爹里跟牛群抢排骨的那个冯巩了,突然觉得好心酸啊
喜欢
每年都期待冯巩和郭冬临
看这个应该倒着看,从最新的开始看会渐入佳境。
哏儿都青年前来捧场。今年应该是有3段天津话的语言类节目,真给天津卫提气!赞!
M
没有冯巩的春晚提不上劲头去看,虽说这几年有点虚,但是感觉接地气。
要是冯巩本人能看到这篇文章就好了 我们观众是很真诚的
「内容不可见」
小时候很喜欢冯巩和牛群的相声
后来形式变了,渐渐觉得他做的小品不有趣 很多时候是生硬地说教和宣传主旋律 还有些被嚼烂的段子
导致前几年春晚他早早出场我就烦了
今年他这么晚出现我倒意外了一回 看着冯巩变老,也觉得岁月无情
楼主不觉得冯巩这十年的表演一直没有突破吗?老是一种类型的角色。。。
最喜欢巩哥的笑声~~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还是喜欢听到他的那句 ‘我想死你们啦,
很喜欢冯巩,但是今年春晚小品真的是很不着调啊
牛莉能经常上春晚,而且总觉得是女明星皆可演之的角色,还是挺惊奇&不理解的。
一代又一代的过去,过去的总会被取代,每一代留有每一代的记忆
M
mark
「内容不可见」
最喜欢《旧曲新唱》~
冯巩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品演员,更加不是个最好的相声演员,但却是一个最好的电影演员。
楼主说这么多,其实找的他做的最不好的和一般好的,意思不大啊
这几年冯巩把电影放弃了吗?
学术
勾起了儿时的回忆啊。冯巩是个任劳任怨的演员。
lz写的不错 期待lz写一个赵本山的节目回顾!
同求赵本山回顾,哈哈
也挺喜欢冯巩的。话说2000年后,冯巩的电影真心比相声/小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