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注定--24小时滚动新闻--人民网
人民网>>24小时滚动新闻

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注定

2012年12月09日06:26    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看新闻

本报记者 唐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接近年均10%的增速,从一个低收入国家成功变成了中等收入国家。但一些经济问题也显现出来,如收入分配问题凸显、经济环境恶化、去年以来经济增速开始下滑等。很多人担心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王建铆教授与朱天教授看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并非经济体发展必经阶段,从中国经济的特点来看并不用对此担心。但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并非必然趋势,要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无论是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是劳动力培养,中国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避免或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要比避免或摆脱低收入陷阱更加容易。中国更迫切需要关注的是,避免沦为“低速起飞”的经济体。

  只有综合考量发展水平与发展速度,才能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经济体的发展状态。在全面考察过发展中经济体在20世纪最后10年与21世纪前10年的经济变化后,王建铆教授发现,发展中经济体在20世纪最后10年多处于“非起飞”状态,但这种情况在21世纪前10年发生了明显改变。

  根据人均GDP10年平均增长率,可以将所有发展中经济体分成四大类:高速起飞(不低于7%)、中速起飞(不低于5%,低于7%)、低速起飞(不低于3%,低于5%)和非起飞(低于3%)。非起飞经济体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停滞(低于3%,不低于0)、倒退(低于0)和不明(没有人均GDP增长率数据)。不明经济体通常不是倒退经济体就是停滞经济体。

  统计显示,20世纪最后10年,除中国以外,几乎整个发展中世界都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和低收入陷阱。在38个上中等收入、42个下中等收入和35个低收入经济体中,分别有28个(74%)、36个(86%)和31个(89%)处于非起飞状态。整个发展中世界,高速起飞的只有中国,中速起飞的只有越南。

  而在21世纪最初10年,在“陷阱”中不能自拔的经济体明显减少,而且收入越高的经济体,走出“陷阱”的数量越多。38个上中等收入、42个下中等收入和35个低收入经济体中分别有10个(26%)、18个(43%)和23个(66%)处于非起飞状态。从20世纪最后10年到21世纪最初10年,高速起飞经济体从1个增加到10个,中速起飞经济体从1个增加到20个,低速起飞经济体从18个增加到34个,非起飞经济体从95个减少到51个,其中倒退经济体从38个减少到9个。

  王建铆说,这项研究表明,所谓的“陷阱”并不是命中注定,而且避免或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要比避免或摆脱低收入陷阱更加容易。中国不必过于担心会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眼下,中国更迫切需要关注的是,避免沦为“低速起飞”的经济体。

  在王建铆主持下、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今年10月发布的“全球经济发展排名榜”显示:按照国际通行的Atlas算法,中国人均GNI(国民总收入)排名位次已从2010年的121上升到2011年的114;人均GNI排名指数从2010年的61.4%上升到2011年的62.6%。王建铆解释,这意味着在中国以外的世界56亿人口中,62.6%已经在人均GNI上落后于中国,中国属于世界较富裕的一半。这样的经济成果来之不易。

  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旦达到高收入水平,高速起飞的发展速度就不可能继续维持。目前中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已经达到高收入水平,未来的人均GDP增长率很难再达到7%以上,而发展水平比较低但发展条件比较好的内陆地区仍可能长期维持高速起飞。不过,无论是中国沿海地区与当年的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相比,还是中国内陆地区与当年的沿海地区相比,都面临更严峻的发展困境。

  具体而言,由于不像当年的日本和 “四小龙”那样存在劳动输入的壁垒,中国沿海地区在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没有及时进行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和资本输出。未来政府应该及时调整区域发展战略,用经济手段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促进低附加值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创造推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经济环境。同时,中国内陆地区在工资、房租、资源、运输等方面的成本可能会上升较快,未来如果不通过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来快速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沿海地区的继续发展将困难重重。

  ●中国与那些所谓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或地区拥有某些共同的特点,与那些没有走出所谓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所面临的情况很不相同。

  记者:据您观察,上世纪50年代以后,能成功从中等收入跻身高收入行列的国家有哪些?

  朱天:上世纪50年代以后,即二战结束后60多年中,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入发达国家。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在60多年前也是发达国家。希腊、西班牙等南欧国家以及日本从中等收入国家变成发达国家,但当时这些国家的起点相对较高,如1951年西班牙的人均收入(这里指的都是按购买力平价调整过的数字)是美国30%、日本的人均收入是美国的25%。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亚洲“四小龙”经济从六十年代开始起飞。六十年代初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美国的20%,已经是中等收入,与中国现在情况比较相似。中国台湾和韩国那时候的人均收入大约是美国的10%,到七十年代中后期达到美国的20%。这四个国家和地区到九十年代中期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或者超过美国的50%,可以说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

  记者:亚洲“四小龙”当时为什么能成功进入高收入国家或地区?

  朱天:每个经济当时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其中有些共同的特点:第一,很长一段时间,它们都是以出口经济为导向,属于开放的经济体,与当时其他很多发展中国家不同;第二,它们基本上都还是实行了市场经济制度,有的政府对市场会有一定干预,尤其是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政府都对市场有一定的干预,政府都比较强势有效;第三,它们的储蓄率都很高,也就使得投资率较高;第四,它们都非常重视教育,而且教育水平相对较高。

  这些共同特点也都是中国目前所拥有的。

  记者:过去60多年,还有很多没能成功进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很多人认为,它们的经历要值得中国警示。

  朱天:同样在上世纪50年代,巴西、墨西哥等很多拉美国家基本上都已经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当时它们的人均收入水平大约是美国的20%左右。阿根廷在那个时候其实已经可以算是发达国家了。60多年过去了,这些国家的人均收入还是相当于美国的20%左右。它们的经济有所增长,只是增长得并不比发达国家快。原因在哪里显然值得研究。

  但拉美国家所面临的情况与中国现在完全不同。它们在发展战略上开始都采取了进口替代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政治也不太稳定。八十年代后开始市场化改革,但直到近十年好像才在一些国家显出成效。拉美国家大多数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很差,作为发展中国家,总体上储蓄率都偏低,借很多外债,贸易赤字较高,所以容易出现造成债务危机、货币大幅贬值和高通货膨胀。其所谓的持续高速增长充其量是一些国家有过不超过10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而不是持续10年、20年乃至30年以上的高速增长。中国现在拥有的恰恰是拉美国家所没有的:出口多年来保持顺差、外汇储备高、储蓄率高,经历过30年接近10%的高速经济发展。所以,那些导致拉美国家经济没有实现再次起飞的因素,在中国并不存在。

  记者:如果请您做个预测,中国还要多少年才能进入高收入行列,达到像美国那样的人均收入水平?

  朱天:当年亚洲“四小龙”人均收入达到美国的20%后,还保持了将近20年6%以上的经济增长。现在中国人均收入(还是按购买力平价来算)也已达到美国的20%,估计未来2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还会很快,但不会像过去30年那么快,可能保持在平均每年6%至7%的增速,10年左右人均收入就能实现翻一番。这也是很快的增长速度。以美国年均2%的人均收入增速计算,估计20年后,中国人均收入会达到美国的40%;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估计50年后,中国人均收入会达到或接近美国水平。

  当然,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并非历史必然趋势,拉美国家的经历已经证明这点。国家经济的长期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人力资本的多少,其关键是教育水平的高低。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到: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