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看中经
当前位置     金融证券 > 财经滚动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宏图高科信披问题多 欠款亿元客户成“无名”

2013年01月05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5日讯 近日宏图高科(600122)的股吧十分热闹,关于其公司股价萎靡不振、大股东为旗下空壳公司提供高额担保的质疑甚嚣尘上。宏图高科作为知名的IT连锁流通企业,却在信息披露方面语焉不详。特别通过梳理公司近几年的财务报表,宏图高科多年来欠款亿元的客户,却一直“无名”。

    根据宏图高科2012年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8.93亿元,同比增长8.16%,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96亿元,同比增长0.53%。。2012年1到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0.62亿元,实现利润总额2.43亿元。

    而通过查找年报发现,在这几年之间,公司应收账款一直居高不下,2009-2011年,宏图高科应收账款持续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3.91%。2010年,公司应收账款为48,979万元,其中披露的前五大欠款单位分别为江苏省电力物资有限公司、常州德辉铜业有限公司、成都电业局、中铁电气化局集团第一工程有限公司、四川银硕新星电力科技有限公司。

    而在2011年,公司应收账款为47,157万元,前五大欠款单位却变成了“客户一、二、三、四、五”,而“客户一”的欠款金额为103,42万元,占欠款总额的比例高达21.93%,而整篇年报中却没有一点关于这家客户的信息,宏图高科仅用“非关联企业”而敷衍带过。

    同样的,在2012年中报中,宏图高科的应收账款已经飙升至1,098,47万元,比2011年全年增长了近6亿元,而欠款单位依旧是简单的“客户”。其中“客户一”欠款106,77万,依旧只是简单的“非关联企业”。

    根据证监会2009年17号文件《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创业板公司招股说明书》第87条规定,发行人应结合应收款项的构成、比例、账龄、信用期、主要债务人等分析说明报告期内变动情况及原因。

    有业内人士指出,上市公司没有披露主要债务人有可能是债务人比较分散,或是存在隐瞒欺骗等违规行为。在投资者不知道债务人信息的情况下,超过10亿元的应收账款,宏图高科如何保证能够收回?

    而宏图高科所在的IT行业和集成制造行业供过于求,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未来的经营压力十分巨大。天相投顾研究员王旭曾撰文指出,宏图三胞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只有抢夺他人,没有更多提高空间,公司未来业绩压力巨大,房地产行业由于国家调控政策持续趋紧,未来也很难获得超额收益。而公司控制人袁亚非提出的“稳固发展IT连锁主业,加大布局金融资产,做中国最有投资价值之一的上市公司”目标,或只是一张口头支票。

(责任编辑:华青剑)

  • ·"钱荒"影响进一步蔓延 深圳银行人士曝暂停放贷
  • ·黄金价格跌穿1300美元 首饰行业再次降价成定局
  • ·保监会发布保险业经营数据 保费收入同比增近10%
  • ·债务问题仍将长期困扰欧洲 需防债务危机"后遗症"
  • ·货币市场利率上升 上市公司2425亿短融券承压
  • ·民间资本银行梦现曙光 启动民营银行试点呼声再起
  • ·基金公司垂涎余额宝大餐 货币基金并非无风险
  • ·市民不知情被兴业银行贷款百万 未办业务成VIP
  • ·泰康理赔条件苛刻投诉无回音 客户直斥就是骗子
  • ·格力空调安装不当泡坏地板 7000元损失仅赔400
  • ·上海远洋七号被指墙体太松 业主质疑墙是豆腐渣
  • ·免责条款多取证困难 信用卡“盗刷险”理赔难度大
  •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声明:股市资讯来源于合作媒体及机构,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上市全观察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