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大师:Stephan Micus
标签: stephanmicus民间音乐世界音乐配器法rumiecm乐器文化
There are ten thousand way to bow and kiss the earth.
——魯米(Mevlana Jalal al-Din Rumi)
文/何力
一
1953年,时年16岁的德国巴伐利亚少年Stephan Micus,第一次出游东方,由此踏上了一发不可收拾的音乐之路。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和收罗民间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类乐器,至2010年,其在ECM和JAPO出版录制的唱片已达近二十张。
几年前,从对28岁的Stephan Micus在最现代的录音室制作的《Implosions》的反复聆听开始,我以为,他的出发点不过是要素不相识的两种或多种民间乐器走到一起展开将心比心的对话和交流,但是命运的眷顾,很多事就这么成了,以至于我后来会忽然觉得,将他的近二十张唱片称为世纪末世界音乐的图书馆、百科全书、配器法、音乐史,以及现代音乐制作,录音、混音工程的示范也毫不过分。
在《Implosions》中,他演奏了故乡的巴伐利亚筝(Bavarian zither)和吉他,以及十年来追随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习得的民间传统乐器。在有限但并不狭隘的聆听经验里,Stephan Micus的音乐曾经使我陷入了从事音乐工作以来最长久的思索和迷惑,欣喜和展望,还有许多启迪和鼓舞。
他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目前视力所及范围内非他莫属——游走于四大洋五大洲之间的求学旅程和录音实践,不经意间就打破了东方和西方、民间与学院、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雅与俗、乐队与个体的樊篱和界限。甚至,使殖民、掠夺、政治、人文的概念也渐渐模糊起来,而所谓的采风,改编,制作等等“时尚”便成了滑“音乐”之大稽的名词儿和腐朽僵死的理论。
若没有网络,很难想象我能够有机会听到他的“全集”。一个数字音乐时代的来临——一切的音乐需要重新审视与选择,而他的声音,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坐标。
Stephan Micus通过他的足迹似乎编织了信息时代第一个世界音乐的网络。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个所谓“沦丧”的时代,在沦丧之上,他也编织了通往音乐天堂的阶梯。使很多面临遗忘的资源,被垄断的资源重新回到了众人的耳边。而归根结底,最要紧的不是要听多少Stephan Micus的音乐,而是探询其独立的精神和音乐美学的理念,及其源头和未来。
二
在Stephan Micus的唱片中,一件乐器就是一架飞机。该飞往哪里呢?在每一张唱片中,他似乎都在若有所思的发问却并不解答。
从古代到今天,游历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人走马观花,有人沉迷不拔,有人一辈子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人来无影去无踪。昔日的徒步、骆驼,被今天的摩托车、越野车、飞机代替,超音速的飞机一昼之间就在世界各地来回奔波。
交通工具的变化在音乐上的确为Stephan Micus提供了便捷,他确实坐了飞机也开着吉普车四处奔走,但是且慢,Stephan Micus的旅程却不仅是乘着乐器的游历——他通过学会一件又一件当地的流传了千百年的乐器而落地生根,通过吟唱和游历,他停止了来回穿梭,而是直接生长于不同文化时空和领域中,成为原住民的一份子。
每当乐声响起,可以听见,作为肉身的Stephan Micus虽然与常人无异,但是作为音乐家的Stephan Micus却可以在同一时刻出现在五大洲四大洋的任何地域,有意思的是让人不经意的觉得地球村东边的尺八正在给远在万里之外的西边的耳朵讲故事,印度和德国的修士们正在互传有无,互赠西塔儿琴和巴伐利亚筝。一切物理的距离在心灵和耳膜深处早已不复存在。
甚至,一件又一件乐器带着他直接抵达了超音速的飞机也不曾光顾过的乐器世界的核心领域,使他的音乐自然而然的飞到了人类音乐传统精神的高度——那些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那些苏菲和宗教的传统,那些民间小部落的传统,那些强大和弱小的传统。那些和大多数专家和研究人员绝缘的领域如此自然地接纳了他——而非一种刻意——人为地跨地域、跨族群、跨文化等的越野行动,也非学院派简单到复杂的学术繁荣的结果。
行走、学习、研究,表达中的Stephan Micus始终是置身其间的原住民社会的一分子,而不是一个“他者”,对一个开放的心灵和敏感的耳膜,这一切本就是人类共享的最美的事物。
正如在唱片《Desert Poems (2001)》内页里引用的诗人鲁米所言:There are ten thousand way to bow and kiss the earth。
三
Stephan Micus和“严肃音乐”领域的大师不同,在他的唱片里,大到宇宙外景,小到微观内心,处处充满了人类的气息——绝不是猎艳和好奇的异国情调,不是西方人在东方的游历,也不是东方对西方人的重塑;更不是贝多芬或莫扎特式传统的“狂轰乱炸”的音响结构,声部此起彼伏的精打细算和协调,也不是交响乐中的小提琴、小号、钢琴、定音鼓等所谓西方中心流派中“人类”乐器的气息,而是音乐——人类最简单的音乐,不是刻意的审丑或者审美,也不是调性和无调的变迁,噪音和乐音的对立,无声与有声的辩证,生活与艺术的疏离,的的确确,它是人类的音乐——宁静,节制,冥思,开放,欢乐,洁净……
作为民间音乐家的Stephan Micus,相对于贝多芬、莫扎特以降的古典音乐家的“海量”作品集也拿出了近二十张毫不逊色的专辑,而且与他们不同的是——借现代交通的便利和录音技术的飞速发展——Stephan Micus不但作曲、演奏、演唱、混音,而且那听起来似乎是合唱团和民族器乐队的音响,诸如一首歌中的20多个声部音轨等等,除极其个别之外全部是自演自导,将手和口,身体和思想无不发挥到了极致,弦管木铜,无所不包——这是花费几十年时间和心血学习摸索、甄别研究的结果。
Stephan Micus不用走上宫廷豪门、剧院舞台,用几十年的民间经历和近二十张唱片证明了——民间音乐的大制作,高水平也非学院派所及,因为在一个人的背后为他撑腰的不是学术权威,官僚机构,不是大指挥家或者著名乐团,而是切切实实的民间音乐传统和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
这也是对民间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对学院派的陈旧迂腐的“高雅”、百年不变的“名曲欣赏”的一次有力的洗涤;对高高在上的所谓权威,被垄断的私密资源和现代作曲技艺的挑战和瓦解。遥想当年,阿炳的音乐只是用来卖唱,杨荫浏先生在录音时为了节省那不多的录音钢丝,仅仅录了那么几首器乐曲。然而,今天所有的中国音乐学院都要学习阿炳。现实尽管令人哀叹,历史有其相似,但也自有其公正。
聆听Stephan Micus,我常常以为正在播放的是来自民间的交响乐队——恰和学院派互为左右的实力绝不可小觎的在野派。而现在这个民间大乐队由凝聚了无数民间艺人灵魂的一个人来完成——时代变了,多轨技术圆了一个民间音乐家的梦,也许是无数代民间音乐家的梦。但仅仅是技术吗?Stephan Micus不紧不慢,用一张又一张唱片做了精彩的回答。
甚或,这样的时代,不但需要贝多芬、莫扎特到勋伯格,凯奇,也要有超女快男,更要有Stephan Micus……在一个数字音乐时代的来临——一切的音乐需要重新审视与选择,其命运也不外乎速朽枯萎或传承发展。
四
一个人学会多少件乐器,才会成为一个乐手?——面对Stephan Micus,也许会有人这么发问。
一个人不远万里奔赴世界各地学习演奏原住民的乐器——其意义究竟巨微?何况时间、文化、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都充满了限制和障碍——这是否可行?若真是玩票般情趣所致,玩到几尽乱真,也不过是模仿的精彩高明或者笨拙低劣。
初见Stephan Micus的唱片《Darkness And Light》封面,以为他在吹奏“鱼竿”——后来才得知这根足有两米长的“鱼竿”叫ki un ki,是西伯利亚一个部落的吹奏乐器,它没有音孔,完全靠嘴唇来控制音高,而且只在吸气的时候发声。Stephan Micus,留给我的印象也曾如《Darkness And Light》的封面进入我的视线——一位乐器世界的垂钓者。
他在唱片里演奏的乐器多到令人吃惊:Bavarian Zither(巴伐利亚), sitar(印度),Sarangi(印度), dilruba (印度)Dondon(加纳), ,Kalimba(坦桑尼亚),Sinding(西非),尺八(日本),Rabab(阿富汗), Bodhran(日本), Angklung(),Flowerpots(),Thai Flute(泰笛),笙(日本),suling(印度尼西亚),bolombatto,steel drum,tin whistle(爱尔兰),Sattar()——Nay(埃及),ki un ki(西伯利亚) kortholt……
即使一个天赋极高的乐手,仅仅面对这些乐器,也需要莫大的的勇气,掌握它更需付出非凡的努力;即使一个摄影师去了这些地区专门拍摄这些乐器,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非常人所及。不可否认,我也曾深深地怀疑这样一个“垂钓者”的所为。只是在不断的聆听和甄别的过程中,他从一个谜,成为我心中那一块神圣领域的大师。
这些乐器无一不是世界各地民族的瑰宝,对世界音乐有点关注的人也无不多少有所熟悉——Stephan Micus的演奏并没有降低某一件乐器的地位,相反——他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先行者——为人类的各种乐器的融合,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份美丽的图景——和那些采风、采样的商人、乐人不同,Stephan Micus不但用双手和心灵触摸了这些乐器,并追随“人” ——这些乐器背后的一代又一代大师,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甚至在《Desert Poems》《 Athos》《Towards the Wind》中听到了他演奏的新疆维吾尔的拉弦乐器萨塔尔——那是我听到的最感人的录音。萨塔尔是以一根钢丝为主弦,另附九至十三根钢丝共鸣弦的乐器,驾驭它没有深厚的功力非常人所能想象。
Stephan Micus的唱片完全是一个乐器世界的联合国——各个国家的乐器是其成员——犹如来自中国的乐器和来自南美及印度的乐器被派驻一起工作,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但是这些乐器有一个共性——他们都会说一种Stephan Micus发明的沟通技巧——都认识Stephan Micus心灵的曲谱。
Stephan Micus的演奏也提供了一种标准——仅从我所熟悉的吉他等乐器来说——并非无可挑剔,但是最为可贵的是它将通常意义上的“炫技”深埋于意境和心灵钩织的音乐中不能抬头——这不但需要阅历,经历,心力,功力,更需要非凡的智慧的耳朵和没有一丝杂念的心灵。
在他那里,一切的高科技都在为民间乐器或者说民间美学传统服务,而他也因此凌驾于技术至上,避免了被机器吞噬和异化的命运。Stephan Micus的唱片也向我证明,对乐器的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这一切都值得耐心的聆听和用心鉴别。
五
伽利略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就撬动地球,伽利略终究没有成功。而音乐作为Stephan Micus的杠杆,却似乎撬动了地球。《Life (2004)》中的“Narration Three”,一窜窜音符犹若成千上亿只蚂蚁围绕着地球,然后人声突然上窜,直入云霄——蚂蚁们兴高采烈:成功了。空中的鸟儿也在欢呼——但仅仅是短暂的——成功转瞬即逝,音乐嘎然而止——又陷入了沉思——“The Master's Anger”。
当他唱到“雨”,你知道那是从天上下来的液体,但是他的雨是彩色的,圣洁的,纯粹的……这仅仅是幻觉吗?
《Twilight Fields Part 3》和Philip Glass,Steve Reich们的极简主义如出一辙,却并非如他们那么机械和冰冷,而且因为使用民乐使其百听不厌。
《Towards The Wind (2002)》中打击乐和笛子的衬托下Flying Horses的手法,传统的不能再传统了,但是又给人新意——空间,声场,和声,伴奏……而紧跟着Birds Of Dawn——马飞了,鸟却掉下来,却让人觉得这不是超现实的处理方式而是自然的真实,尤其是厚重的管乐在低音区的出现,令人似乎感受到地心引力,又对飞翔的音乐有所新的感悟。这首曲子也让我想起凯奇的“危险的夜”,有评论家说凯奇的危险就是一个啄木鸟在屋顶啄了一个晚上,而Stephan Micus来自音乐传统的功底,在这方面显然不仅仅是更胜一筹。
如上的感受在听Stephan Micus的唱片时总是不期而来,意犹未决,听啊,世界多么幽静,世界多么喧闹。
六
在乐器之外,最令人诧异和感动的更是Stephan Micus本人的吟唱,使我妄自揣测,或许,对一切的乐器的苦苦学习和掌握都是为了那通俗易懂而又神秘难解的吟唱,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吟唱,吟唱……
在他的所有的唱片中,人声有时简单似音乐的一个声部,和其它乐器并无二致,然而,其中的气息、神秘、情感,辽阔和力量却非任何乐器所能媲美。
也许因此缘故,有时候他甚至动用了23轨的人声叠置在一起,也许他还觉得少了,也曾索性来个200轨,听听动静,但没拿出来也不一定。
他吟唱的的方式——世俗意义上是浓浓的诗意和意境,一环又一环的纠缠在一起,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从对他1974年录制的《 As I Crossed a Bridge of Dreams》尤为情有独钟开始,我似乎触摸到了他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他周围的气息。
吟唱,只是为了吟唱,Stephan Micus还结合各地土声、方言、语音自创了一种神秘的只有他自己听得懂的吟词,使用了一种自己创造的语言来吟唱。这一点也许是他的吟唱之路的顶巅——人声本就是语言,本就是意义——这是回到最初,而非一种发明,是向人类尚未探其究竟便束之高阁的未知和神秘领域的出发。若他回到了远古,那么一定会有一些发音被某个群体认可为某一类单词或句子而获得意义,而对今人,那是孩提时代的咿呀学语的音乐表达。
为了吟唱,放弃歌词也许是生命中的一次蜕变,更是与那些像机器人写出来的与人无关的歌词和非人的无声的沉默的决裂。
Stephan Micus不但通过追随世界各地的大师和其背后的传统天方夜谭般学会了演奏几十种来自不同种族、地域的乐器,而且弦管木铜,吹拉弹唱无所不包,甚至将自己语言的劣势变成了优势——结合各地土声、方言、语音自创了一种神秘的“吟词”。
在他一个人的大合唱,一个人的器乐合奏(Wings Over Water),一个人的民间交响中,现代的录音技术帮了他的大忙——仅在 The Horses of Nizami中,他就担负了Sarangi和5轨的Dondon、23轨的人声。
Stephan Micus在录音棚里把自己肢解了——活性肢解——他把自己分解成了很多个乐手,很多位歌手,而不是标本的死体解剖。分解为一个又一个民间艺人的Stephan Micus,不断地面对的是多重选择——其中之一就是选择哪一种乐器乃至哪一种组合,哪一些音色?他不但做出了新的音乐,也由此使自己成为一个世纪的“新人”。也因此,他的音乐传统的不得了,即使给人先锋的、实验的部分也完全是传统的——但都是传统的精髓!
七
非凡的音乐需要拿出非凡的精力来聆听。谁又能说听音乐就不需要付出呢?即使是垃圾食品,也需要你掏钱包,需要你动手,需要你咀嚼。Stephan Micus,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音乐家——当他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它是苦口的良药,是愤怒与沉默的较量,绝望与希望的中和,是不同乐器的相互走访,传统与现代的联姻,是卷起风暴的一声叹息,是恣意行空的天马,是堕入深渊的冥思,是对爱的跪寻,恨的遗忘……
不得不承认,听他的音乐也如此奢侈——他逼着你不断地作出舍弃的选择,逼着你放下所有的杂事俗务,来不得半点浮躁——不仅因为每一首曲子都那么长,那么吸引人,还因为需要绝对宁静平和的心情,乃至和亲人交流般的心境来聆听。因为他的确是太传统了,没有任何快感、愉悦等现代的所谓娱乐,只有神圣,冥想,惶惑、空灵,伴随着内心深处的觉醒,惊心的力量,挣扎和安宁……
由此,Stephan Micus有时候出现在马里亚纳海沟,有时候又显身喜马拉雅顶峰,但是当你走到他身边,你就不用再关注唱片网络、图片资讯的人文动静以及山水风景,省下时间来休息一下耳膜,或者张开嘴巴一展歌喉,拿起乐器舒展筋骨。
Stephan Micus就像是一根音乐的接力棒,网络时代,的确不同于他日行千里的开始,一夜之间便可来回五大洋四大洲反复折腾——那些唱片就在眼前,只许你点一个鼠标它便入耳——Stephan Micus的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和生命与今天的我们而言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侥幸获得,而下一棒的音乐将如何奔跑,这是我留给自己的问题。
作为学习,我曾翻阅的无数资料,听的无数张唱片,写下的无数章文字,在Stephan Micus的唱片中似乎开始了发酵,它不仅是我的音乐图书馆,乐器百科全书,也是我的世博会。
他的唱片里,既有游牧时代的“马” 、农耕时代的“磨”,工业时代的数码录音棚和光盘载体,信息时代的影像、多媒体——这一切都在他唱片里清晰入耳,历历在目——世界多么庞杂,世界多么简单。
用文字来说音乐,有时候觉得怎么说都可以,怎么“蒙”也可以,但对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来说,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可以有一万个Stephan Micus。如果说文字常常是对音乐的误读,那不是文字的错误,而是听的问题。
穿透黑暗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自降临人世,有听觉以来,自然以及人类发出的声音在耳边从来不曾停止,耳朵从来也没有关闭对外界的聆听。
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音乐世界,非简单的商业、政治等因素而使其良和莠。但是作为时代的人——“莠”会日复一日折磨到使你毫无音乐的梦想,使你黯然;而“良”使你肃然起敬,并做好长久的准备——与人斗,心越斗越邪;与己斗,心越斗越强。Stephan Micus的音乐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与我而言——知恶行善——一个人只须要知道恶乃无穷大,并繁衍如传销,传染如瘟疫。而善常常可以无穷的小,音乐的世界也无非如此。
Stephan Micus对民间美学传统的挖掘拓展,继承和发扬使他不自觉的就置身学院和民间的樊篱隔阂之外。他不是要走出光辉灿烂的未来,这太低级了,他只是自由地走,自由的歌唱,并要把生命的悲欢和人性的光辉灿烂带给每一个人。行万里路,学万种乐、唱万种歌……
在Stephan Micus不知道的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当他的音乐被一遍遍放起——或许他一定也能够感应到,因为那每一个音符和声音不都是他的呼唤和叹息吗?
“从马里亚纳海沟到喜马拉雅顶峰”是不是也可以暂告一个段落了?我自问。
再见,As crossed a bridge of dream。
(完)
2011年4月20日晚于北京
更多图片
There are ten thousand way to bow and kiss the earth.
——魯米(Mevlana Jalal al-Din Rumi)
文/何力
一
1953年,时年16岁的德国巴伐利亚少年Stephan Micus,第一次出游东方,由此踏上了一发不可收拾的音乐之路。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学习和收罗民间世界名目繁多的各类乐器,至2010年,其在ECM和JAPO出版录制的唱片已达近二十张。
几年前,从对28岁的Stephan Micus在最现代的录音室制作的《Implosions》的反复聆听开始,我以为,他的出发点不过是要素不相识的两种或多种民间乐器走到一起展开将心比心的对话和交流,但是命运的眷顾,很多事就这么成了,以至于我后来会忽然觉得,将他的近二十张唱片称为世纪末世界音乐的图书馆、百科全书、配器法、音乐史,以及现代音乐制作,录音、混音工程的示范也毫不过分。
在《Implosions》中,他演奏了故乡的巴伐利亚筝(Bavarian zither)和吉他,以及十年来追随世界各地的音乐大师习得的民间传统乐器。在有限但并不狭隘的聆听经验里,Stephan Micus的音乐曾经使我陷入了从事音乐工作以来最长久的思索和迷惑,欣喜和展望,还有许多启迪和鼓舞。
他是这样一个独一无二的人——在目前视力所及范围内非他莫属——游走于四大洋五大洲之间的求学旅程和录音实践,不经意间就打破了东方和西方、民间与学院、传统与现代、世界与民族、雅与俗、乐队与个体的樊篱和界限。甚至,使殖民、掠夺、政治、人文的概念也渐渐模糊起来,而所谓的采风,改编,制作等等“时尚”便成了滑“音乐”之大稽的名词儿和腐朽僵死的理论。
若没有网络,很难想象我能够有机会听到他的“全集”。一个数字音乐时代的来临——一切的音乐需要重新审视与选择,而他的声音,绝对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参照坐标。
Stephan Micus通过他的足迹似乎编织了信息时代第一个世界音乐的网络。令人欣喜的是,在这个所谓“沦丧”的时代,在沦丧之上,他也编织了通往音乐天堂的阶梯。使很多面临遗忘的资源,被垄断的资源重新回到了众人的耳边。而归根结底,最要紧的不是要听多少Stephan Micus的音乐,而是探询其独立的精神和音乐美学的理念,及其源头和未来。
二
在Stephan Micus的唱片中,一件乐器就是一架飞机。该飞往哪里呢?在每一张唱片中,他似乎都在若有所思的发问却并不解答。
从古代到今天,游历世界的方式多种多样。有人走马观花,有人沉迷不拔,有人一辈子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人来无影去无踪。昔日的徒步、骆驼,被今天的摩托车、越野车、飞机代替,超音速的飞机一昼之间就在世界各地来回奔波。
交通工具的变化在音乐上的确为Stephan Micus提供了便捷,他确实坐了飞机也开着吉普车四处奔走,但是且慢,Stephan Micus的旅程却不仅是乘着乐器的游历——他通过学会一件又一件当地的流传了千百年的乐器而落地生根,通过吟唱和游历,他停止了来回穿梭,而是直接生长于不同文化时空和领域中,成为原住民的一份子。
每当乐声响起,可以听见,作为肉身的Stephan Micus虽然与常人无异,但是作为音乐家的Stephan Micus却可以在同一时刻出现在五大洲四大洋的任何地域,有意思的是让人不经意的觉得地球村东边的尺八正在给远在万里之外的西边的耳朵讲故事,印度和德国的修士们正在互传有无,互赠西塔儿琴和巴伐利亚筝。一切物理的距离在心灵和耳膜深处早已不复存在。
甚至,一件又一件乐器带着他直接抵达了超音速的飞机也不曾光顾过的乐器世界的核心领域,使他的音乐自然而然的飞到了人类音乐传统精神的高度——那些传承了数千年的传统,那些苏菲和宗教的传统,那些民间小部落的传统,那些强大和弱小的传统。那些和大多数专家和研究人员绝缘的领域如此自然地接纳了他——而非一种刻意——人为地跨地域、跨族群、跨文化等的越野行动,也非学院派简单到复杂的学术繁荣的结果。
行走、学习、研究,表达中的Stephan Micus始终是置身其间的原住民社会的一分子,而不是一个“他者”,对一个开放的心灵和敏感的耳膜,这一切本就是人类共享的最美的事物。
正如在唱片《Desert Poems (2001)》内页里引用的诗人鲁米所言:There are ten thousand way to bow and kiss the earth。
三
Stephan Micus和“严肃音乐”领域的大师不同,在他的唱片里,大到宇宙外景,小到微观内心,处处充满了人类的气息——绝不是猎艳和好奇的异国情调,不是西方人在东方的游历,也不是东方对西方人的重塑;更不是贝多芬或莫扎特式传统的“狂轰乱炸”的音响结构,声部此起彼伏的精打细算和协调,也不是交响乐中的小提琴、小号、钢琴、定音鼓等所谓西方中心流派中“人类”乐器的气息,而是音乐——人类最简单的音乐,不是刻意的审丑或者审美,也不是调性和无调的变迁,噪音和乐音的对立,无声与有声的辩证,生活与艺术的疏离,的的确确,它是人类的音乐——宁静,节制,冥思,开放,欢乐,洁净……
作为民间音乐家的Stephan Micus,相对于贝多芬、莫扎特以降的古典音乐家的“海量”作品集也拿出了近二十张毫不逊色的专辑,而且与他们不同的是——借现代交通的便利和录音技术的飞速发展——Stephan Micus不但作曲、演奏、演唱、混音,而且那听起来似乎是合唱团和民族器乐队的音响,诸如一首歌中的20多个声部音轨等等,除极其个别之外全部是自演自导,将手和口,身体和思想无不发挥到了极致,弦管木铜,无所不包——这是花费几十年时间和心血学习摸索、甄别研究的结果。
Stephan Micus不用走上宫廷豪门、剧院舞台,用几十年的民间经历和近二十张唱片证明了——民间音乐的大制作,高水平也非学院派所及,因为在一个人的背后为他撑腰的不是学术权威,官僚机构,不是大指挥家或者著名乐团,而是切切实实的民间音乐传统和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
这也是对民间传统音乐在现代社会对学院派的陈旧迂腐的“高雅”、百年不变的“名曲欣赏”的一次有力的洗涤;对高高在上的所谓权威,被垄断的私密资源和现代作曲技艺的挑战和瓦解。遥想当年,阿炳的音乐只是用来卖唱,杨荫浏先生在录音时为了节省那不多的录音钢丝,仅仅录了那么几首器乐曲。然而,今天所有的中国音乐学院都要学习阿炳。现实尽管令人哀叹,历史有其相似,但也自有其公正。
聆听Stephan Micus,我常常以为正在播放的是来自民间的交响乐队——恰和学院派互为左右的实力绝不可小觎的在野派。而现在这个民间大乐队由凝聚了无数民间艺人灵魂的一个人来完成——时代变了,多轨技术圆了一个民间音乐家的梦,也许是无数代民间音乐家的梦。但仅仅是技术吗?Stephan Micus不紧不慢,用一张又一张唱片做了精彩的回答。
甚或,这样的时代,不但需要贝多芬、莫扎特到勋伯格,凯奇,也要有超女快男,更要有Stephan Micus……在一个数字音乐时代的来临——一切的音乐需要重新审视与选择,其命运也不外乎速朽枯萎或传承发展。
四
一个人学会多少件乐器,才会成为一个乐手?——面对Stephan Micus,也许会有人这么发问。
一个人不远万里奔赴世界各地学习演奏原住民的乐器——其意义究竟巨微?何况时间、文化、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都充满了限制和障碍——这是否可行?若真是玩票般情趣所致,玩到几尽乱真,也不过是模仿的精彩高明或者笨拙低劣。
初见Stephan Micus的唱片《Darkness And Light》封面,以为他在吹奏“鱼竿”——后来才得知这根足有两米长的“鱼竿”叫ki un ki,是西伯利亚一个部落的吹奏乐器,它没有音孔,完全靠嘴唇来控制音高,而且只在吸气的时候发声。Stephan Micus,留给我的印象也曾如《Darkness And Light》的封面进入我的视线——一位乐器世界的垂钓者。
他在唱片里演奏的乐器多到令人吃惊:Bavarian Zither(巴伐利亚), sitar(印度),Sarangi(印度), dilruba (印度)Dondon(加纳), ,Kalimba(坦桑尼亚),Sinding(西非),尺八(日本),Rabab(阿富汗), Bodhran(日本), Angklung(),Flowerpots(),Thai Flute(泰笛),笙(日本),suling(印度尼西亚),bolombatto,steel drum,tin whistle(爱尔兰),Sattar()——Nay(埃及),ki un ki(西伯利亚) kortholt……
即使一个天赋极高的乐手,仅仅面对这些乐器,也需要莫大的的勇气,掌握它更需付出非凡的努力;即使一个摄影师去了这些地区专门拍摄这些乐器,花费的精力和时间也非常人所及。不可否认,我也曾深深地怀疑这样一个“垂钓者”的所为。只是在不断的聆听和甄别的过程中,他从一个谜,成为我心中那一块神圣领域的大师。
这些乐器无一不是世界各地民族的瑰宝,对世界音乐有点关注的人也无不多少有所熟悉——Stephan Micus的演奏并没有降低某一件乐器的地位,相反——他是一位富有智慧的先行者——为人类的各种乐器的融合,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份美丽的图景——和那些采风、采样的商人、乐人不同,Stephan Micus不但用双手和心灵触摸了这些乐器,并追随“人” ——这些乐器背后的一代又一代大师,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我甚至在《Desert Poems》《 Athos》《Towards the Wind》中听到了他演奏的新疆维吾尔的拉弦乐器萨塔尔——那是我听到的最感人的录音。萨塔尔是以一根钢丝为主弦,另附九至十三根钢丝共鸣弦的乐器,驾驭它没有深厚的功力非常人所能想象。
Stephan Micus的唱片完全是一个乐器世界的联合国——各个国家的乐器是其成员——犹如来自中国的乐器和来自南美及印度的乐器被派驻一起工作,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语言,但是这些乐器有一个共性——他们都会说一种Stephan Micus发明的沟通技巧——都认识Stephan Micus心灵的曲谱。
Stephan Micus的演奏也提供了一种标准——仅从我所熟悉的吉他等乐器来说——并非无可挑剔,但是最为可贵的是它将通常意义上的“炫技”深埋于意境和心灵钩织的音乐中不能抬头——这不但需要阅历,经历,心力,功力,更需要非凡的智慧的耳朵和没有一丝杂念的心灵。
在他那里,一切的高科技都在为民间乐器或者说民间美学传统服务,而他也因此凌驾于技术至上,避免了被机器吞噬和异化的命运。Stephan Micus的唱片也向我证明,对乐器的选择本身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这一切都值得耐心的聆听和用心鉴别。
五
伽利略说给我一根杠杆我就撬动地球,伽利略终究没有成功。而音乐作为Stephan Micus的杠杆,却似乎撬动了地球。《Life (2004)》中的“Narration Three”,一窜窜音符犹若成千上亿只蚂蚁围绕着地球,然后人声突然上窜,直入云霄——蚂蚁们兴高采烈:成功了。空中的鸟儿也在欢呼——但仅仅是短暂的——成功转瞬即逝,音乐嘎然而止——又陷入了沉思——“The Master's Anger”。
当他唱到“雨”,你知道那是从天上下来的液体,但是他的雨是彩色的,圣洁的,纯粹的……这仅仅是幻觉吗?
《Twilight Fields Part 3》和Philip Glass,Steve Reich们的极简主义如出一辙,却并非如他们那么机械和冰冷,而且因为使用民乐使其百听不厌。
《Towards The Wind (2002)》中打击乐和笛子的衬托下Flying Horses的手法,传统的不能再传统了,但是又给人新意——空间,声场,和声,伴奏……而紧跟着Birds Of Dawn——马飞了,鸟却掉下来,却让人觉得这不是超现实的处理方式而是自然的真实,尤其是厚重的管乐在低音区的出现,令人似乎感受到地心引力,又对飞翔的音乐有所新的感悟。这首曲子也让我想起凯奇的“危险的夜”,有评论家说凯奇的危险就是一个啄木鸟在屋顶啄了一个晚上,而Stephan Micus来自音乐传统的功底,在这方面显然不仅仅是更胜一筹。
如上的感受在听Stephan Micus的唱片时总是不期而来,意犹未决,听啊,世界多么幽静,世界多么喧闹。
六
在乐器之外,最令人诧异和感动的更是Stephan Micus本人的吟唱,使我妄自揣测,或许,对一切的乐器的苦苦学习和掌握都是为了那通俗易懂而又神秘难解的吟唱,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吟唱,吟唱……
在他的所有的唱片中,人声有时简单似音乐的一个声部,和其它乐器并无二致,然而,其中的气息、神秘、情感,辽阔和力量却非任何乐器所能媲美。
也许因此缘故,有时候他甚至动用了23轨的人声叠置在一起,也许他还觉得少了,也曾索性来个200轨,听听动静,但没拿出来也不一定。
他吟唱的的方式——世俗意义上是浓浓的诗意和意境,一环又一环的纠缠在一起,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从对他1974年录制的《 As I Crossed a Bridge of Dreams》尤为情有独钟开始,我似乎触摸到了他学习和工作的环境,他周围的气息。
吟唱,只是为了吟唱,Stephan Micus还结合各地土声、方言、语音自创了一种神秘的只有他自己听得懂的吟词,使用了一种自己创造的语言来吟唱。这一点也许是他的吟唱之路的顶巅——人声本就是语言,本就是意义——这是回到最初,而非一种发明,是向人类尚未探其究竟便束之高阁的未知和神秘领域的出发。若他回到了远古,那么一定会有一些发音被某个群体认可为某一类单词或句子而获得意义,而对今人,那是孩提时代的咿呀学语的音乐表达。
为了吟唱,放弃歌词也许是生命中的一次蜕变,更是与那些像机器人写出来的与人无关的歌词和非人的无声的沉默的决裂。
Stephan Micus不但通过追随世界各地的大师和其背后的传统天方夜谭般学会了演奏几十种来自不同种族、地域的乐器,而且弦管木铜,吹拉弹唱无所不包,甚至将自己语言的劣势变成了优势——结合各地土声、方言、语音自创了一种神秘的“吟词”。
在他一个人的大合唱,一个人的器乐合奏(Wings Over Water),一个人的民间交响中,现代的录音技术帮了他的大忙——仅在 The Horses of Nizami中,他就担负了Sarangi和5轨的Dondon、23轨的人声。
Stephan Micus在录音棚里把自己肢解了——活性肢解——他把自己分解成了很多个乐手,很多位歌手,而不是标本的死体解剖。分解为一个又一个民间艺人的Stephan Micus,不断地面对的是多重选择——其中之一就是选择哪一种乐器乃至哪一种组合,哪一些音色?他不但做出了新的音乐,也由此使自己成为一个世纪的“新人”。也因此,他的音乐传统的不得了,即使给人先锋的、实验的部分也完全是传统的——但都是传统的精髓!
七
非凡的音乐需要拿出非凡的精力来聆听。谁又能说听音乐就不需要付出呢?即使是垃圾食品,也需要你掏钱包,需要你动手,需要你咀嚼。Stephan Micus,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个音乐家——当他的音乐响起的时候,它是苦口的良药,是愤怒与沉默的较量,绝望与希望的中和,是不同乐器的相互走访,传统与现代的联姻,是卷起风暴的一声叹息,是恣意行空的天马,是堕入深渊的冥思,是对爱的跪寻,恨的遗忘……
不得不承认,听他的音乐也如此奢侈——他逼着你不断地作出舍弃的选择,逼着你放下所有的杂事俗务,来不得半点浮躁——不仅因为每一首曲子都那么长,那么吸引人,还因为需要绝对宁静平和的心情,乃至和亲人交流般的心境来聆听。因为他的确是太传统了,没有任何快感、愉悦等现代的所谓娱乐,只有神圣,冥想,惶惑、空灵,伴随着内心深处的觉醒,惊心的力量,挣扎和安宁……
由此,Stephan Micus有时候出现在马里亚纳海沟,有时候又显身喜马拉雅顶峰,但是当你走到他身边,你就不用再关注唱片网络、图片资讯的人文动静以及山水风景,省下时间来休息一下耳膜,或者张开嘴巴一展歌喉,拿起乐器舒展筋骨。
Stephan Micus就像是一根音乐的接力棒,网络时代,的确不同于他日行千里的开始,一夜之间便可来回五大洋四大洲反复折腾——那些唱片就在眼前,只许你点一个鼠标它便入耳——Stephan Micus的耗费在路上的时间和生命与今天的我们而言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侥幸获得,而下一棒的音乐将如何奔跑,这是我留给自己的问题。
作为学习,我曾翻阅的无数资料,听的无数张唱片,写下的无数章文字,在Stephan Micus的唱片中似乎开始了发酵,它不仅是我的音乐图书馆,乐器百科全书,也是我的世博会。
他的唱片里,既有游牧时代的“马” 、农耕时代的“磨”,工业时代的数码录音棚和光盘载体,信息时代的影像、多媒体——这一切都在他唱片里清晰入耳,历历在目——世界多么庞杂,世界多么简单。
用文字来说音乐,有时候觉得怎么说都可以,怎么“蒙”也可以,但对真正有生命力的音乐来说,可以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同样可以有一万个Stephan Micus。如果说文字常常是对音乐的误读,那不是文字的错误,而是听的问题。
穿透黑暗的不是眼睛,而是耳朵。自降临人世,有听觉以来,自然以及人类发出的声音在耳边从来不曾停止,耳朵从来也没有关闭对外界的聆听。
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音乐世界,非简单的商业、政治等因素而使其良和莠。但是作为时代的人——“莠”会日复一日折磨到使你毫无音乐的梦想,使你黯然;而“良”使你肃然起敬,并做好长久的准备——与人斗,心越斗越邪;与己斗,心越斗越强。Stephan Micus的音乐似乎证明了这一点。
与我而言——知恶行善——一个人只须要知道恶乃无穷大,并繁衍如传销,传染如瘟疫。而善常常可以无穷的小,音乐的世界也无非如此。
Stephan Micus对民间美学传统的挖掘拓展,继承和发扬使他不自觉的就置身学院和民间的樊篱隔阂之外。他不是要走出光辉灿烂的未来,这太低级了,他只是自由地走,自由的歌唱,并要把生命的悲欢和人性的光辉灿烂带给每一个人。行万里路,学万种乐、唱万种歌……
在Stephan Micus不知道的地球的任何一个角落,当他的音乐被一遍遍放起——或许他一定也能够感应到,因为那每一个音符和声音不都是他的呼唤和叹息吗?
“从马里亚纳海沟到喜马拉雅顶峰”是不是也可以暂告一个段落了?我自问。
再见,As crossed a bridge of dream。
(完)
2011年4月20日晚于北京
更多图片
何力老师:您好!我是上海世界音乐季组委会的王赏,因为stephan micus是我们今年邀请的艺术家,想问下可以在我们的公众平台上转载您这篇文章么?谢谢!微信公众号:WorldMusicShanghaiWM上海
王赏,您好!抱歉才看到留言,转载没有问题,我也是你们公众平台的读者呢。若方便请代问stephan micus好。向音乐节致以最美好的祝福!祝一切顺利!何力
好的,何力老师,谢谢!方便的话加一下个人微信吧,我的微信:wmsNK2012
何力老师您好~~晚辈看了您这篇评论和介绍很久了,贸然给您回复请海涵~我是个初级乐迷,聆听量十分有限。斗胆也想加您的微信,肯定不没事打扰您,看看您的朋友圈默默的学习就好!!如果可以请私信晚辈您的微信,亦或是加晚辈:L83184003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