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
【按】先出了个竞赛题,然后不得已再为《建筑师》杂志写篇解题。于是把在华南理工大学颁奖典礼时的同名讲座的内容挑了些写下来,然后发现自己在豆瓣上还真学了不少东西,东串一点西串一点(主要串的是笔记人老师哪儿的)就串了这么一篇呢。
【建筑的设计及建造过程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并经历着从抽象到具体,抑或从具体到抽象,乃至不断反复的过程。
所谓“一定的条件”,可能关乎具体的气候、环境、地形,等等。
所谓“具体”和“抽象”,可能关乎光线、气味、质感、材料、构造、建造、思考、方法、几何、关系、图形、功能,等等。
本次竞赛委员会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略具抽象的基地,在绵延坡度为10度、18m×18m投影见方的场地正中上方,还有一块6m×6m见方的空中水平基地,建筑的可建造范围将被限定(任意小于但不超过)在如图虚线所示的两个立方体范围内,上部立方体为6(长)×6(宽)×6(高)m,下部立方体为18(长)×18(宽)×9(高)m。场地朝向自定,气候可根据参赛者所在地的具体气候或假想为寒冷的、炎热的、多雨的、干旱的、多风的、阳光充足的......,环境可以是丛林、草地、沙滩......,功能安排在上部立方体范围内须为居住,下部立方体范围内功能不限(居住或其他),但上下功能需能并置成立。上述朝向、气候、环境不限但必须自我设定。
竞赛委员会期待看到每一位参赛者在设定条件下的充满想象力的设计。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建筑师》杂志2012天作奖竞赛题旨】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这几乎是在描述着所有的实践活动,比如科学实验,但建筑设计也许尤为典型。
而实际上,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范畴、不同的尺度下,都有着可以无穷放缩的具体与抽象。在这里,我首先想把“具体”定义为一种“建造”,把“抽象”定义为“建造之前”,而且,无论如何,这个题目同时也暗示着,我们想要关注过程,一个设计诞生的过程。
建筑作为物体本身,它由墙体、柱子、梁板等元素以及它们的开口(如窗洞、门洞等)组成,更重要的,这些元素们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人们要使用的空间,所谓“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者也。工匠们要把建筑造出来,建筑师就必须先以某种方式把这些元素们的物质性和组织方式讲清楚——材料、结构、构造,把砖块和砖块用砂浆粘结并垒起来形成墙,把水泥石子和钢筋浇注在一起形成柱子、梁板等等,一个具体的建筑就是以类似这样的建造方式一点点完成的。然而一个建筑并不是这样就可以被建造了,“造一个怎样的房子”这个问题将我们带到建造之前,或者说是建筑师展开设计的落笔之前。
不可否认,我正在引用安德烈•迪普拉泽斯(Andrea Deplazes)为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TH)建筑系一年级的学生作业集所写的引言的内容,他在这篇名为“制作建筑(Making Architecture)” 的引言里为建筑师的“建造之前”又引用了和亚里斯多德有关的一个词——metaphysicists(元-物理学家,城市笔记人译)。metaphysics,原是亚里斯多德在写完研究自然世界的著述《物理学(Physics)》之后又写的《物理学后篇》,是为了涵盖人、神等内容的补遗,后来metaphysics在汉语中被译为“形而上学”,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根据我国的《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过来的。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这“形而上学”在亚里斯多德这里是“大树”的树根,在《易经》中是抽象之“道”,也正是“建造之前”要有的功课。设计的过程,恰好就是将抽象的“道”,亦即思想和概念,向具体的“器”——也就是建筑的物质性转移的过程。需要一提的是,这抽象之“道”又是从具体之“器”之中获得的,这一次的具体或可称之为“元-具体”,也就是在新的具体创造出来之前的那些“具体”们,比如既存之物、过往案例、地形、地理等等。
迪普拉泽斯教授指导下的ETH建筑系一年级的一个学生作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手套——物体”,一个时间只有一天的手工作业。在此次竞赛出题的当口,有那么一瞬间,这些手套们从我的眼前闪过。学生们被要求从给定的一刚一柔两种材料库中各选取一种,去制作一幅手套。在这个前提下,你必须要籍着所选的具体材料建立一种结构,你不能直接沿用已有的建构方法,你必须要思考出或理解到某种结构原理、某种构造方式,才能利用这刚柔两种材料建立一种结构体——附着的、包覆的、互动的……而这种结构体又必须和你的手指发生功能及空间关系——保护的、保暖的、运动的……
毫无疑问,在制作这个手套之前,你得先想清楚要制作的手套和手的关系,而关于手的认识取决于对具体的手的观察与了解,最后关于手的一些认识被体现在制作完成的一个的手套中,或者也可以说,被转移为一刚一柔两种材料的连接关系(图1),这种转移真是神奇,我们倾向于把这种转移就叫做设计。然而,作为手套,这些手套们似乎还不能被作为常规的手套来使用,但它将一些非常规的主题推向了前台,比如材料们的交接关系等等。迪普拉泽斯的助教维泽尔(Christoph Wieser)在那本作业集里这样写道:“它们将手与手套的关系主题化了,它们用建筑的方式询问了一个覆层和所围合出来的空间之间的关系。”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又会说,这个手套太抽象了!不是吗?一个并不能被真正使用的手套,用“抽象”这个词形容恰恰好。这样的设计和制作就像一次解剖活动,这个作业并不是要去制作一幅真正的手套,而是一次设计训练,影响训练结果的除了学生们各自对手的理解之外,还有一个诱导条件——你只能选择一刚一柔两种材料,这是导致结果主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让一次手套的制作活动演变为一次解剖活动,但确实,手的部分具体性也被以这样的方式明确地抽象了出来。
在当代的设计中,这种抽象性的表达似乎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那么,具体的建筑们需要这样的抽象吗?
出题的过程其实是这样的。接到竞赛委员会的电话后,我在眼前电脑里别的项目的CAD空间里画了一个18米×18米的正方形,324平方米也算不小的占地了,对应着又画了一个剖面,10度的坡恰好提升了一个3米的层高高度。然后是功能考虑,学生们的阅历有限,居住对他们而言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也是最能体现建筑本质的功能类型,如果面积越压缩到极限,也许越能挤压出些本质来,于是就在18米×18米的基地上方又叠加了一个6米×6米的用于居住的基底,下面的功能不限,在基地上空漂浮着的这个基底将成为最终建筑的一部分,这可能也是设计条件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图2)。
题旨文字是在几小时后下班回家的路上想的。
因为是大学生竞赛,所以有那么一刻眼前又闪过一次与张永和、王方戟等人讨论同济大学建筑系实验班教学的情景。张永和说当下有三个重视建造教学的建筑系值得关注,它们分别是马德里理工、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和东京工业大学的建筑系,当时心底里深以为然。马德里理工不太熟悉,但也是结构和建筑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不分的教学模式,这个和东工大是一样的。ETH的教学通过前面的手套作业已可见一斑,然后东工大建筑系近年来以坂本一成为代表的教师们和国内的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建筑系展开联合教学活动,将他们的一些建筑教学、理论与实践带进了我的视野。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坂本一成的老师筱原一男。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筱原一男“白之家”的抽象性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我首次开始关注“抽象性”这一概念,最初我看着这个颇有些日本传统风格的坡屋顶的小住宅无法理解它的“抽象性”所在,随着对筱原作品的系统性了解以及和坂本一成、奥山信一等东工大老师的讨论,还有像对日本年轻的建筑师藤本壮介写的有关“白之家”《联系永恒与日常之物——新的白、新的抽象》 等文字的阅读,我开始逐渐理解“白之家”那掩盖掉内部木构架结构的白色吊平顶以及最终以“白”字命名的这个小住宅在1966年的筱原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图3、4)。随后各种有关抽象性的讨论进入视野,在一个题为《抽象的最前端》 的伊东丰雄和石上纯也的对谈中,甚至见到伊东这么说:“最近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讨论抽象性、抽象的图,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抽象……各种抽象催生出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讨论话题,这是非常有趣的”,可见抽象一词在日本当代建筑师的实践语境中出现的密度之高了。在2009年出版的《西泽立卫对谈集》 这本书里,伊东丰雄、西泽立卫、石上纯也、藤本壮介等人也有大段的关于建筑“抽象性”的讨论,不过他们谈的这个抽象性并非我在本次竞赛题目中想要表达的重点所在,所以在此不再展开,但是这本书里的讨论,特别是伊东、石上等人参观完西泽的十和田美术馆后在回东京的新干线列车上所讨论的那一段“抽象性”,非常精彩。尽管各种讨论中有关“抽象”的话语概念被不断偷换,就像本文前后“具体”与“抽象”的所指也不断在飘移一样,但似乎都有一个类似的共识,那就是抽象是走向新事物的动力,就连迪普拉泽斯在赞美具体的建造的同时,也不忘提及,“正是那些未建成建筑,就是所谓的‘空中楼阁’,才是推动着世界的动力” 。
我想再回到筱原一男,因为是他将我从抽象性又带回了具体性,和人类学相关的具体性。
筱原一男1975年的时候去了一趟非洲,他在一篇题为《第三种风格》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醒来的时候就隐约感到了一种不同于东京的燥热。当我打开空调之后,我才意识到让我难受的不是燥热本身,而是长途旅行的疲倦。我想,无论如何,我都该打开窗帘,让当代的非洲城市展现在眼前。于是,我打开了窗帘,但是我看到的几乎不是非洲(虽然有那么片刻,眼前的景色让我想起了卡萨布兰卡)。出现在眼前的这么一群建筑,可以在任何一座法式城市里找到。我把头贴到了玻璃上,尽量向下望,我感到了一阵强烈的热浪。这一次,我的眼睛捕捉到了某些热带树木的轮廓和色彩。我住的房间位于楼的顶层,12还是13楼,从这里可以俯瞰到前夜我抵达这个宾馆时最先进入的雨蓬(事实上,我是凌晨1或2点钟到达的)。在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下,站着5或6个黑人。除了他们,脚下的土地,塞内加尔的达卡,表明了它是一座有着某种法国风情的城市。”
筱原一男在这个看似法国风情的非洲城市中捕捉到了两样东西——让他觉得他可能真的身处非洲——某些热带树木的轮廓和色彩、5或6个黑人。接着,他又写道,“……不经意间,我碰到一群年轻人在洗澡。这是一个渔村,出海之后,渔民就在海边洗澡。当一片片落水溅落在黑色上面,那些黑色的身体、黑色大手结实的曲线、脚、头颅、腰身,似乎像波浪一般涌动。就在露天淋浴的混凝土墙之外,就是黄金海岸。或许最深刻地代表着非洲空间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建筑或是街景,甚至不是海洋。相反,非洲空间的个性乃是它的居民本身。在这样一次喧闹的遭遇之后,我的非洲之旅抵达了终点。”
筱原一男一旦领会到非洲的具体性和它的居民之间的关系,他知道自己甚至不需要更多的旅程了。回国之后,筱原一男在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印证了他关于“野蛮”与“具体性”的人类学直觉,并以此为他那一年即将施工的“上原通的家”作了一个“雨林”这样野性的比喻。
我理解筱原的具体性却是他1974年建成的“谷川之家”(图5、6、7)。位于森林里起伏基地上的一个不大的住宅,却用了接近3/4的室内面积覆盖了一个和原本地形完全吻合的裸土的坡,仿佛剥离了意义的木构架支撑着白色平整的斜面天花,近似赤裸的空间就像ETH学生们的手套作业一样将生活其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主题化了,筱原以这样一种方式将现代生活中的人所能获取的区别于自然空间的住居空间又逼回了野性自然的具体性之中,筱原将这个空间命名为“夏之空间”。筱原一男1980年代以后的作品走向了另一种几何性和象征主义,但颇有些预示意味的是,他2001-2006年最后一个并未建成的设计作品——廖科山地之家又唤回了谷川时代的具体性(图8、9),延展入室内的地形、颇有些随意的坡顶下的斜撑、甚至深入地下的浴室,人在室内与室外地形相遇,漂浮半空的加斯东•巴什拉的阁楼(注: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阁楼”,意指他在所著的《空间的诗学》一书中,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述家宅中阁楼的精神意义:“…这些不起眼的小屋有着壳的价值…阁楼既小又大,既热又冷,永远给人安慰。”见该书“第一章 家宅。从地窖到阁楼。茅屋的朝向”。我以为筱原一男廖科山地之家的阁楼,正是出自这种给人以安慰的空间经验的记忆。) 还有深入地下的洞穴般的空间,不过4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浓缩了记忆与原始,野性之中,又带着浓郁的关怀,以及对活着这一本能欲望的歌颂。
不得不说,筱原对具体性的关注转移为他的建筑作品,却又是以高度抽象性的方式来完成的呢,所以筱原在他的书中用了“廖科山地的初等几何学”这么一个抽象的名字来命名他这最后一个住宅作品。建筑果真不就是从抽象到具体,抑或从具体到抽象么?
也许当我下意识地给那块18米见方的基地叠加了一个坡度的时候,筱原式的具体性神灵已经在我的体内偷偷地游荡开来了。其实,我可能想要的是些更为具体的“具体性”们,于是在题旨文字中不断出现了“寒冷的、炎热的、多雨的、干旱的、多风的、阳光充足的……,丛林、草地、沙滩……”这样的字眼,在当代建筑潮流越来越趋于细窄的困境中,丰富的具体性背后,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建筑学啊!
参考文献:
(瑞士)Andrea Deplazes编著,城市笔记人译,制作建筑, http://www.douban.com/note/133352055/ ,(原著Deplazes, Andrea, edited, “Making Architecture”, Zurich: GTA Verlga, c.2010)
日本)藤本壮介著,平辉译,郭屹民校,《联系永恒与日常之物——新的白、新的抽象》,译文见http://www.douban.com/note/140701781/
日本)伊东丰雄+石上纯也著,ZJJ爸爸+ZJJ译,《抽象的最前端》,译文见http://www.douban.com/note/211378744/,原文见http://kenchiku.tokyo-gas.co.jp/live_energy/space/52.php
(日本) 西泽立卫编著,谢宗哲译,西泽立卫对谈集,台湾,田园城市 2010
(日本) 筱原一男著,城市笔记人译,第三种风格,译文见http://www.douban.com/note/186463084/,英译版原文见2G 58/59期,2011 .2-3
【建筑的设计及建造过程总是在一定条件下展开的,并经历着从抽象到具体,抑或从具体到抽象,乃至不断反复的过程。
所谓“一定的条件”,可能关乎具体的气候、环境、地形,等等。
所谓“具体”和“抽象”,可能关乎光线、气味、质感、材料、构造、建造、思考、方法、几何、关系、图形、功能,等等。
本次竞赛委员会为设计者提供了一个略具抽象的基地,在绵延坡度为10度、18m×18m投影见方的场地正中上方,还有一块6m×6m见方的空中水平基地,建筑的可建造范围将被限定(任意小于但不超过)在如图虚线所示的两个立方体范围内,上部立方体为6(长)×6(宽)×6(高)m,下部立方体为18(长)×18(宽)×9(高)m。场地朝向自定,气候可根据参赛者所在地的具体气候或假想为寒冷的、炎热的、多雨的、干旱的、多风的、阳光充足的......,环境可以是丛林、草地、沙滩......,功能安排在上部立方体范围内须为居住,下部立方体范围内功能不限(居住或其他),但上下功能需能并置成立。上述朝向、气候、环境不限但必须自我设定。
竞赛委员会期待看到每一位参赛者在设定条件下的充满想象力的设计。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建筑师》杂志2012天作奖竞赛题旨】
“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这几乎是在描述着所有的实践活动,比如科学实验,但建筑设计也许尤为典型。
而实际上,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范畴、不同的尺度下,都有着可以无穷放缩的具体与抽象。在这里,我首先想把“具体”定义为一种“建造”,把“抽象”定义为“建造之前”,而且,无论如何,这个题目同时也暗示着,我们想要关注过程,一个设计诞生的过程。
建筑作为物体本身,它由墙体、柱子、梁板等元素以及它们的开口(如窗洞、门洞等)组成,更重要的,这些元素们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人们要使用的空间,所谓“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者也。工匠们要把建筑造出来,建筑师就必须先以某种方式把这些元素们的物质性和组织方式讲清楚——材料、结构、构造,把砖块和砖块用砂浆粘结并垒起来形成墙,把水泥石子和钢筋浇注在一起形成柱子、梁板等等,一个具体的建筑就是以类似这样的建造方式一点点完成的。然而一个建筑并不是这样就可以被建造了,“造一个怎样的房子”这个问题将我们带到建造之前,或者说是建筑师展开设计的落笔之前。
不可否认,我正在引用安德烈•迪普拉泽斯(Andrea Deplazes)为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大学(ETH)建筑系一年级的学生作业集所写的引言的内容,他在这篇名为“制作建筑(Making Architecture)” 的引言里为建筑师的“建造之前”又引用了和亚里斯多德有关的一个词——metaphysicists(元-物理学家,城市笔记人译)。metaphysics,原是亚里斯多德在写完研究自然世界的著述《物理学(Physics)》之后又写的《物理学后篇》,是为了涵盖人、神等内容的补遗,后来metaphysics在汉语中被译为“形而上学”,是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根据我国的《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译过来的。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这“形而上学”在亚里斯多德这里是“大树”的树根,在《易经》中是抽象之“道”,也正是“建造之前”要有的功课。设计的过程,恰好就是将抽象的“道”,亦即思想和概念,向具体的“器”——也就是建筑的物质性转移的过程。需要一提的是,这抽象之“道”又是从具体之“器”之中获得的,这一次的具体或可称之为“元-具体”,也就是在新的具体创造出来之前的那些“具体”们,比如既存之物、过往案例、地形、地理等等。
迪普拉泽斯教授指导下的ETH建筑系一年级的一个学生作业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手套——物体”,一个时间只有一天的手工作业。在此次竞赛出题的当口,有那么一瞬间,这些手套们从我的眼前闪过。学生们被要求从给定的一刚一柔两种材料库中各选取一种,去制作一幅手套。在这个前提下,你必须要籍着所选的具体材料建立一种结构,你不能直接沿用已有的建构方法,你必须要思考出或理解到某种结构原理、某种构造方式,才能利用这刚柔两种材料建立一种结构体——附着的、包覆的、互动的……而这种结构体又必须和你的手指发生功能及空间关系——保护的、保暖的、运动的……
毫无疑问,在制作这个手套之前,你得先想清楚要制作的手套和手的关系,而关于手的认识取决于对具体的手的观察与了解,最后关于手的一些认识被体现在制作完成的一个的手套中,或者也可以说,被转移为一刚一柔两种材料的连接关系(图1),这种转移真是神奇,我们倾向于把这种转移就叫做设计。然而,作为手套,这些手套们似乎还不能被作为常规的手套来使用,但它将一些非常规的主题推向了前台,比如材料们的交接关系等等。迪普拉泽斯的助教维泽尔(Christoph Wieser)在那本作业集里这样写道:“它们将手与手套的关系主题化了,它们用建筑的方式询问了一个覆层和所围合出来的空间之间的关系。” 不过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又会说,这个手套太抽象了!不是吗?一个并不能被真正使用的手套,用“抽象”这个词形容恰恰好。这样的设计和制作就像一次解剖活动,这个作业并不是要去制作一幅真正的手套,而是一次设计训练,影响训练结果的除了学生们各自对手的理解之外,还有一个诱导条件——你只能选择一刚一柔两种材料,这是导致结果主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它让一次手套的制作活动演变为一次解剖活动,但确实,手的部分具体性也被以这样的方式明确地抽象了出来。
![]() |
图1:ETH建筑系一年级学生作业,手套-物体(“Making Architecture”, Zurich: GTA Verlga) |
在当代的设计中,这种抽象性的表达似乎占据了越来越大的比重,那么,具体的建筑们需要这样的抽象吗?
出题的过程其实是这样的。接到竞赛委员会的电话后,我在眼前电脑里别的项目的CAD空间里画了一个18米×18米的正方形,324平方米也算不小的占地了,对应着又画了一个剖面,10度的坡恰好提升了一个3米的层高高度。然后是功能考虑,学生们的阅历有限,居住对他们而言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也是最能体现建筑本质的功能类型,如果面积越压缩到极限,也许越能挤压出些本质来,于是就在18米×18米的基地上方又叠加了一个6米×6米的用于居住的基底,下面的功能不限,在基地上空漂浮着的这个基底将成为最终建筑的一部分,这可能也是设计条件中最有意思的地方(图2)。
![]() |
图2:2012《建筑师》杂志天作奖竞赛题图 |
题旨文字是在几小时后下班回家的路上想的。
因为是大学生竞赛,所以有那么一刻眼前又闪过一次与张永和、王方戟等人讨论同济大学建筑系实验班教学的情景。张永和说当下有三个重视建造教学的建筑系值得关注,它们分别是马德里理工、苏黎世瑞士联邦理工和东京工业大学的建筑系,当时心底里深以为然。马德里理工不太熟悉,但也是结构和建筑专业的学生在低年级不分的教学模式,这个和东工大是一样的。ETH的教学通过前面的手套作业已可见一斑,然后东工大建筑系近年来以坂本一成为代表的教师们和国内的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建筑系展开联合教学活动,将他们的一些建筑教学、理论与实践带进了我的视野。在回家的路上,我想起了坂本一成的老师筱原一男。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筱原一男“白之家”的抽象性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我首次开始关注“抽象性”这一概念,最初我看着这个颇有些日本传统风格的坡屋顶的小住宅无法理解它的“抽象性”所在,随着对筱原作品的系统性了解以及和坂本一成、奥山信一等东工大老师的讨论,还有像对日本年轻的建筑师藤本壮介写的有关“白之家”《联系永恒与日常之物——新的白、新的抽象》 等文字的阅读,我开始逐渐理解“白之家”那掩盖掉内部木构架结构的白色吊平顶以及最终以“白”字命名的这个小住宅在1966年的筱原作品中的特殊意义(图3、4)。随后各种有关抽象性的讨论进入视野,在一个题为《抽象的最前端》 的伊东丰雄和石上纯也的对谈中,甚至见到伊东这么说:“最近在各种各样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人在讨论抽象性、抽象的图,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抽象……各种抽象催生出新的问题,成为新的讨论话题,这是非常有趣的”,可见抽象一词在日本当代建筑师的实践语境中出现的密度之高了。在2009年出版的《西泽立卫对谈集》 这本书里,伊东丰雄、西泽立卫、石上纯也、藤本壮介等人也有大段的关于建筑“抽象性”的讨论,不过他们谈的这个抽象性并非我在本次竞赛题目中想要表达的重点所在,所以在此不再展开,但是这本书里的讨论,特别是伊东、石上等人参观完西泽的十和田美术馆后在回东京的新干线列车上所讨论的那一段“抽象性”,非常精彩。尽管各种讨论中有关“抽象”的话语概念被不断偷换,就像本文前后“具体”与“抽象”的所指也不断在飘移一样,但似乎都有一个类似的共识,那就是抽象是走向新事物的动力,就连迪普拉泽斯在赞美具体的建造的同时,也不忘提及,“正是那些未建成建筑,就是所谓的‘空中楼阁’,才是推动着世界的动力” 。
![]() |
图3:白之家外景(图片来源:Kazuo Shinohara-Street with human Shadows / Selected works) |
![]() |
图4:白之家内景(图片来源:Kazuo Shinohara-Street with human Shadows / Selected works) |
我想再回到筱原一男,因为是他将我从抽象性又带回了具体性,和人类学相关的具体性。
筱原一男1975年的时候去了一趟非洲,他在一篇题为《第三种风格》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醒来的时候就隐约感到了一种不同于东京的燥热。当我打开空调之后,我才意识到让我难受的不是燥热本身,而是长途旅行的疲倦。我想,无论如何,我都该打开窗帘,让当代的非洲城市展现在眼前。于是,我打开了窗帘,但是我看到的几乎不是非洲(虽然有那么片刻,眼前的景色让我想起了卡萨布兰卡)。出现在眼前的这么一群建筑,可以在任何一座法式城市里找到。我把头贴到了玻璃上,尽量向下望,我感到了一阵强烈的热浪。这一次,我的眼睛捕捉到了某些热带树木的轮廓和色彩。我住的房间位于楼的顶层,12还是13楼,从这里可以俯瞰到前夜我抵达这个宾馆时最先进入的雨蓬(事实上,我是凌晨1或2点钟到达的)。在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下,站着5或6个黑人。除了他们,脚下的土地,塞内加尔的达卡,表明了它是一座有着某种法国风情的城市。”
筱原一男在这个看似法国风情的非洲城市中捕捉到了两样东西——让他觉得他可能真的身处非洲——某些热带树木的轮廓和色彩、5或6个黑人。接着,他又写道,“……不经意间,我碰到一群年轻人在洗澡。这是一个渔村,出海之后,渔民就在海边洗澡。当一片片落水溅落在黑色上面,那些黑色的身体、黑色大手结实的曲线、脚、头颅、腰身,似乎像波浪一般涌动。就在露天淋浴的混凝土墙之外,就是黄金海岸。或许最深刻地代表着非洲空间的东西并不是真实的建筑或是街景,甚至不是海洋。相反,非洲空间的个性乃是它的居民本身。在这样一次喧闹的遭遇之后,我的非洲之旅抵达了终点。”
筱原一男一旦领会到非洲的具体性和它的居民之间的关系,他知道自己甚至不需要更多的旅程了。回国之后,筱原一男在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一书中印证了他关于“野蛮”与“具体性”的人类学直觉,并以此为他那一年即将施工的“上原通的家”作了一个“雨林”这样野性的比喻。
我理解筱原的具体性却是他1974年建成的“谷川之家”(图5、6、7)。位于森林里起伏基地上的一个不大的住宅,却用了接近3/4的室内面积覆盖了一个和原本地形完全吻合的裸土的坡,仿佛剥离了意义的木构架支撑着白色平整的斜面天花,近似赤裸的空间就像ETH学生们的手套作业一样将生活其中的人与土地的关系主题化了,筱原以这样一种方式将现代生活中的人所能获取的区别于自然空间的住居空间又逼回了野性自然的具体性之中,筱原将这个空间命名为“夏之空间”。筱原一男1980年代以后的作品走向了另一种几何性和象征主义,但颇有些预示意味的是,他2001-2006年最后一个并未建成的设计作品——廖科山地之家又唤回了谷川时代的具体性(图8、9),延展入室内的地形、颇有些随意的坡顶下的斜撑、甚至深入地下的浴室,人在室内与室外地形相遇,漂浮半空的加斯东•巴什拉的阁楼(注: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科学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的阁楼”,意指他在所著的《空间的诗学》一书中,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阐述家宅中阁楼的精神意义:“…这些不起眼的小屋有着壳的价值…阁楼既小又大,既热又冷,永远给人安慰。”见该书“第一章 家宅。从地窖到阁楼。茅屋的朝向”。我以为筱原一男廖科山地之家的阁楼,正是出自这种给人以安慰的空间经验的记忆。) 还有深入地下的洞穴般的空间,不过4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浓缩了记忆与原始,野性之中,又带着浓郁的关怀,以及对活着这一本能欲望的歌颂。
![]() |
图5:谷川之家外景(图片来源:Kazuo Shinohara-Street with human Shadows / Selected works) |
![]() |
图6:谷川之家,夏之空间(图片来源:同图5) |
![]() |
图7:谷川之家剖面和平面(图片来源:同图5) |
![]() |
图8:廖科山地之家剖面(图片来源:《筱原一男 住宅图面》,东京,彰国社,2008) |
![]() |
图9:廖科山地的初等几何学模型(路璐制作及摄影) |
不得不说,筱原对具体性的关注转移为他的建筑作品,却又是以高度抽象性的方式来完成的呢,所以筱原在他的书中用了“廖科山地的初等几何学”这么一个抽象的名字来命名他这最后一个住宅作品。建筑果真不就是从抽象到具体,抑或从具体到抽象么?
也许当我下意识地给那块18米见方的基地叠加了一个坡度的时候,筱原式的具体性神灵已经在我的体内偷偷地游荡开来了。其实,我可能想要的是些更为具体的“具体性”们,于是在题旨文字中不断出现了“寒冷的、炎热的、多雨的、干旱的、多风的、阳光充足的……,丛林、草地、沙滩……”这样的字眼,在当代建筑潮流越来越趋于细窄的困境中,丰富的具体性背后,蕴藏着多么丰富的建筑学啊!
参考文献:
(瑞士)Andrea Deplazes编著,城市笔记人译,制作建筑, http://www.douban.com/note/133352055/ ,(原著Deplazes, Andrea, edited, “Making Architecture”, Zurich: GTA Verlga, c.2010)
日本)藤本壮介著,平辉译,郭屹民校,《联系永恒与日常之物——新的白、新的抽象》,译文见http://www.douban.com/note/140701781/
日本)伊东丰雄+石上纯也著,ZJJ爸爸+ZJJ译,《抽象的最前端》,译文见http://www.douban.com/note/211378744/,原文见http://kenchiku.tokyo-gas.co.jp/live_energy/space/52.php
(日本) 西泽立卫编著,谢宗哲译,西泽立卫对谈集,台湾,田园城市 2010
(日本) 筱原一男著,城市笔记人译,第三种风格,译文见http://www.douban.com/note/186463084/,英译版原文见2G 58/59期,2011 .2-3
啊 ,太棒了终于见到解题了。虽然没有做这个竞赛,但是当时还是思考了一些。
筱原一男的具体性是将材质本身的最原初的一面近乎残酷地直接推到人的面前,这种具体性和很多功能主义设计师为使用者考虑到最细处的具体性近乎背道而驰。这也是筱原一男在自己的作品中存在感如此强烈的原因吧。这竞赛虽然自己也做了,但对于抽象性和具体性的题眼还是没想的很清楚,最后时间仓促,匆匆收场,遗憾了。
呵呵。你的maozhai不错的...
@一村 唉,无论是设计还是表现都差得远,有些私事,耽搁了,最后不理想也是情理之中,但是其中的思考本身还是受益匪浅,有个竞赛催逼着会让头脑转得快好多,呵呵
不好意思,读到一半插一句metaphysics 希腊文原意是“物理学之后” 是因为后人在编辑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把这一章编在物理学的后面而得名,本身跟物理学没有直接关系,是思辨层面的抽象理念吧
以下是赵敦华老师在《西方哲学简史》里的解释: 有人认为仅仅是偶然的编在了物理学的后面;也有意见认为编辑的顺序反映出教育顺序,亚里士多德实际上沿着从物理学到形而上学的顺序循序渐进的传授思想。还有人进一步认为教育反映出亚里士多德的思想顺序;“物理学之后”的意思是“超越物理学”,即超越经验领域到达靠思辨把握神圣领域。
我们翻译为“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称为“第一哲学”和“神学”,以达到最高的知识,以最高、最普遍的原则为对象。亚里士多德本人解释是“一门研究是者(Being)自身以及出于它本性的属性的科学”
穴与巢,就像藤本说的。
@[已注销],今天上午还在豆邮里聆听了@城市笔记人的教导:meta-是希腊语的介词,方位介词,above or after。meta-physics,其实没有above的意思,是亚里士多德写了《物理学》,觉得有缺憾,因为物理研究的是自然世界,不包括人和神。所以,做了一个《在物理学之后》的补遗,等于扩大了研究范畴。
啊,我的意思是,根据我阅读的哲学史(就是赵敦华老师那本),以及上哲学课时(吴增定)老师特别的纠正,metaphysics这个词来自于后人在编辑亚里士多德著作时,将这一部分放到了物理学部分之后,不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命名的~ 后面的解读,只是大家讨论这样的排序是否有具体意义~
笔记人老师还说:当然,就其内容来说,的确是above,就是比物理学更大,所以,在汉译时,被对应为,形下之器,的形上论道。这个,也是汉语的附会。亚里士多德没想那么多,因为在一个上古社会里,神的存在不是道的问题,而是在的问题。
没做设计一段时间,参加了比赛,更多考虑的是利用自然环境变化对于建筑产生影响的衍生,水上渔民之屋。时间仓促,完成不佳。
看到解题,有更深了解。对于抽象性和具体性的思考没到这一步。
啊,这倒是不错~
只有sketch up截图的人实在没好意思投出去……表示下具体起来好难……
您是柳老师?
可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