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荔波旅游傩戏妖魔民间祭祀布衣族 |
分类: 荔波:最美山河水,最炫民族风 |
此次荔波之行,收获颇多,踏遍荔波的青山绿水,尝遍了当地的美食,知道了神秘的水族文字……荔波之行给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当然,令我难忘的还有布依族多彩而独特的还愿仪式。
刚从水族的村寨的故事中回过神来,我就一头扎进布依族的村寨中。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停了,天气晴朗,屋外的空气非常清新。
来到布依族的村寨是个误打误撞的意外,但没想到这个意外,牵扯出了更多的意外。
跟着感觉,信步村寨
本来出门的时候是打算去爬山的,我喜欢这里的山,清秀而不矫情。不知不觉,在半山腰的时候,远远望见了一座村庄,一个我从来没有来过的一个村庄依山傍水,和谐、安详。
突然,隐约地听见村子里传来喧闹,不禁想去探个究竟。
从山腰下来,走进了这个村寨,与刚刚听见的热闹声相反,每家每户都显得很安静,我正纳闷难道这里的人都不在家吗?
这时,迎面走来一位老奶奶,看了我一眼,知道我是外地来的,也仿佛知晓了我的迷惑,便用她自己的布依语,一边说我听不懂得话,一边用手指了指山下。
我明白了她的意思,便朝着她所指的那个方向走去。青石路经过雨水的洗刷之后,又在阳光的照射之下,显得格外的干净,脚步声都是那么的好听,感觉特别舒心。
终于,我走出了村民们的住宅区,来到了这个空地上,这块空地处在两山之间,对面是绝壁,和空地间有个大峡谷。空地上面,站满了人形形色色的人,男女老少,又说有笑,我仿佛进入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的景色之中。
他们好像在看什么,等我走近一看,发现一群人跪拜在香炉的旁边,好像在做“祭祀”之类的活动。嘴里念念有词,又好像是在感谢什么?
傩戏,驱赶妖魔的一种仪式
我在人群中间看到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看他的打扮,应该是今天的主角之一,可能还没到他上场的时候,我心想。便主动搭讪,向他了解活动的内容。青年人热情地跟我讲,他们正在举行布依族的一个还愿仪式。
这种仪式叫“傩戏”,为祭祀祖先而演出的一种傩戏,没有民间生活戏和才子佳人戏,所演都是反映历史故事的武打戏。今日表演的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对于傩戏,我在安徽池州考察时,曾了解一些,但也仅仅局限于文字,没有亲眼所见。
“傩戏”又称傩堂戏、端公戏,广泛流行于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河北等省。荔波就处于贵州省的东南部,也属于傩戏的流传之地。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既娱神又娱人的巫歌傩舞。明末清初,各种地方戏曲蓬勃兴起,傩舞吸取戏曲形式,发展成为傩堂戏、端公戏。傩戏于康熙年间在湘西形成后,由沅水进入长江流域,向各地迅速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艺术风格。
傩戏的角色当分生、旦、净、丑,多数戴面具表演;面具用樟木、丁香木、白杨木等不易开裂的木头雕刻、彩绘而成,按造型可分为整脸和半脸两种,旨在驱邪酬神、消灾祈神。
而布依族的傩戏,我还真没有看过,没想到,今天让我有机会给碰上了,得好好的赏玩一番。
傩戏
到小伙子出场的时候了,他给我示意一下就家去到表演的队伍之中,从他扮演的角色来看,应该是孙悟空的角色,但他们都带着面具,有点类似与京剧的脸谱,但却有很大的区别。整个表演的过程中,有唱,有舞,有说白,是一个典型的集话剧、歌剧、舞剧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此外,表演者的服饰奇特瑰丽、造型奇特,舞姿也很粗犷。从他们的表演中,我能比较清晰的感觉到,他们的主旨是要降妖伏魔,正如孙悟空打白骨精那样的将妖魔赶出村寨,以保证村子里的人们都平平安安。
活动结束后,已经是晚上了。当晚就住在布依村寨的一户农家中。青山绿水中,伴着夜鸟和虫子的鸣叫,想着,在这个没有妖魔的村寨里,可以安然入睡了。
更多精彩请访问:荔波旅游网
精彩系列:
备注:
1/凡在2012年1月4日至12月31日期间,评论排在每篇博文的“沙发”和每页的第9位的博友,将有机会获得每月精美礼品。
2/ 本博主原则上不删评语,但如有恶意攻击的评语,将删除,下面的评语顺序依次递进;若出现同一用户名的连续几条评语,将按一条计算,并删除其余评语;
3/ 为确保博友身份无误,中奖读者请务必使用新浪博客注册的用户名发表评语,匿名用户则无获奖机会;
4/无意义的、敷衍的、纯广告灌水即使抢到座位也无效,依次顺延给下一位留言者;留言中如能指出博文谬误之处的,也将有奖品赠送;
5/ 新鲜出炉——留言之“最”榜单,每个月我将在留言者里面评出最温馨留言、最深度留言、最搞怪留言、最认真留言、最挑刺留言(暂定)等等,每月底或月初发榜;
6/本次互动接受博友多次中奖;获得奖品的新浪注册用户,将会收到中奖通知留言,请在每月获奖名单公布后,自行将联系方式发到博主邮箱:info@dnjpr.com;
7/
如中奖博友博客主页无法留言或发纸条,作自动放弃处理。
本博主保留对以上全年互动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特别说明:以上评奖活动适用于所有博文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