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羽舞评专栏】后现代舞领军人物崔莎•布朗退休—— 人生如此:重视过程的价值
![此博文包含图片](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标签:
慕羽舞评现代舞杭州都市快报 |
分类: 习习与舞蹈 |
2012年底,慕羽应杭州日报报业集团——《都市快报》之《演艺周刊》之邀请,开辟舞蹈、音乐剧类表演艺术评论专栏。慕羽将尽力为读者们分享国内外精彩的现场演出,以扩大普及表演艺术为宗旨。笔者将从纽约表演艺术游走纪实写起,从中穿插国内重要的值得与大家分享的演出。
从2013年起,慕羽的舞评专栏设置为两个选题:
其一,“爱上纽约”
其二,“舞语”
报纸网上的链接http://t.cn/hMvC7,可以选择日期
第一篇是【爱上纽约】
我眼中的沈伟:在纽约街头自由起舞
2012-11-16 |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11/16/content_1377919.htm”
第二篇是【爱上纽约】
|
第三篇是【爱上纽约】
http://hzdaily.hangzhou.com.cn/dskb/html/2012-12/28/content_1406866.htm
|
1月是中国大地 小天鹅满天飞 |
2013-01-18 |
|
|||
|
一个奖励“创新、冒险和实验”的创作奖,今年给了76岁的老人。
以下是全文
后现代舞领军人物崔莎·布朗退休——
人生如此:重视过程的价值
新年伊始,当代艺术基金会宣布,舞蹈家崔莎•布朗(Trisha Brown)获得首届罗伯特•劳森伯格奖,该奖用来奖励劳森伯格所开创的“创新,冒险和实验的创作方法”。劳森伯格是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表人物,代表风格是拼贴技法的融合绘画(Combine Painting),即利用生活实物与新闻图片组成抽象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劳森伯格的作品曾对8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影响很大,直接促进了“85美术新潮”的发展。而且,除了是一位画家外,劳森伯格还是舞蹈家和演员,甚至还尝试过作曲。其实,这并不奇怪,艺术界别对于当代艺术家而言根本就不是阻隔。劳森伯格曾为布朗的七部舞蹈作品设计过服装、布景与装置。他们也是多年的挚友。现年76岁的布朗作为美国后现代舞的领军人物,获得这个大奖,实在令人欣慰。尽管艺术家个人无法承诺他(她)的每一个作品都是对前一个的超越,劳森伯格和布朗所倡导的实验精神本身却是恒久的。
1月30日至2月2日,这位后现代身体训练——放松技术的先驱,在纽约布鲁克林音乐学院(BAM)推出最后的告别演出,之后,她选择从舞蹈创作领域“退休”。除了部分旧作之外,纽约首演的还有布朗2011年的新作,其中之一《我卸下我的手臂,谁接住它,它就属于谁》(I'm going to toss my arms- if you catch them they're yours)。
这支舞的名字耐人寻味,颇具后现代意念。“扔”(toss)和“接”(catch),生活中最常见的普通姿态。就在这漫不经心的日常动作中,人与人可以建立起联系。在殿堂级的大师挥手告别舞台之际,后辈中的你我有没有“接住”她“扔过来”的“接力棒”呢?如果你我身体力行地“接住了”,这岂不是一种思想的碰撞与延续。
两年前,我才有机会对布朗的作品有了亲身的体验,那次演出的地点是惠特尼博物馆。你会惊奇吗?一个舞蹈作品的发布怎会在博物馆进行?
在世界很多城市,舞蹈的空间早已不是传统镜框式剧场或黑匣子剧场的概念了,任何一种环境,都可以创造出一个独特的表演空间,每一个空间具有它的特征,特征活在空间里。因此,表演空间的设计不仅只是一种装饰性功能,而是应该提供实际美学氛围。
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以美国现代艺术的收藏闻名。这里不仅收藏不同画派的绘画作品、雕塑品;70年代后,惠特尼也将录影、摄影或电影艺术列入收藏;80年代后这里又开始收藏装置艺术类作品,1989年更进一步收藏了行为艺术作品。这使得惠特尼博物馆在美国成为当代艺术的先趋,也奠定了后来惠特尼双年展的地位。近年来也积极发展网络艺术的展览和收藏。
2010年我第一次到访惠特尼就是得知了崔莎·布朗舞团(Trisha Brown Dance Company)要在惠特尼进行“名作重建”,这是崔莎·布朗舞团40周年的纪念活动之一。70年代初,布朗及其舞团就是在惠特尼博物馆推出了后现代舞蹈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作品。
单一个“走路”,布朗都寻求改变人常态的轨迹,可以试试与地面平行地“在墙上行走”(Walking on the Wall /1971);如果有了这个胆子,对于那位“从(博物馆)外墙向下走的人”(Man Walking Down the Side of a Building /1970)也不会只是大眼瞪小眼了,除非你真的恐高。惠特尼的室外地面空间则是她探索另一种时空观的地方,不知是人类被钢筋水泥挤压到了“森林的河床”(Floor of the Forest /1970),还是灵魂在“森林河床”中找到了依托。布朗就是喜欢和观众玩把戏,做出什么出格、疯癫的事情也就不奇怪了,其实布朗也有精细理性的一面。就像那枯燥到极致,简单到极致,不玩风格性的《西班牙舞》(Spanish Dance /1976)却也深藏着探索动作微语言的结构思维。
这些作品使布朗在坎宁汉之后逐渐晋升为百家齐鸣的后现代舞蹈主流的第一人。布朗的后现代风格,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结构即兴时期、装置时期,以及累积时期。“结构即兴”的编创手法打破了传统的编舞结构逻辑,通过预设的规则来决定即兴作品的结构;“户内户外装置”的编创手法更是为舞蹈增加了新的定义,舞蹈动作、时间、空间、道具、服装、人体观都被重新探讨;“累计”的编创手法则是根据数学累积方程式类推的方式演绎极简的动作。
观看博物馆上演的作品,观众可以站、坐、卧、蹲、躺或置身于舞者之中,亲临这种稍纵即逝的过程成为我的一次难得体验,观众的解读和分享有了独立的意义。我得承认,虽然这些作品已经过去了三、四十年,但当这些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图片跃然眼前时,我依然被镇住了。布朗的作品寻找并呈现生活中的不可见物,你可以说这是一种现实的“仿像”。其舞的价值在于一种不确定的探索观念。有思想,任何呈现组接方式都可以成为艺术品。我也很感慨,当年布朗在博物馆建构了先锋性的意义,而今却是历史意义使它再次进入了“博物馆”,让我有了穿越时空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念、书籍和创作等进入中国才十余年。事实上,国人才刚刚启蒙了现代艺术,对接踵而来的“后现代”更显得陌生。不过,有意思的是,“后现代”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暗合了中国传统道学的思想和禅学的境界。
崔莎·布朗,又一个大师要退休了,一个时代的终结吗?应该不会,艺术的地缘如此不平衡。希望舞者们在灵魂上真正从桎梏或范式中放松。向布朗前辈致敬,感谢她对不同地域不同年代舞者们的启示,不断激励更多舞者发现自己、跨越自己、突破自己,实现身心合一,感受创新和实验精神带来的人文启示。
(慕羽:舞评人,北京舞蹈学院副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舞蹈委员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