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易速利
易速利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081
  • 关注人气:1,94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曼哈顿的中餐馆到法拉盛的西式教会

(2013-01-06 08:00:40)
标签:

曼哈顿

法拉盛

朵颐

耶和华见证人

旅游

分类: 人物

曼哈顿的街道呈棋盘式分布,南北方向以"大道"命名,东西方向叫"街"。拿到一个准确地址获得的方位感还不如将大道和街名结合起来以后的宽泛描述。川菜馆"朵颐食府"的地址为西39街21号,我可以知道它的大致位置,但心里仍然不踏实,从地铁出来以后怎么走?如果说在39街、第五和第六大道之间,目标反倒变得明确起来。

这家餐馆从前来过,不过最近一次已经是2009年底。三年过去,我能明确感知到的变化很少,触目所及似乎都保持着传统。屋顶沿纵深方向悬挂的两行红灯笼跟从前一样,红灯笼上印着的"万事胜意"、“心想事成”、“大吉大利”也一样。大小20来张餐桌的布局也没有多大变化,上次坐的地方刚好在仿陈逸飞的几幅仕女图下,可以大致看到对面墙上的“四美图”。这次坐的地方在四美图下,可以看清貂蝉拜月、昭君出塞、贵妃醉酒、西施浣纱,对面的墙上则一路都是仿陈逸飞。

我来的时候不到5点,客流量未到高峰。我选的座位离餐厅入口很近,几位服务员围在远处的一张圆桌边。他们没有吃川菜,他们正分享的是皮萨饼。我一眼认出了3年前聊过几句的中年男人,主要特征之一是修剪得非常整齐的灰白头发,另外就是从容不迫的东北口音。上次来的时候也是圣诞前后,火锅一人份大约30美元,包括猪牛羊肉、虾蟹鱼、胃喉肠等各种内脏器官、再加上青菜豆腐面条,餐桌上堆成小山一样,分量吓人,我记得当初尽量拖延时间、竭尽全力攻击食物的艰苦,但最终仍然剩下不少。我问过灰白头发为什么不降低点价格,分量少点其实没关系。他说我们这里接待的客人很多从美国其他地方来,平时不容易吃到地道的川菜,所以来了纽约以后希望尽兴。另外,利用假期到纽约的年轻学生越来越多,这个分量只能说刚好满足他们的胃口。他的东北口音清脆悦耳,与赵本山连读、拐弯、拖长尾音的二人转发音风格不同,灰白头发说话平稳干净,每一个字都很清楚。

“您要来点什么?”他问。

点过青岛啤酒和麻辣牛筋以后,我说,“几年前我来这儿吃过饭,跟你聊过几句。你是哈尔滨人吧?”

“不远,沈阳人。去过沈阳没有?”

我去沈阳还是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念大学的时候,在那儿呆的时间很短,只记得五爱小商品市场和中兴百货。灰白头发4月份刚回国探亲,说沈阳正准备全运会,建设特别红火,“现在太方便了,光沈阳到首尔一天就有两班飞机。”

很快,陆续到来的客人就将餐厅填满。即使是朵颐这样地道的中餐馆也能看出种族的多样化。紧挨着我的一张小桌上面对面坐着一对年轻人,姑娘是个印度面孔,英语几乎没有口音,她要的酸辣汤。小伙子是个非洲裔美国人,他要的是一份红油抄手。服务员给他们送上的第一份菜是锅贴,共8枚。

他俩各自开始查看智能手机。姑娘手中握着iPhone 3GS,小伙子的那个我无法判断准确型号。

“你用的是iPhone 4还是4S?"我没有打招呼,直接提出了这个问题。

“4S”,小伙子回答。

“谢谢。”我说。姑娘的手和小伙子的手相隔很近。如果我的眼睛相当于一个标准定焦镜头,此时四只手已经进入同一个画幅。我发现亚裔的皮肤有时候比黑人其实更黑一些。

灰白头发前后忙活着,偶尔跟我聊几句。有时候是我主动,“你们餐馆外国人来吃的很多啊。”

“我喜欢多跟他们交流,光是中国人不行的,要多学习美国文化。”

有时候他主动,“你知道吗,我们这条39街晚上过10点以后就不让停车。你知道为什么?”

我不知道。

“银行的金库就在下面,HSBC,香港汇丰。”

我又要过一瓶啤酒,外加一份旋子凉粉。

“你们餐馆生意真好,每次来都是这样。”灰白头发送酒菜来的时候,我说。

“这么多年了,一直这样。”他说。

“这么忙,节假日和周末休息吗?”

“哦,我一周只上四天班,周一到周四。”

“那说明4天挣的钱已经够了。”

“是啊是啊,我在法拉盛有房子,也有车,过得还不错。”

“其余三天干什么呢?”我问。

“做义工,全义务,一分钱不挣。”

他为一家叫做"耶和华见证人"(Jehovah's Witnesses)的宗教组织工作。

“我们那里有不少中国人活动,新老移民都有。也有很多美国人,周五晚上7点半聚会,就是明天。你有没有兴趣?”

我有兴趣。他给了我一张黄色小纸条,上面印着《欢迎你来参加每周的圣经课程》,还有他用圆珠笔写下的名字、电话和聚会的地址。他叫贾斌。

"我可以开车到旅馆接你。"贾斌说。

我自己开车。第二天晚上7点刚过,按照贾斌提供的地址,我到了法拉盛---纽约皇后区华裔高度密集的卫星城。他们聚会的场所不叫教堂,叫“王国聚会所”(KINGDOM HALL)。我拍照片的时候,三三两两到来的人们都自觉等候,避免穿过镜头,等我放下相机以后才继续前行。

从曼哈顿的中餐馆到法拉盛的西式教会

"请进请进,不用管我。"我说。

"易先生,你已经到了!"已经听着很熟的东北口音从我的右后方传来,贾斌也到了。"你现在拍的入口有中文和英文。跟我到侧边看看,还有别的文字。"

建筑的侧边也有一个入口,标示上是印度语和西班牙语的“王国聚会所”。

"我们耶和华见证人非常国际化。"贾斌说。

他带着我到各个房间看了看,王国聚会所里包括一个接待厅、一个图书室兼小型会议室和一个能容纳100多人的主会议室。就跟我从前去过的其他教会一样,王国聚会所里的气氛让人觉得温暖亲切,每个人都面带微笑打招呼。其他人互相之间显然都很熟悉,男性都叫“弟兄”,女性都叫“姐妹”,大家弟兄姐妹地叫着,只有我是陌生人。经贾弟兄介绍,我叫易先生。过来跟我寒暄的人不少,各种肤色都有。美国白人杰罗米·史密斯坚持跟我说中文,自称“施杰”,也就是施弟兄。我坚持跟他说英文,叫他“Jeremy"。在众多弟兄们中间,Jeremy这个名字更容易记住。杰罗米说中文的时候吐字比我清晰,他从1个半小时车程以外的纽约上州来,

“只要有可能,每个周末都来法拉盛。”他说,"你的英文带一点英国口音,很有意思。"

有那么一瞬间我想到了《唐顿庄园》里优雅的英语,但立即从幻觉中回到现实,因为我知道自己说英语的时候带的是武汉口音。

“谢谢,我会努力学习美国口音。”我说。

一位看着有70多岁的弟兄1999年从上海来。知道我是武汉人,他特意介绍说自己的太太也是武汉人。找到说武汉话的机会让我喜出望外。离开家乡多年以后,我更清晰地意识到,武汉话才真正属于我自己。我的普通话人说有南方口音,我的英语不同的人说有不同的口音。我说武汉话的时候,没有任何人会说我带口音。家乡就这么重要。

“哦,我只是出生在武汉,在上海长大。”这位年长我30岁的姐妹用带浓郁江南口音的普通话说。

会议室里已经聚集大约60人。除华人和白人外,还能看到非洲裔、拉丁裔。有人已经坐下研习《圣经》,也有些三三两两站着聊天。美国白人德鲁(Dru)自我介绍叫何德伟,中文跟杰罗米说得一样好听,一样带点美国口音。

"我去过中国,主要是旅游,北京、成都,好几个地方。"德鲁说。

"不是传教?"我问。

他笑了,"不是,我们没有获得中国政府的许可,不能传教。"

"谁接待你?"

"朋友很多,很多人对《圣经》有兴趣。"

确实,我告诉德鲁,在我的家乡武汉,听说也有他们的人组织《圣经》班,而且是能说中文的美国人。

"今晚主要是《圣经》的讨论,大家都有传播福音的责任,所以需要训练,有点象上课,星期天的活动对访客来说可能更有意思一些。你什么时候离开纽约?"

我第二天就要离开,所以只有机会观摩他们当晚的传道训练班。会议室前方的讲台区左右各悬挂着一块褐色的长方形木板,左边印着英文Your Word Is Truth---John 17:17",右边印着中文“你的话语就是真理---《约翰福音》17:17”。坐在我旁边的贾弟兄介绍,“你”就是圣子耶稣。他着装很正式,蓝西服红领带黑皮鞋,周围的所有弟兄也全都是套装,只有我例外。 

但融入这个环境并不困难。看着贾斌手里举着的歌词,我跟大家一起唱《诗歌97号》“王国传道员,勇往向前”。接下来训练班正式开始。今天讨论的首先是《圣经》中的《耶利米书》,讲台上有主持人,参与者或者轮流上去念几段经文,或者在座位上讲述对经文的理解,大家互相提问、解答,有专人负责将话筒送到那些发表意见的人手中,比如何姐妹。我没能准确记住她说的每一个字,大致意思是对那些信奉上帝但不听他的话的人,上帝通过耶利米给他们传递信息。何姐妹是个美国白人女子,紧挨着坐在她旁边的是何弟兄德鲁,他们是夫妻。

讨论不间断地进行着,总共持续1小时多一点。耶利米、西底家不算我特别熟悉的外国名字,我也不熟悉犹太剩余的人的景况、耶路撒冷已无可救药等故事,贾斌每次都将《圣经》翻到相关的页面让我参考,其中绝大多数地方都可以看到他学习过后留下的笔迹。话筒在听众中流动着,华人罗姐妹、钱姐妹、单姐妹相继发言。日本姑娘苏姐妹和一位带两个孩子、说台湾普通话的姐妹一起上台,以对谈的方式研习。非洲裔夫妻麦姐妹和麦弟兄也都用不错的中文谈经论道。此后,讲台上的一位弟兄做了一小段总结。他说传道的时候每一个字都要发清楚、读出来,字正腔圆,音量充足,不要两三个字含糊到一起。说话的时候抬起头来,嘴张开,一个字一个字说清楚。我感觉脸有些发烫,他在归纳今天晚上的传道训练,实际上同时也在校正我习惯的说话方式。不虚此行,不虚此行。我清楚地意识到,很多技能如果没有与生俱来,有意识的强化训练总会有帮助。

贾斌当初之所以给我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就是因为他说话时候那种少有的清晰。我问他什么时候加入的组织,答案是2008年,他说教会的训练很有帮助,就象念过圣经大学一样。贾斌随手还捧着一本红色硬皮的《神圣教育使你得益---传道训练班课本》,我发现其中很多章节对新闻工作同样有帮助,比如“要留心怎样听”、“增强记忆力”、“研读益处多”、“改良交谈的技巧”、“不断进取,力求进步”等等。技巧训练部分更包括53项内容,从“朗读无误”、“咬字清楚”,经过“目光接触”、“谈吐自然”,一直到“劝勉令人心悦诚服”、“鼓励和强化听者”。

我接着问周围浙江来的李弟兄、天津来的李姐妹什么时候加入的组织,他们受浸都有一些年头了。李弟兄说耶和华见证人全球的信众已经超过700万,我告诉他这个数字大约是摩门教信众的一半。最近这些年的采访拍摄中我跟摩门教会接触过好几次,对他们相对了解一些。跟摩门教相似,耶和华见证人不算美国传统基督教各大教派的一种,他们都经过一些波折才逐渐进入社会主流。摩门教除《圣经》外,还有并行的《摩门经》。耶和华见证人用的《圣经》(新世界译本)非常特殊,这个版本只有见证人自己使用,他们对经文的阐释和理解与传统基督教派有不少区别。不过李弟兄对耶和华见证人和摩门教会信众数量的比较并不是特别在意,说人数多少并不重要,因为见证人的发展很谨慎。

贾斌支持这种说法,“首先要了解一个人。比如你吧,我已经知道你喜欢凉菜、喝啤酒、挺能吃辣。你很守信,昨天餐馆碰到你,我以为随便说说,结果你真来了。以后还要看能不能跟耶和华做好朋友,能不能作出承诺。上帝希望让所有人认识他。”贾斌希望下次来纽约的时候,有机会开车带着我到纽约上州参观耶和华见证人的设施,我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虽说很难与任何一个教派形成紧密联系,但我对宗教有兴趣。当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和故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甜蜜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