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民政部司长王振耀著书回望部委从政生涯 “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

“上级一定要理解地方,不要动辄说‘政策到下面就变形’这样的话,要看看地方到底有什么困难。”多年后,王振耀这么总结。以这次扩大低保面为突破口,到2002年,全部城市困难人群都纳入了低保范围。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2010年6月21日,辞去民政部行政职务的王振耀,受聘为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民间公益人士。在此之前,他先后任职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 (东方IC/图)

每个部委,都有专门的人事司(局),但如果司长不同意某个下属在司内晋升,人事部门要尊重司长的意见。

“上级一定要理解地方,不要动辄说‘政策到下面就变形’这样的话,要看看地方到底有什么困难。”

“至今我们社会还弥漫着贫困时期养成的救急不救穷的心态,没有普惠性福利理念。”

一个部委里,谁最有实权?

不少人觉得是部长。王振耀说,“往往是处长。”

2012年11月19日,王振耀在办公室内,和南方周末记者聊及他二十多年的从政体会。在他看来,国家部委体制中,“处”是最基本的单元,“处长的权力实际是执行权”,经常是一个处长提出一种具体方案,经层层上报、讨论后,最终成为一种刚性的规定。

王振耀在民政部基层政权司当过6年农村处长,上世纪90年代推行农村基层选举时,很多方案就是出自他手。这些看法也是他新书《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方法》中开篇阐述的观点。该书本月刚刚面世。

2010年6月,王振耀辞去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职务,到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并出任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当时他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经常谈到国家机关的运作程序及工作策略,一位图书编辑遂约他写书,写写部委工作的规范。

从去年春天到今年3月,王振耀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写作。他说,这本书也是他在民政部从政生涯的总结和反思,“离开官位看官位,自然会有更深的体会”。

从“马”变成“伯乐”

王振耀1954年生于河南鲁山,至今乡音不改。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去了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1988年,民政部新组建基层政权司,下设农村处,因缘巧合,王振耀被调去当了处长。

他在处长的位置上一待就是6年。1993年1月至1994年3月,他挂职任江苏江都县副县长,回来后升任副司长。

挂职期间,他接待过一位已退休的老省委书记。老人的一番话对他触动很大,谈话内容是干部交流任职制度。老书记认为这一制度也存在问题:外来干部一到周末就回家,为争取调动,任期结束前半年就不安心工作;而本地干部即使次日调任,头天晚上还在负责工作,因为要接受乡亲们的监督。

王振耀后来出差,经常就此问题进行了解。他觉得老书记的话有道理。

随着职位升迁,他从“马”变成了“伯乐”后,发现许多单位评价公务员都是靠投票。他认为,&l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参与评论


精选评论 (3)


SamuelSu
回复

SamuelSu

2012-11-27

我国对官员的道德标准就是要清正廉洁,但过高的道德标准往往会让人虚伪。

回复

2012-11-27

原来上面也如此乱。

回复

2012-11-23

看看这官样,再想想那五个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