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从多个方面,既依照历史的线索、技术发展的过程,也依照艺术的门类、材质工艺的区别,深入到中国文化与审美观念的层次,分析了中国的艺术与工艺,揭示出中国艺术史中最为独特、最为深厚的层面。作者说明了中国的艺术家不似他们的西方同行,不寻求忠实的再现自然物象,而是探索代替模仿的方式,直接地创造出成千上万甚至无限的艺术品。他也为读者指出,模件的思想如何贯通了中国人官本位的文化、中国宗教以及关于个人自由的思想。
本书将带领读者在中国艺术与文化之中做一次深刻的旅行,揭示了中国艺术家是在一个多么复杂的体系之中,生产出成批的艺术品。这个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之思想观念——宇宙是由万物所构成。
万物的创作者 · · · · · ·
-
雷德侯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
雷德侯 1942年12月7日出生于慕尼黑。
1961-1969年在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日本学。
1969年以《清代的篆书》论文获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
1975-1976年供职于柏林国立博物馆、东亚艺术博物馆,1976年在科隆大学任教授,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任系主任兼艺术史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哲学历史学院院长。
雷德侯还是德国东方学会会长、柏林学术院院士、德意志考古研究所通讯员、海德堡学术院院士、英国学术院通讯院士。曾任剑桥、芝加哥、台湾大学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其主持的展览有紫禁城的珍宝、兵马俑大军,日本与欧洲,中国明清绘画等。著《米蒂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兰与石——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藏中国书画》,《万物》于2002年获列文森图书奖。
2005年9月7日,雷德侯因对亚洲艺术史的贡献荣获巴尔赞奖。
目录 · · · · · ·
导言
第一章汉字系统
笔画
汉字
序列和集合
文字的目的
模件
历史的过程
为什么不用字母
第二章复杂的青铜铸造术
青铜礼器的发掘
礼器的功能
装饰体系
技术体系
组合
劳动分工
第三章神奇的始皇帝大军
所作何为
缘何而为
如何而为
第四章工厂艺术
漆器
青铜器
丝绸
陶瓷
外销瓷器
海尔德马尔森
第五章建筑构件:斗棋与梁柱
佛光寺大殿
中国建筑体系的五个层次
梁柱体系史
法起寺木塔
应县木塔
建筑标准:营造法式
第六章印刷文字
《大百科全书》的印刷
金简的体系
走向现代
技术溯源
爵铜时代的印刷
陶土和丝织品上的印刷
玺印
信息技术
第七章地狱的官府风貌
地狱诸冥王
陆信忠画坊
数套与一套画作之比较
《十王经》
早期地狱图
模件化的图像志
地狱的官僚机构
第八章 画笔可否自由
百科全书中的艺术分类
艺术收藏
书法的审美抱负
绘画的审美抱负
模件化绘画
西文参考文献
日韩文参考文献
中文参考文献
索引
图版来源
谁识庐山真面目:代跋语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中国文人)很讲求文化素养,清高无匹,绝不以艺事为生。由于鄙薄绘事技艺专门训练,认定业余的逸笔草草才是最高境界。所以一些花草植物、几种特定的母题,因其具有象征寓意,表现相当简单明确,特别受到欢迎。画谱就很适合了这种需要。而梅兰竹菊,山水竹石,经过画谱中的总结提炼,成为了一套易学好用的画法。文人画由此也走上了模件化之路。从推崇天然原创,至隔离专门职业,再程序化描绘对象,高雅的文人画,走到了其鄙薄的反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40页 -
作为许多欧洲城市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其政治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公共广场,在中国都城严密的网格模式中并不存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4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万物"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万物"的人也喜欢 · · · · · ·
万物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3 条 )


模件:物品与人类、经济与历史、 东方与西方的新线索
> 更多书评 33篇
论坛 · · · · · ·
哪里有卖二手的呢? | 来自左左 | 2020-03-13 12:59:22 | |
求购 | 来自墨大 | 2018-08-31 19:54:23 | |
和上一版的区别? | 来自左旋_AlienX | 9 回应 | 2013-03-03 17:12:14 |
强烈推荐他的论文《柏林收藏的中国绘画》 | 来自malingcat | 2012-12-11 20:31:29 | |
和老版的ISBN号不一样了 | 来自王大爷 | 2012-09-24 19:49:5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5)8.6分 1521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1)9.0分 89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0)8.4分 167人读过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9)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12年图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三联书店三联书情)
- 37°暖书单(二) (37°暖)
- 豆瓣五星图书【艺术】 (爱玛·包法利)
- 对世间万物的一点好奇心 (柏林见心)
- 开放的艺术史 (三联学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万物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SnapeFleur 2020-06-28 23:14:54
看德国人这么一板一眼一本正经地分析中国艺术可太奇怪了!!
11 有用 灰狼 2015-06-08 19:58:24
既是模件化生产,又不是机械复制,中国艺术就是这么奇特而浑然一体
3 有用 野次馬 2015-08-05 20:33:32
巧构,附录里全是宝。感觉可以发展成一本中国的《词与物》…模件是否能看成某种可以有效地认识世界、并根据自然界的规则把世界加以部分再现的“episteme”?换言之,全书重点讨论模件是如何被投入生产的,而在投入生产之前,模件是否首先包含了一种认知宇宙的方式/对知识加以整合的方式?怒赞翻译,完全不会意识到自己是在读译本。
14 有用 Adiósardour 2014-12-10 04:30:50
采用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进行逐一考察,着力解决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产生方式问题,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艺术品,书中几乎没有交代。关于中国古代艺术,这部书可谓“知其然”了,但没有说出“所以然”。其中也有这样的失误,如“护工卒史”问题,第四章讨论漆器的生产情况时说,“从公元前23年(西汉阳朔二年)开始,护工卒史处于最高的位置,这意味着国家自此以后加紧了对手工业的生产的控制。”卒史是秦汉... 采用全新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主要门类进行逐一考察,着力解决的是中国古代艺术品的产生方式问题,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艺术品,书中几乎没有交代。关于中国古代艺术,这部书可谓“知其然”了,但没有说出“所以然”。其中也有这样的失误,如“护工卒史”问题,第四章讨论漆器的生产情况时说,“从公元前23年(西汉阳朔二年)开始,护工卒史处于最高的位置,这意味着国家自此以后加紧了对手工业的生产的控制。”卒史是秦汉时期的郡吏,护工卒史排名由置于工官令、丞之后改为之前,恰恰说明中央对手工业生产控制的放松。如果将古代艺术品充分还原到历史之中去,那么我们所采取的研究方法必然也要有所改变,这个时候研究方法是在对研究对象的大量规律性的现象归纳总结之后,再在大脑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而不是拿来主义的、削足适履式的 (展开)
1 有用 Visin 2016-05-21 21:27:19
有些章节如1、3、7、8章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然而在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观点还是很重要的